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医方剂 > 验方秘方 > 疾病偏方 > 儿科 > 寄生虫病
编号:10777391
胆蛔合剂
http://www.100md.com 2005年4月14日 华夏医药健康网
     药物组成 茵陈20g 乌梅12g 细辛3g 生大黄6g 枳壳6g

     制剂用法 每日1剂,上方药量为7~10岁小儿剂量,可酌年龄增减。水煎取汁,日分2~3次服用。

     适应病证 小儿胆道蛔虫症所致的蛔厥急症。症见突然发作的上腹部阵发性剧烈绞痛,呈钻顶样,剑突下或稍偏右有固定压痛,无肌紧张,痛时辗转不安,身出冷汗,四肢厥冷,面色苍白,恶心呕吐胆汁或蛔虫等。

     病案举隅 王某,男,13岁,因上腹部阵作绞痛1天,伴吐蛔虫1条就诊。查体:痛苦面容,辗转不安,头额汗出,面色苍白,巩膜无黄染,口唇略干,舌质稍红,苔薄黄,腹软,剑下偏右压痛明显,无包块,肝脾正常,四肢欠温,脉弦数。血白细胞10.2×10的9次方/L,中性0.64,淋巴0.29,嗜酸细胞0.07。大便镜检蛔虫卵为(+)。西医诊断为胆道蛔虫症。中医诊断为蛔厥症,辨证属蛔窜胆道、郁阻胆腑、气机不利,治宜疏肝利胆、安蛔止痛。处方胆蛔合剂,将方中生大黄、枳壳改为各8g,每日1剂,水煎200ml,分2次服,连服2剂后痛止。继用驱蛔灵每日2g,连服2日,便出蛔虫12条,继服香砂六君子汤调理脾胃,以善其后,观察2天,未再发作,痊愈。随访2年未复发。

    资料来源 尹淑香.中国中医急症,1996,5(2):67

    评 按 本方根据胆道蛔虫症由于饮食不节或受凉发热致蛔虫乱窜、阻塞胆道、气机不利而致腹痛的病因病机,按“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先予安蛔止痛,待腹痛缓解后再予驱虫。根据“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的理论。取乌梅、细辛、大黄三药之味,酸、辛、苦并用,使蛔虫静伏而下则痛止,茵陈性微寒、味苦,能清热利胆,扩大胆囊,有利于蛔虫退出。根据“通则不痛”的理论,采用大黄、枳壳通利腑气,达到驱虫目的。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细辛能扩张血管,松弛胆道括约肌作用,并能抑制中枢,麻醉虫体:乌梅、大黄、枳壳均能收缩胆囊,缓解胆管紧张性。诸药相伍共奏疏肝利胆、安蛔止痛之功效。本方药味少,易为少儿接受,但本方只作安蛔止痛之用,临床运用时在蛔厥症状控制后配合驱虫药方能彻底消除病根。,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