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药学版 > 药学理论 > 中药炮制学
编号:10553032
第九章 炒 法
http://www.100md.com 《中药炮制学》
薏苡仁原药材第九章炒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预热容器内,用不同火力连续加热,并不断搅拌或翻动至一定程度的炮制方法称为炒法。/炒法历史悠久,对不同药物提
炒薏苡仁第九章炒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预热容器内,用不同火力连续加热,并不断搅拌或翻动至一定程度的炮制方法称为炒法。/炒法历史悠久,对不同药物提
王不留行原药材第九章炒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预热容器内,用不同火力连续加热,并不断搅拌或翻动至一定程度的炮制方法称为炒法。/炒法历史悠久,对不同药物提
炒王不留行第九章炒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预热容器内,用不同火力连续加热,并不断搅拌或翻动至一定程度的炮制方法称为炒法。/炒法历史悠久,对不同药物提
酸枣仁原药材第九章炒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预热容器内,用不同火力连续加热,并不断搅拌或翻动至一定程度的炮制方法称为炒法。/炒法历史悠久,对不同药物提
炒酸枣仁第九章炒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预热容器内,用不同火力连续加热,并不断搅拌或翻动至一定程度的炮制方法称为炒法。/炒法历史悠久,对不同药物提
牵牛子原药材第九章炒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预热容器内,用不同火力连续加热,并不断搅拌或翻动至一定程度的炮制方法称为炒法。/炒法历史悠久,对不同药物提
牛蒡子原药材第九章炒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预热容器内,用不同火力连续加热,并不断搅拌或翻动至一定程度的炮制方法称为炒法。/炒法历史悠久,对不同药物提
决明子原药材第九章炒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预热容器内,用不同火力连续加热,并不断搅拌或翻动至一定程度的炮制方法称为炒法。/炒法历史悠久,对不同药物提
炒决明子第九章炒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预热容器内,用不同火力连续加热,并不断搅拌或翻动至一定程度的炮制方法称为炒法。/炒法历史悠久,对不同药物提
芥子原药材第九章炒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预热容器内,用不同火力连续加热,并不断搅拌或翻动至一定程度的炮制方法称为炒法。/炒法历史悠久,对不同药物提
槐花原药材第九章炒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预热容器内,用不同火力连续加热,并不断搅拌或翻动至一定程度的炮制方法称为炒法。/炒法历史悠久,对不同药物提
炒槐花第九章炒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预热容器内,用不同火力连续加热,并不断搅拌或翻动至一定程度的炮制方法称为炒法。/炒法历史悠久,对不同药物提
苍耳子原药材第九章炒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预热容器内,用不同火力连续加热,并不断搅拌或翻动至一定程度的炮制方法称为炒法。/炒法历史悠久,对不同药物提
炒苍耳子第九章炒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预热容器内,用不同火力连续加热,并不断搅拌或翻动至一定程度的炮制方法称为炒法。/炒法历史悠久,对不同药物提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预热容器内,用不同火力连续加热,并不断搅拌或翻动至一定程度的炮制方法称为炒法。

    炒法历史悠久,对不同药物提出了不同火候要求,有微炒、炒出汗、炒香、炒黄、炒熟、炒焦、炒黑之分。加辅料炒法则在宋代以后得到广泛的应用。

    根据医疗要求,结合药物性质,炒法可分为清炒法和加辅料(固体辅料)炒法两大类。每类又包括数种操作方法。清炒法包括炒黄、炒焦、炒炭,加辅料炒法包括麸炒、米炒、土炒、砂炒、蛤粉炒和滑石粉炒。

    炒的目的是增强药效,缓和或改变药性,降低毒性或减少刺激作用,矫臭矫味,利于贮存和制剂等。

    由于各种炒法的火候要求性质的不同,所需火力也有区别。火力,是指火的大小(强弱)火温度的高低。它是炒法中的重要因素,在操作时必须严格掌握。一般说来,炒黄多用文火(小火),炒焦多用中火(中等火力),炒炭多用武火(强火)。加辅料炒多用中火或武火。

