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药学版 > 药学理论 > 中药炮制学
编号:10553034
第9章第1节第3讲: 三、炒 炭
http://www.100md.com 《中药炮制学》
乌梅原药材三、炒炭/炒炭是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焦黑色,内部呈焦黑色或焦褐色。/炒炭要求存性。“存性”是指炒
蒲黄原药材三、炒炭/炒炭是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焦黑色,内部呈焦黑色或焦褐色。/炒炭要求存性。“存性”是指炒
蒲黄炭三、炒炭/炒炭是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焦黑色,内部呈焦黑色或焦褐色。/炒炭要求存性。“存性”是指炒
干姜原药材三、炒炭/炒炭是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焦黑色,内部呈焦黑色或焦褐色。/炒炭要求存性。“存性”是指炒
地榆原药材三、炒炭/炒炭是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焦黑色,内部呈焦黑色或焦褐色。/炒炭要求存性。“存性”是指炒
地榆炭三、炒炭/炒炭是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焦黑色,内部呈焦黑色或焦褐色。/炒炭要求存性。“存性”是指炒

     炒炭是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焦黑色,内部呈焦黑色或焦褐色。

    炒炭要求存性。“存性”是指炒炭药物只能部分炭化,更不能灰化,未炭化部分仍应保存药物的固有气味;花、叶、草等炒炭后仍可清晰辨别药物原形,如槐花、菊花、侧柏叶、荆芥之类。

    (一)炒炭的目的

    是使药物增强或产生止血作用。药物炒炭后理化性质可产生明显变化。根据20种单味和复方炭药及其生品所含的强致癌物质苯并(a)芘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其中6种炒炭后含量有所增高,仅占30%,而降低者14种,占70%。提示炭及生品处理恰当,物质癌危险。

    另据20种中药炒炭前后的研究,多数中药炒炭后微量元素呈下降趋势;而鞣质含量多数呈上升趋势。但止血中药的物质基础是多种成分组成,不能单独取决于某一成分的含量。如有的药炒炭后鞣质虽有下降,而该离子却有明显增加;有的药物钙离子虽有所降低,而鞣质含量却大幅度增加。
, 百拇医药
    (二)注意事项

    (1)操作时要适当掌握好火力,质地坚实的药物宜用武火,质地疏松的片、花、花粉、叶、全草类药物可用中火,视具体药物灵活掌握。

    (2)在炒炭过程中,药物炒至一定程度时,因温度很高,易出现火星,特别是质地疏松的药物,须喷淋适量清水熄灭,以免引起燃烧。取出后必须摊开晾凉,经检查确无预热后再收贮,避免复燃。

    干 姜

    [处方用名] 干姜、炮姜、姜炭。

    [来源] 本品为姜科植物Zingiber officinale Rose.的干燥根茎。

    [历史沿革] 现行,有砂烫、炒炭、煅炭等炮制方法。

    [炮制方法]
, 百拇医药
    1. 干姜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略泡,洗净,润透,切厚片或块,干燥,筛去碎屑。

    2. 炮姜 先将净河砂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加热,再加入干姜片或块,不断翻动,炒至鼓起,表面棕褐色,取出,筛去砂,晾凉。

    3.姜炭 取干姜块,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喷淋少许清水,灭尽火星,略炒,取出晾干,筛去碎屑。

    [成品性状] 干姜为不规则的厚片或丁块。表面灰棕色或淡黄棕色。切面黄白色,有明显的筋脉小点,显粉性。有特异香气,味辛辣。炮姜鼓起,表面棕黄色,内部深黄色,气香,味辛辣。姜炭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味苦微辣。

    [炮制作用] 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能守能走,性热而偏燥,故对中焦寒邪偏胜而兼湿者以及寒饮伏肺的喘咳颇为相宜;由因为力速而作用较强,故用于回阳救逆,其效甚佳。常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痰饮咳喘。如用于温中散寒的大建中汤(《金匮》);回阳救逆的四逆汤(《伤寒》);温肺散寒而化痰饮的小青龙汤(《伤寒》)。
, 百拇医药
    炮姜苦、辛,温。温中散寒,温经止血。其辛燥之性较干姜弱,温里之力不如干姜迅猛,但作用缓和持久,切长于温中止痛、止泻和温经止血。可用于中气虚寒的腹痛、腹泻和虚寒性出血。如用于脾胃虚寒之腹痛、腹泻、霍乱转筋的附子理中丸(《局方》);治脾胃虚寒便血的艾叶丸(《圣惠方》)。

    姜炭苦、涩,温。归脾、肝经。其辛味消失,守而不走,长于止血温经。其温经作用弱于炮姜,固涩止血作用强于炮姜,可用于各种虚寒性出血,且出血较急,出血量较多者。如治疗血崩的如圣散(《丹溪》);或用干姜烧黑存性,为末,米饮调幅,止血痢不止(《姚氏集验方》)。

    [炮制研究]

