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医方剂 > 验方秘方 > 疾病偏方 > 儿科 > 其他
编号:10777368
细菌性痢疾
http://www.100md.com 2005年4月14日 华夏医药健康网
     方一 十味止痢汤

    
药物组成 川连3--6g 黄芩log 黄柏l0g 苦参l0g 椿根皮l0g 煨木香6g 炒白芍6g 乌梅炭6g 双花炭15g 地榆炭15g

     制剂用法 每日1剂,水煎成150—200ml,频频饮服。

    适应病症 小儿急性细菌性痢疾。症见下利频繁、便中脓血、里急后重,伴发热、腹痛、哭闹烦躁等。

    病案举隅 区某,男,4岁,近10日来下利不止,便下脓血,日20余行,经西医治疗无效,迁延不愈。诊时发热忽高忽低,腹痛阵作,时欲临厕,解则甚少,脓血较多,红白相夹,肛门潮红,舌红苔淡黄厚腻,脉细。大便常规示粘液(++十),白细胞(+++),红细胞(+++),吞噬细胞3~5个/视野。诊断为急性细菌性痢疾,证属湿热时毒,蕴郁肠腑,损伤血络脂质,治以清热利湿、调气和血、解毒止痢。方用十味止痢汤加减:黄连6g,黄芩、黄柏、苦参、椿根皮各log,煨木香、双花炭、地榆炭各15g,赤芍、乌梅各20g,3剂。复诊时诉小JLg艮药后次日大便无脓血,连服2剂即解成形粪便,复查大便常规正常。应家长要求继服原方3帖,以固疗效。1月后随访正常。
, http://www.100md.com
    资料来源 李子丰,等.四川中医,1997,15(9):43

    评 按 本方在清热利湿、调和气血的基础上,着重加解毒、止痢之法,辨痢疾发生之由。湿热素蕴为本,复感时毒为其标,故遣方用药应时刻不忘解毒杀虫,同时顾及痢久伤阴,在大剂清热、利湿、解毒基础上,伍以涩肠上痢之品,既可及时止痢,又可避闭门留寇之嫌。本方以川连、黄芩、黄柏清热利湿;苦参、椿根皮燥湿解毒杀虫;木香、芍药调气和血;双花炭、地榆炭、乌梅清热、凉血、解毒、涩肠止痢。诸药合用,齐奏清热利湿、调气和血、解毒止痢之功,而此功效正与湿热痢疾发生之病机相契,是故用之效捷。

     方二 三黄止痢汤

    药物组成 生大黄log 黄柏log 槟榔log 木香log 焦山楂log 枳壳log 黄连3g
, 百拇医药
    制剂用法 每日1剂,水煎2次,煎成200~300ml药液,分次频服,治疗期间忌服生冷、油腻之晶。

    适应病证 小儿急性细菌性痢疾,证属湿热型。症见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稠粘气臭,日十数次或数十次不等,肛门灼热,小便短赤,口干而苦而粘,舌苔黄腻,脉滑数或伴发热等。

    病案举隅 黄某,男,3岁半,3天来下利脓血,白多赤少,挟有粘液冻,日十余次,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腻,脉滑。大便常规示:红细胞(+++),白细胞(+++),粘液(++),曾用痢特灵、氟哌酸等药治疗无效。诊断为小儿急性细菌性痢疾。证属痢疾(湿热型),拟方清热利湿。处方:三黄止痢汤原方。药服1帖,下利减至每日5至6次,腹痛止,遂将前方生大黄改为熟大黄,继进2帖,大便正常,粪检阴性。

    资料来源 秦亮.黑龙江中医药,1992,(2):35

    评 按 本方依通因通用之法,以泻止痢。痢疾一病,概由湿热与食滞久阻于肠腑,以致大肠传导失司,通降不利,气血壅滞,血络受伤而成痢疾。方中大黄为主药,意为荡涤肠胃除积垢,推陈致新。《本草纲目)谓其能“主治下痢赤白,里急腹痛”;辅以黄连、黄柏清热燥湿;配木香、槟榔、枳壳以疏利肠道之气滞而除后重;焦山楂为佐以消食导滞。诸药合用,通腑滑肠而达到止痢的目的。从此可见,用三黄止痢治疗,颇有良效。,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