    操作时还要掌握好加热时间。因为加热时间及火力都与火候有密切的关系,而火候又是影响炮制品质量的要素。火候,是指药物炮制的时间和程度。可以根据药物内外特征的变化和附加的判别方法进行判断。加热时间应根据炒法的种类和药物性质而定。

    目前,炒法分手工炒和机器炒两种。手工炒多将锅倾斜30~45度置于灶上(灶面的倾斜度与锅的倾斜度相同),便于搅拌和翻动。此法设备简单,适合小量生产。操作时,根据炒法的类别及药物性质和辅料不同,掌握翻动的速度和方法,使之受热均匀,色泽一致,以达到临床用药所需的质量要求。操作程序一般可分为四个步骤。

    1.预热 先将空锅于火上加热,使锅烧热或烧烫后应用。其目的是便于掌握温度,使药物迅速获得热能,缩短药物在锅内停留的时间,以提高质量和工效,防止某些种子类药物炒成“僵子”(俗称“炒哑”)

    2.投药 俟锅烧至所要求的程度后,即可迅速投入药物。投药的多少要根据锅的大小和品种而定,原则是少量分锅炒,投药太多受热不易均匀。加辅料炒者,一般先处理辅料,后投入药物拌炒。

    3.翻炒 投入药物后即选用适宜工具迅速搅拌或翻炒,翻炒要快要勤,使药物均匀受热。翻动要有规律,一般药物可向一边依次翻动,翻完后再向相反的方向依次翻动,如此反复操作,直至达到所需要的程度为止。容易滚动的种子类药物,可从锅底分别向两边翻动,锅两边的药物即自动滑入锅中心,使其均匀受热。翻动时,要求每次下铲都要露锅底,俗称“亮锅底”,目的是避免少量药物停留锅底而致枯焦。

    4.出锅 当药物炒至所需要的程度时,立即将其取出,俗称“出锅”。出锅要迅速,避免药物“过火”,并应摊开晾凉。用辅料炒的药物,出锅后应筛去辅料,再摊开晾凉。

    机器炒常用平锅式炒药机和滚筒式炒药机等,利用机器旋转翻动药物,此法适合大生产。滚筒式炒药机有多种类型,但结构和原理大同小异,各有优缺点。

    近年新研制的中药微机程控炒制机性能良好,可自动与手动,能保证炒制品质量均一与稳定。特别是采用烘烤与锅底“双给热”方式炒制,良好的温长更保证了饮片上下受热的均一性,并可缩短炒制时间,用于炒制批量较大的药物,更具有越性。


    第一节 清 炒 法

    不加辅料的炒法称为清炒法。包括炒黄、炒焦、炒炭三种不同的火候要求。

    (一)清炒法的目的

    1. 强疗效 通过加热,使种子或果实类药物爆裂,易于煎出有效物质,如紫苏子、芥子、决明子等。有的药物炒后利于保存有效成分,如槐米、杏仁等。另一些药物炒后产生焦香气,可增强健脾消食作用,如谷芽、麦芽、山楂等。

    2. 性或消除副作用 如牵牛子炒后可降低毒性,缓和峻泻作用。莱菔子、瓜蒌仁等,生品有闷臭气,易致恶心或呕吐,炒后气香,可纠此弊。

    3.缓和或改变药性 有些药物作用峻烈,炒后药性缓和,免伤正气,如葶苈子、郁李仁、川

    楝子等。有些药物炒后药性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以适应临床的需要,如干姜偏燥,长于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炒成炮姜后则温而不燥,长于温中散寒,温经止血,且作用较持久。