    1. 对理化性质的影响

    (1)水浸出物含量:炮姜水浸出物高于姜炭,它们之间有非常明显的差异。

    (2)挥发油含量:干姜含量最高,颜色较浅,炮姜明显下降,姜炭含量低于干姜的1/2,但后二者颜色较深。
, 百拇医药
    (3)挥发油和醚提取物中成分的变化:①生姜与干姜的挥发油和醚提取物层析图谱大致相同,炮姜与姜炭亦无明显的差别;但前二者与后二者相比,有较大变化。干姜经加热炮制后,部分斑点消失,同时出现了一些新斑点,相同Rf值之间相对含量也产生了明显变化。以姜酚(gingerol)和(6-shogaol)为标准对照,进行薄层色谱,结果表明,姜酚含量生姜>干姜>炮姜>姜炭;6-姜醇含量干姜>炮姜>生姜>姜炭;②对姜的不同炮制品的醚提取液进行气相-质谱-计算机检测,从生姜、干姜、炮姜、姜炭中各检出25、22、23、23个组分,并且多数组分相同,但各组分含量都发生了变化,有些成分产生了质的变化。

    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1)抗溃疡作用:用干姜、炮姜水煎液按4.5g/kg对大白鼠灌胃,结果表明,炮姜除消炎痛

    模型外,对应激性胃溃疡、醋酸诱发胃溃疡、幽门结扎型胃溃疡均呈明显的抑制倾向,干姜无此作用。
, 百拇医药
    (2)止血作用:①炮姜和姜炭均能缩短小鼠的出血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姜炭的作用又比炮姜强,两者比较,也有明显的差异;②炮姜和姜炭均能缩短小白鼠的凝血时间,且姜炭水煎液的凝血作用优于炮姜,也优于本身的醚提液;生姜和干姜水煎液均无缩短凝血时间的作用;炮姜随环境温度的降低,凝血作用增强,姜炭则随剂量的增加,凝血作用增强。

    (3)毒性:小白鼠急性毒性试验表明,炮姜水煎液灌胃毒性较干姜增大,说明干姜加热炮制后水溶性毒性成分可能有变化。

    [贮存] 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通风干燥处。

    [备注] 清代开始有炮姜炭,黑炮姜等名称,把炮姜和姜炭混为一个品种,近代有一部分地区也把两者作为一个炮制品,火候标准实为姜炭的标准。


    乌 梅
, 百拇医药
    [处方用名] 乌梅、乌梅肉、乌梅炭、醋乌梅。

    [来源] 本品为蔷薇科植物梅Prunus mume (Sieb.)Sieb.et Zucc.的干燥近成熟果实

    [历史沿革] 现行,有去核取乌梅肉、炒炭、醋蒸、单蒸等炮制方法。

    [炮制方法]

    1. 乌梅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

    2. 乌梅肉 取净乌梅,喷淋少许清水润软,打破,去核取肉,干燥或蒸软后剥取净肉,干 燥,筛去碎屑。

    3. 乌梅炭 取净乌梅或乌梅肉,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加热,炒至皮肉发泡,表面呈焦黑 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

    4. 醋乌梅 取净乌梅或乌梅肉,用米醋拌匀,闷润至醋被吸尽,置适宜容器内,密闭,隔水加热2~4小时,取出干燥。 净乌梅或乌梅肉每100kg,用米醋10kg。
, 百拇医药
    乌梅色黑,炒炭不易掌握颜色变化,以炒至皮肉鼓起,粘质变枯,色焦黑为宜。

    [成品性状] 乌梅为不规则的球形或扁圆形。表面乌黑色,皱缩不平。果肉柔软,果核坚硬,椭圆形,棕黄色,内含淡黄色种子1粒。味极酸。乌梅肉为去核果肉,呈乌黑色或棕黑色,气特异,味极酸。乌梅炭皮肉鼓起发泡,质较脆,表面呈焦黑色,味酸兼苦。醋乌梅形如乌梅或乌梅肉,质较柔润,略有醋气。

    [炮制作用] 乌梅生品长于生津止渴,敛肺止咳,安蛔。多用于虚热消渴,肺虚久咳,蛔厥腹痛。如治消渴证烦渴多饮的玉泉丸(《丹溪》);用于肺虚久咳的一服散(《杂病源流犀烛》);治蛔厥腹痛呕吐的乌梅丸(《伤寒》)。

    乌梅肉的功效和适用范围与乌梅同,因去核用肉,故作用更强。

    醋乌梅功用亦相似,但收敛固涩作用更强,尤其适用于肺气耗散之久咳不止和蛔厥。
, 百拇医药
    乌梅炭长于涩肠止泻,止血,常用于久泻,久痢及便血,崩漏下血等。如用于下痢,不能食的乌梅丸(《杂病源流犀烛》)。用乌梅烧存性为末,醋打米糊为丸,可治大便下血不止(《济生方》)或小便尿血(《纲目》);或烧灰为末,乌梅汤调下,治妇人血崩(《妇人良方》)。

