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如何走出两难
背景新闻有关湖南娄底中心医院“为民医生”遭遇的报道经媒体推出后一时间为社会所关注,记者注意到这样一些数字和事实:“7年里,胡卫民每周下社区服务,月月搞科普讲座;为全市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提供义务上门服务;建立了6000多人的高血压社区防治网络……院方看着他年门诊6000人的巨大数字,却没收几个病人住院,急了……”结果,正如报道所反映得那样,胡卫民多年来“为民”的努力因为没有变成院方直接看得见的经济效益,而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最后不得不愤然辞职。
月月坚持的科普讲座、不断扩大的防治网络,目的和意义十分清晰:把医学防治知识教给患者和百姓,使他们不得病或少得病,而不得病或少得病就意味着可以不去医院或少去医院,可以不住院或少住院。但目前的体制,医院的生存发展与门诊量、住院量、手术量等息息相关,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些致力于健康教育的医生,他们的工作越努力,越有成效,医院的收入就越少,他们自己的收入也就越少,这个逻辑推断让很多像胡卫民这样的医生陷入了两难。
困 惑
记者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科主任何权瀛教授那里见到过一份全国哮喘教育管理的统计资料,它反映了近10年里我国各地开展哮喘健康教育、管理所取得的可喜成果。例如,北京大学人民医院1996年统计表明,与20世纪80年代初相比,哮喘患者累积发作天数从76.3天/年降至29.9天/年,门诊次数从15次/年降至7.3次/年,住院次数从0.8次/年降至0.3次/年,年均医疗费用从4002元/年降至2217元/年……
解读这些数字无疑是令人欣慰的:首先是患者的身心痛苦减轻了;其次,由于患者就诊、住院次数减少,大大减轻了患者及其家庭、单位和政府、社会的经济负担,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增加了社会劳动力,提高了生产工作效率……这一切不仅符合医疗改革的宗旨——用较低廉的费用提供较优质的服务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09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