    4.增强或产生止血作用 某些药物炒炭后则止血作用比生品强,如鸡冠花、槐花、地榆、白茅根等。有些药物本无止血作用,炒炭后则具有止血的作用,如荆芥、丹皮等。

    5.利于贮存 药物经炒制后,水分含量降低,不易霉变,或杀死虫卵,不易虫蛀。

    (二)注意事项

    (1)炒前应将药物大小分档,分次炒制,避免加热时生熟不均。

    (2)炒制时应选用适当的火力和掌握加热时间,以免炒黄的药物焦化、炒焦的药物炭化、炒炭的药物灰化。

    (3)炒药前应先将容器加热,不宜冷锅下药,否则,有的药物可粘锅,如蒲黄;有的种子类药物容易炒成“僵子”,如王不留行、水红花子。

    一、炒黄(包括炒爆)

    炒黄是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呈黄色或较原色稍深,或发泡鼓气,或爆裂,并透出药物固有的气味。

    炒黄以文火为主,少数药物用中火,加热时间相对较短。其主要目的是增强疗效,缓和药性,降低毒性,并破坏某些药物中的酶,以保存甙类成分。

    牛 蒡 子

    [处方用名] 牛蒡子、大力子、炒牛蒡子、炒大力子。

    [来源] 本品为菊科植物牛蒡子Arctium lappa L.的干燥成熟果实。

    [历史沿革] 现行,全国各地多炒黄用。

    [炮制方法]

    1. 牛蒡子 取原药材,筛去灰屑及杂质。用时捣碎。

    2. 炒牛蒡子 取净牛蒡子,置于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鼓起,有爆裂声,略有

    香气逸出时,取出晾凉。用时捣碎。

    [成品性状] 牛蒡子呈长倒卵形,略扁,微弯曲。表面灰褐色,带紫黑色斑点,有数条纵棱。果皮较硬,富油性。味苦微辛而稍麻舌。炒牛蒡子微鼓起,深灰褐色,微有光泽,略具香气。

    [炮制作用] 牛蒡子生品长于疏散风热,解毒散结。常用于风温起初,痄腮肿痛,痈毒疮疡。如治温病初起的的银翘散(《条辨》);用于痄腮肿痛的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用于疮疡,乳痈初起,证见寒热的的荆芥牛蒡汤(《金鉴》)。

    炒后能缓和寒滑之性,以免伤中,并且气香,宣散作用更佳,长于解毒透疹,利咽散结,化痰止咳。用于麻疹不透,咽喉肿痛,风热咳喘。如治麻疹透发不畅的宣毒发表汤(《金鉴》);用于咽喉肿痛。同时果皮破裂,酶受到破坏,易于煎出药效,利于甙类成分的保存。

    [贮存] 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牵 牛 子

    [处方用名] 牵牛子、二丑、黑白丑、炒牵牛子。

    [来源] 本品为旋花科植物裂叶牵牛pharbitis nil(L.) Choisy或圆叶牵牛Pharbitis purpurea(L.) Voigt的干燥成熟种子。

    [历史沿革] 现行,有炒黄、炒焦、砂烫等炮制方法。

    [炮制方法]

    1. 牵牛子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用时捣碎。

    2. 炒牵牛子 取净牵牛子,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有爆裂声,鼓起,颜色加深,取出晾凉。用时捣碎

    [成品性状] 牵牛子呈三棱形,形似橘瓣状。表面灰黑色(黑牵牛子)或淡黄白色(白牵牛子)。种皮坚韧,背面有一纵沟。味辛苦,有麻舌感。炒牵牛子色泽加深,稍鼓起或有裂隙,微俱香气。

    [炮制作用] 牵牛子生品长于逐水消肿,杀虫。用于水肿胀满,二便闭涩,虫积腹痛。如治水肿胀满的舟车丸(《景越》);用于虫积腹痛的牵牛散(《沈氏尊生书》)。

    炒后可降低毒性,药性缓和,免伤正气,以涤痰饮、消积滞见长,且炒后气香,消积之中略寓健脾作用。可用于痰喘咳逆,饮食积滞。如治气逆痰壅,咳嗽喘息。小儿因正气未充,脾胃薄弱,故治食积、虫积亦以炒用为宜。同时外壳破裂,酶受破坏,易于煎出药效,且利于甙类成分保存。