    [贮存] 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通风干燥处。


    地 榆

    [处方用名] 地榆、地榆炭。

    [来源] 本品为毛茛科植物地榆Sanguisorba offcinalis L. 或长液地榆Sanguisorba offcinalis L. var. longifolia (Bert.)Yu et Li的干燥根。后者习称“绵地榆”。

    [历史沿革] 现行,有炒炭、醋炒、酒炒、盐水炒等炮制方法。
, 百拇医药
    [炮制方法]

    1.地榆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未切片者,洗净,除去残基,润透,切厚片,干燥,筛去碎屑。

    2.地榆炭 取地榆片,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

    [成品性状] 地榆为不规则的圆形厚片。表面紫红色或棕褐色,有排列成环状的小白点。周边暗紫色或灰褐色,粗糙,有纵皱纹。质坚。味微苦涩。地榆炭表面呈焦黑色,内部焦褐色。

    [炮制作用] 地榆生品以凉血解毒力胜。如治疗血痢经久不愈的地榆丸(《普济方》)。治烫伤,用地榆研末,麻油调敷(《中药学》);治湿疹,皮肤溃烂,可用生地榆浓汁,纱布浸湿外敷或用生地榆粉、煅石膏粉、枯矾、研匀,撒布患处(《中药学》)。

    炒炭后长于收敛止血,常用于各种出血证。如用于清热止血的脏连丸(《中药成药制剂手册》);用于痔疮出血,肿痈的凉血地黄汤(《大成》);用于崩漏下血的椿皮饮(《吉林中医药》)。
, http://www.100md.com
    [炮制研究]

    1.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1)鞣质含量的变化:①加工地榆片时,原药材泡洗的温度、泡洗时间、切制厚度等对鞣质影响很大。用药材4倍量的水(常温),泡洗15分钟后润透,切2~3mm厚薄片为好,可减少鞣质的损失;②地榆炒炭应注意存性。炒炭后鞣质含量变化报道不一,有的实验报道鞣质含量减少,但与温度和火候有关,存性越多,鞣质损失越少。另有实验表明,地榆炒炭后鞣质大幅度增加,约为生品的2倍;③用烘法制地榆炭时,发现鞣质含量与烘制温度关系极为密切。烘制温度为150℃,成品表明浅棕色,鞣质含量达到高峰,在150℃之后随温度的升高而含量降低。认为地榆宜制炭用,但制炭程度要轻,应介于炒炭与炒焦之间为宜。

    (2)其他成分的变化:①地榆制炭后苯并(a)芘明显提高;②有实验表明,地榆炒炭后,与凝血关系密切的钙离子含量大幅度增高,可达生品的2倍以上;亦有实验报道地榆炒炭后钙离子含量明显下降。
, 百拇医药
    2.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地榆炒炭后止血作用增强,能缩短小鼠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对血小板有良好的促凝作用。烘炭则以150℃烘制品止血效果为佳,但凝血时间以175℃、220℃为好;也有实验指出,炒炭后随后鞣质含量降低而止血作用减弱。

    3.临床疗效 用地榆炭粉治疗Ⅱ~Ⅲ度烧伤后,不感染化脓,渗出物减少,恢复快,有极其显著的疗效。地榆炭除局部的收敛止血作用外,还通过全身作用,以消除局部病灶。

    [贮存] 贮干燥容器内,地榆炭密闭,置通风干燥处。


    蒲 黄

    [处方用名] 蒲黄、生蒲黄、炒蒲黄、蒲黄炭。

    [来源] 本品为香蒲科植物水烛香蒲Typha angustifolia L.、东方香蒲Ttpha orientalis Presl或同属植物的干燥花粉。
, 百拇医药
    [历史沿革] 现行,有炒炭、炒黄、酒炙、醋炙等炮制方法。

    [炮制方法]

    1. 蒲黄 取原药材,揉碎结块,除去花丝及杂质。

    2. 蒲黄炭 取净蒲黄,置炒制容器内,用中火加热,炒至棕褐色,喷淋少许清水,灭尽火

    星,取出晾干。

    蒲黄为花粉类药物,质轻松,炒制时火力不可过大,出锅后应摊凉散热,防止复燃,检查确已凉透,方能收贮。如喷淋较多,则须晾干,以免发霉。

    [成品性状] 蒲黄为淡黄色粉末状。质轻,手捻有滑腻感,易附着手上。味淡。蒲黄炭表面棕褐色。

    [炮制作用] 蒲黄生品性滑,以行血化瘀,利尿通淋力胜。多用于瘀血阻滞的心腹疼痛,痛经,产后瘀痛,跌扑损伤,血淋涩痛。如治疗心腹疼痛、产后恶漏不行或月经不调、少腹急痛的失效散(《局方》);用于血淋涩痛的蒲黄散(《准绳》)。

    炒炭性涩,能增强止血作用。常用于咯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及外伤出血。如治崩中漏下的蒲黄丸(《总录》);用于崩漏下血的五灰散(《沈氏尊生书》)。

    [炮制研究] 蒲黄生、炒品均有止血作用,但蒲黄炭具有加快血小板凝聚速度的作用,能缩短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

    [贮存] 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