当前位置:
编号:10550892
络病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性及治疗研究进展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心肌灌注不良机制
http://www.100md.com 2005年4月14日 《中国医学论坛报》 2005年第14期
络病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性及治疗研究进展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心肌灌注不良机制及通心络干预研究进展(综述)(一)
络病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性及治疗研究进展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心肌灌注不良机制及通心络干预研究进展(综述)(一)//

     荆志成 医学博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自1994年以来一直从事心血管疾病的临床与科研工作,尤其擅长各类肺动脉高压、静脉血栓栓塞症等疾病的诊治;是国家“十五”攻关重大专项课题“我国肺动脉高压病例登记分类及遗传资源收集保护和利用研究”总负责人荣获2004年度北京科技之星.目前他在法国巴黎安图贝克莱医院从事肺动脉高压治疗学研究。

    目前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k infarction,AMI的最佳治疗措施是再灌注治疗,即溶栓或急诊经皮冠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PCI)治疗。其可使堵塞冠状动脉在短时间内再通,恢复心肌再灌注,从而挽救缺血心肌,缩小梗死面积,保护心脏功能,极大改善AMI患者的预后。再灌注治疗已使AMI 30天的住院病死率从常规药物治疗时代的10%下降至再灌注时代的5%左右。但临床上发现即使心外膜冠状动脉再通,心肌梗死范围仍有可能继续扩大,并且心室扩张和重构、心力衰竭以及恶性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仍增高,严重影响患者预后。为此,国内外医学界对AMI再灌注治疗后心肌组织水平灌注不良的发生机制及治疗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明显进展。本文对AMI再灌注治疗后心肌组织水平灌注不良的发病机制及通心络的干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一、AMI再灌注治疗后心肌灌注不良的原因及发生机制

    一 AMI再灌注治疗后心肌组织水平灌注不良的可能因素

    1.无再流或慢血流现象

    无再流或慢血流现象(no-refkow or skow-fkow phenomenon)即心外膜冠状动脉虽已开通(无机械堵塞)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58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