    [贮存] 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通风干燥处。

    芥 子

    [处方用名] 芥子、白芥子、炒芥子、炒白芥子。

    [来源] 本品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Sinapis abla L.或Brassica juncea (L.)Czern.et Coss的干燥成熟种子。前者习称“白芥子”,后者习称“黄芥子”。

    [历史沿革] 现行,有炒黄、炒焦等炮制方法。

    1. 芥子 取原药材,洗净,干燥。用时捣碎。

    2. 炒芥子 取净芥子,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深黄色,有爆裂声,并散出香辣

    气时,取出晾凉。用时捣碎。

    [成品性状] 本品为圆球形。表面呈灰白色至淡黄色(白芥子)或黄色至棕黄色(黄芥子)。味辛辣。炒芥子表面颜色加深,微见裂纹,有香气。

    [炮制作用] 芥子生品力猛,辛散作用强,善于通络止痛。多用于胸闷胁痛,关节疼痛,痈肿疮毒。如治疗痰饮胸闷胁痛的控涎丹(《三因方》);用于寒痰凝滞,关节疼痛的白芥子散(《妇人》)。用白芥子末醋调敷,可治肿毒初起(《濒湖集简方》)。

    炒后可缓和辛散走串之性,以免耗气伤阴,并善于顺气豁痰。常用于痰多喘咳,特别是寒痰咳嗽,更为适合。如用于咳嗽痰壅、气喘的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同时外壳破裂,芥子酶受到破坏,易于煎出药效,利于甙类成分的保存。

    [炮制研究]

    1.对理化性质的影响 对芥子炮制前后的芥子甙进行含量测定,结果表面,炒芥子含甙量高于生品;其水煎液中芥子甙含量炒芥子粗粉>生芥子粗粉>炒芥子>生芥子,故芥子入煎剂以打碎为宜。炒芥子煎液中只含芥子甙,生芥子煎液中则含芥子甙和芥子油。外用以生品研末为宜,以免用炒品酶失去活性不能水解而难以奏效。

    2.炮制工艺比较 用清炒法、电热恒温烘烤和远红外烘烤炮制白芥子,结果表明,远红外烘烤白芥子,色泽均匀,烘烤时间短,含甙量高,损耗低,方法简便,易于操作。

    [贮存] 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通风干燥处。

    决 明 子

    [处方用名] 决明子、草决明、炒决明子

    [来源] 本品为豆科植物决明子Cassia obtusifolis L.或小决明Cassia tora L.的干燥成熟种子。

    [历史沿革] 现行,有炒和盐炙等炮制方法。

    [炮制方法]

    1. 决明子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用时捣碎。

    2. 炒决明子 取净决明子,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有爆裂声,并逸出香气时,取出晾凉。用时捣碎。

    [成品性状] 决明子两端平行倾斜,形似马蹄。表面绿色或暗棕色,平滑有光泽,背腹两侧各有一条突起的线形凸纹。炙坚硬。味微苦。小决明子为短圆柱形,两端平行倾斜。炒决明子种皮破裂,颜色加深,偶有焦斑,质稍脆,微有香气。

    [炮制作用] 决明子生品长于清肝热,润肠燥。用于目赤肿痛,大便秘结。如治肝活上冲,目赤肿痛,羞明多泪的决明子汤(《总录》)和用于风热上扰而致目痒、红肿疼痛的清上明目丸(《回春》)。治肠燥便秘或热结便秘,可用生品大剂量打碎,煎水服或与火麻仁或瓜蒌仁合用。

    炒决明子含泻之性缓和,有平肝养肾的功效。可用于头痛、头晕、青盲内障。如治高脂血症;治肝肾亏损、青盲内障的石斛夜光丸(《中成药制剂手册》)。高血压头痛、头晕,可用决明子炒黄,水煎代茶饮(《江西草药》)。

    [炮制研究] 决明子主含蒽醌类化合物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决明素(obtusin)、决明子素(obtusifolin)及其甙类。小决明子尚含红镰酶素(rubrofrsarin)及其甙类、决明内酯(toralactone)炮制对决明子中蒽醌类成分的含量、煎出效果、水浸出物含量都有一定的影响。

    对生决明子、炒决明子及两者的打碎品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常规煎煮时间内,煎液中,打碎品游离蒽醌比未打碎者多;炒制品又比生品多。小决明子通过加热所得到的炮制品,其总蒽醌、结合蒽醌含量均又不同程度的下降,而游离蒽醌含量则相应地有所提高,水浸出物含量亦有增加。其中炒至微有爆裂声,并有香气逸出的炮制品总蒽醌含量较高,烘制品含量最低;炒至外微焦,内部老黄色的炮制品水浸出物含量最高,生品最低,烘制品亦较低。

    [贮存] 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通风干燥处。

    苍 耳 子

    [处方用名] 苍耳子、苍耳、炒苍耳子。

    [来源] 本品为菊科植物苍耳Xanthium sibiricum Patr.的干燥成熟带总苞的果实。

    [历史沿革] 现行,有炒黄,麸炒等炮制方法。

    [炮制方法]

    1. 苍耳子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2. 炒苍耳子 取苍耳子,置炒制容器内,用中火加热,炒制表面深黄色刺焦时取出,晾凉,碾去刺,筛净。用时捣碎。

    [成品性状] 苍耳子呈纺锤形或卵圆形。表面黄棕色或黄绿色,全体有钩刺。体轻质坚。破

    开后内有双仁,有油性,气微味微苦。炒苍耳子表面焦黄色,刺尖焦脆,微有香气。去刺后碾碎(或捣碎)呈碎粒或饼状。

    [炮制作用] 苍耳子生品以消风止痒力强。常用于皮肤痒疹、疥癣及其他皮肤病。如治疔疮初起的七星剑(《正宗》)。疥癣皮肤瘙痒,可与荆芥、苦参、地肤子、萆薢等合用,并用生苍耳子煎汤外洗(《中药临床应用》)。治白癜风和麻风,可用苍耳子煎膏内服(《金鉴》)。

    炒后可降低毒性,长于通鼻窍,去湿止痛。多用于鼻渊头痛,风湿鼻痛。如治鼻渊头痛的苍耳子散(《济生方》);治风湿鼻痛、骨节不利、挛急麻木,单独一味炒苍耳子煎服(《食医心镜》)。

    [炮制研究] 本品含苍耳子甙、生物碱、苍耳油、苍耳蛋白、维生素C等。苍耳过量容易中毒,据初步研究,多数学者认为与所含毒性蛋白质有关,部分学者认为毒性物质为苍耳甙和生物碱。毒蛋白是一种细胞原浆毒,其毒性可影响到机体的各个系统,常损害肝、心、肾等内脏实质细胞,出现黄疸、心律不齐、蛋白尿。尤以损害肝脏为甚,能引起肝昏迷而迅速死亡,即使治愈,也易留下肝脾肿大的后遗症。通过加热,能破坏其毒性。

    [贮存] 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通风干燥处。

    王 不 留 行

    [处方用名] 王不留行、王不留、留行子、炒王不留、炒王不留行。

    [来源] 本品为石竹科植物麦蓝菜Vaccaria segetalis (Neck.) Garcke的干燥成熟种子。

    [历史沿革] 现行,各地均用炒爆花的炮制方法。

    [炮制方法]

    1. 王不留行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

    2. 炒王不留行 取净王不留行,置炒制容器内,用中火加热,炒至大部爆成白花,取出晾

    凉。

    炒制王不留行温度要适中,过低易炒成“僵子”,过高又易炒焦。每次炒制的量不宜过多,否则受热不匀,爆花率很低。炒制过程中,已爆成花者要及时出锅,否则易焦;为爆花者继续炒至爆花。

    [成品性状] 王不留行成小圆球形。表面乌黑色或红黑色,微有光泽,有一条半圆形的线沟和一白点。种仁白色,粉性,质坚硬,味淡。炒王不留行大部分呈类球形白花,质脆。

    [炮制作用] 王不留行生品长于消痈肿,用于乳痈或其他疮痈肿痛。如治疮肿疼痛的王不留行散(《医心方》)。用于乳痈初起,红肿疼痛,可与蒲公英、瓜蒌、当归配伍,加酒煎服(《本草汇》)。

    炒后体泡,易于煎出有效成分,且走散力较强,长于活血通经,下乳,通淋。常用于产后乳汁不下,经闭,通经,石淋,小便不利。如用于产后血虚,乳汁不行的通乳四物汤(《医略六书》);用于气郁兼热,乳汁短少;还用治月经先后不定,腹痛,不孕;治泌尿系结石的驱尿石汤以及用于慢性前列腺炎的前列腺炎汤(《北京市中草药制剂选编》)。

    [炮制研究] 王不留行全国多数地区均以炒用为主,炒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煎出效果。炒制的质量要求是多数爆花。实验表明,炮制方法和火候对炮制品质量影响较大。

    王不留行炒爆后确能提高煎出效果,水浸出物的含量与爆花程度有关。完全爆花者较生品增加1.1倍,刚爆花者增加0.6倍,不爆花者增加0.2倍。总之,爆花率越高,浸出物含量也愈高。根据爆花率与水浸出物含量的关系及实际生产中的可能性,炒爆的标准以完全爆花者占80%为宜。

    远红外线烘箱烤制法所得成品的爆花率比传统清炒法高得多,前者爆花率可达98%,水提取物含量亦远远高于传统炒制品;但薄层分析显示,所含成分一致。用远红辐射加热,机械自动平铺输送代替老法,所得结果亦于上述实验基本相同。

    [贮存] 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通风干燥处。

    酸 枣 仁

    [处方用名] 枣仁、酸枣仁、炒枣仁。

    [来源] 本品为鼠李科植物酸枣Ziziphus jujuba Mill.var.spinosa (Bunge)Hu exH.F.Chou的干燥成熟种子。

    [历史沿革] 现行,有炒黄、炒焦、制炭、盐炙、蜜炙、朱砂拌等炮制方法。

    [炮制方法]

    1. 酸枣仁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硬壳,洗净,干燥。用时捣碎。

    2. 炒枣仁 取净枣仁,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鼓起,有爆裂声,色微变深,取

    出晾凉。用时捣碎。

    本品不宜久炒,否则油枯失效。

    [成品性状] 酸枣仁为扁圆形或椭圆形。表面紫红色或紫褐色,平滑有光泽,有时显纵纹。种皮较脆,种仁浅黄色,富油性。味淡。炒枣仁鼓起,表面颜色加深,有裂纹,具香气。

    [炮制作用] 生枣仁与炒枣仁作用基本相同,均有安神作用。生品性平,宜入清剂中,具有养心安神、益肝肾的作用。用于心阴不足和肝肾亏损的惊悸,健忘,眩晕,耳鸣和胆热不眠。如治疗心悸怔忡,神志不宁,失眠健忘;用于肝血不足所致的补肝汤(《金鉴》);治阴虚内热,虚烦不眠的酸枣仁汤(《金匮》)。

    炒枣仁性偏温补,宜入温剂,长于养心敛汗。用于心血不足或心气不足的惊悸,健忘,盗汗,自汗及胆虚不眠。如治心虚血少之心悸健忘、失眠多梦的养心汤(《良方》);气血不足所致的归脾汤(《济生方》)。酸枣仁炒后质酥脆,有利于煎出有效成分,提高疗效。

    [炮制研究] 酸枣仁为中医宁心安神的要药。在炮制方面,从古至今,对生用与炒用的作用众说不一。近代,对生、炒枣仁的理化性质、药理作用、临床疗效均作了一些研究。

    1. 对理化性质的影响

    (1)纸色谱的结果显示,酸枣仁炒制前后层析图谱无明显的差异,斑点大小、荧光强度均相

    似。

    (2)实验证明,不同程度的炒制品对酸枣仁乙醚、乙醇或水提取物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微炒或炒黄的酸枣仁,水提取物或乙醚提取物含量均比生品增高;炒焦或炒黑均低于生品,尤以炒黑为甚。乙醇提取物含量各炒制品均低于生品,微炒差异较小,烘制差异较大,炒焦和炒黑差异最明显。

    (3)生、炒枣仁无论用热提或冷浸提取均含有酸枣仁皂甙A和B(juju-bosides A and B),黄酮C(spinosin与vwlgarin的混合物)和黄酮D(swertisin);薄层色谱亦显示,生酸枣仁在清炒过程和回流提取过程中,有效成分基本没有发生变化,二种酸枣仁皂甙和黄酮成分相同。

    2.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通过生、炒枣仁水煎剂药理作用的比较,结果表明,生、炒枣仁对中枢神经系统均呈现镇静、安眠、抗惊作用,二者之间无差别。但生品经加热煎煮后是否就与炒品相似,从催醒到催眠,尚待进一步研究。

    [贮存] 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薏 苡 仁

    [处方用名] 薏苡仁、苡仁、苡米、炒苡仁、炒苡米、麸苡仁。

    [来源] 本品为禾本科植物薏苡Coix lacryma-jobi L.var.ma-yuen(Roman.)Stapt的干燥成熟种仁。

    [历史沿革] 现行,有清炒、麸炒、土炒或炒焦、砂炒、蒸制等炮制方法。

    [炮制方法]

    1. 薏苡仁 取原药材,除去皮壳及杂质,筛去灰屑。

    2. 炒薏苡仁 取净薏苡仁,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表面微黄色,略鼓起,取出

    晾凉。

    3.麸炒薏苡仁 取麸皮撒于热锅内,用中火加热至冒烟时,倒入净薏苡仁,炒至表面黄色,微鼓起,取出,筛去麸皮,晾凉。

    薏苡仁每100kg,用麸皮10kg。

    [成品性状] 薏苡仁呈宽卵形或椭圆形,一端钝圆,另一端较宽而微凹,背面圆凸,腹面有一条明显的纵沟。表面乳白色或黄白色,光滑,偶有残存的淡棕色种皮。质坚硬,断面白色,粉性。味微甜。炒薏苡仁微鼓起,表面淡黄色,表面淡黄色,略有焦斑。麸炒薏苡仁微鼓起,表面黄色,略有香气。

    [炮制作用] 薏苡仁生品性偏寒凉,长于利水渗湿,清热排脓,除痹止痛。常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肺痈,肠痈,风湿痹痛,筋脉挛急及湿温病在气分。如治脚气水肿的薏苡杜仲汤(《中药临床应用》);用于肺痈咯吐脓痰的苇茎汤(《千金》);治肠痈初起的薏苡汤(《准绳》)。还有治风湿痹痛的薏苡仁散(《普本》);用于湿温病在气分,湿邪偏盛的三仁汤(《条辩》)。

    炒薏苡仁和麸炒薏苡仁寒性偏于平和,二者功用相似,长于健脾止泻,只是炒薏苡仁除湿作用稍强,麸炒薏苡仁健脾作用略胜。常用于脾虚泄泻,纳少脘腹作胀。如参苓白术散(《药典》)。

    [贮存] 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干燥通风处。防蛀。

    [备注] 个别地区有用土炒苡仁的,以止泻作用见长,渗湿作用较弱。

    槐 花

    [处方用名] 槐花、槐米、炒槐花、炒槐米、槐花炭、槐米炭。

    [来源] 本品为豆科植物槐Sophora japonica L.的干燥花及花蕾。前者习称“槐花”,后者习称“槐米”。

    [历史沿革] 现行,有炒黄、炒炭、醋炒、蜜炙等炮制方法。

    [炮制方法]

    1. 槐花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梗,筛去灰屑。

    2. 炒槐花 取净槐花,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深黄色,取出晾凉。

    3. 槐花炭 取净槐花,置炒制容器内,用中火加热,炒至焦褐色,喷洒少许清水,灭尽火

    星,炒干,取出凉透。

    [成品性状] 槐花皱缩而卷曲,花瓣多散落,完整者花萼钟状,黄绿色,花瓣黄白或黄白色。体轻。味微苦。花蕾(槐米)卵形或椭圆形。花萼黄绿色,上方为未开放的黄白色花瓣,内呈黄褐色。质轻。味微苦涩。炒槐花外表深黄色。槐花炭外表焦褐色。

    [炮制作用] 槐花生品以清肝泻火,清热凉血见长。多用于血热妄行,肝热目赤,头痛眩晕,疮毒肿痛。如用于肠胃湿热,胀满下血的槐花散(《丹溪》);治杨梅疮、下疳的槐花蕊(《新方八阵》)。治肝阳眩晕、头晕(如高血压),可单用煎水代茶引或与豨莶草、钩藤等合用(《中药临证应用》)。

    炒槐花苦寒之性缓和,并因破坏了所含之酶,利于保存有效成分。其清热凉血作用弱于生品,止血作用逊于槐花炭而强于生品,用于脾胃虚弱的出血患者。古方治出血证多用炒槐花。

    槐花炭清热凉血作用极弱,具涩性,以止血力胜。用于咯血,衄血,便血,痔血,崩漏下血等多种出血证。如治久痢血不止,无腹痛和里急后重症状的槐花散(《洁古家珍》)

    [炮制研究]

    1. 对理化性质的影响

    (1)芦丁含量的变化:炒槐花芦丁含量与生品无显著差异,槐花炭芦丁含量则明显低于生品。槐花炭芦丁含量与加热的温度及加热程度有密切的关系。当加热温度控制在200℃以内(190℃左右),炮制品呈褐色者,芦丁含量部分降低,当加热温度在200℃以上,炮制品外部黑褐色,内部深黑褐色,芦丁含量显著降低或含量很少。

    (2)槲皮素含量变化:槲皮素是芦丁分解产物之一,其结构与缩合鞣质前体物很相似,槐花炒炭后槲皮素含量为生品的10倍以上。

    (3)鞣质含量变化:槐花炭由于加热的温度、时间和炮制品的外观不同,鞣质含量差异极大。温度是影响鞣质含量的关键因素,炮制品的外观性状除与加热温度和时间有关外,还与投料量与加热方式有关。温度过低或槐花火候不及,则鞣质含量变化不大;若温度太高或火候太过,则鞣质含量比生品还低,多数实验结果表明,槐花在170℃以下受热,鞣质含量开始下降;170~190℃内受热,鞣质量迅速增高达数倍;190℃以上受热,鞣质含量开始下降;230℃左右鞣质含量可下降至生品以下;若温度再高,则鞣质含量极低。用红外线烘烤法制槐花炭,受热均匀,成品火候一致。据实验,以154℃烘制,其成品性状较好,鞣质含量高;182℃鞣质量急剧下降;215℃鞣质几乎全部被破坏。由于烘烤温度不同,各炮制品外观性态也不一样。

    (4)浸出物含量变化:样品一律以生品计重。总浸出物含量以炒槐花最高,槐花炭次之,生品最低;热水浸出物以炒槐花为高,槐花炭与生品相近;乙醇浸出物,炒槐花较生品略高,槐花炭较低;石油醚浸出物;生品与槐花炭相同,炒槐花较低。

    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大白鼠和小白鼠止血实验的结果表明,槐米炭确能增强止血作用能缩短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与生品比较,有非常显著的差异。生槐米除去芦丁后亦有明显作用,与生理盐水组相比较,有显著差异;40℃时含芦丁饱和液几乎无止血作用,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与生槐米去芦丁液比较,则有显著差异。又有实验表明,除去鞣质以及去芦丁和鞣质的槐花炭无止血作用,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

    [贮存] 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通风干燥处。防潮。
,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