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 2004年第17期
编号:10619194
肝细粒棘球蚴病外科治疗现状与发展
http://www.100md.com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2004年第17期
1术式选择,2残腔处理,3预防并发症,4发展状况,参考文献
     肝细粒棘球蚴病(Echinoccosis of Liver.EL)又叫肝囊性包虫病,是我国西北地区常见的人畜共患病。目前预防EL的疫苗尚未研制成功 [1] ,其预防措施尚难规范实施,内科治疗也无新的突破 [2] ,国内外对EL的治疗多依靠外科手术。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和实践观念的深入,EL的外科治疗也取得了较快发展。

    1 术式选择

    国内外对EL的治疗,多沿用传统肝包内囊摘除术、肝包残腔引流或肝脏部分切除术,但临床实践观察,这些手术存在一定的局部性和并发症,为了达到根治病原灶,防止囊液外溢、消灭残腔、预防胆漏、感染和复发等目的,近年对传统术式进行了有效改进。对单纯性EL,经穿刺减压,灭活固定包囊头节,取出内囊,行去盖术即可,因前者易损伤血管,残腔积血继发感染。对合并胆漏、感染包虫囊肿,既往多采用切开内囊清除,常规用3%双氧水及0.5%甲硝唑冲洗处理后置引流管并大网膜填塞固定,因术后常难以拔管或感染性窦道形成等并发症,现多采用胆漏修补,缝合残腔、消灭创面;对肝脏孤立性多子囊性EL或复发性EL常采用内囊摘除术,因术后复发率高,宜选用包虫囊肿完整切除术 [3] ;多发EL病灶集中或手术后复发的疤痕性EL需行肝叶切除、以求根治,但残留正常肝脏>20% [4] ;肝细胞近全毁损,如有条件,手术指征明确,经济允许可行肝移植治疗。

     2 残腔处理

    EL残腔有病灶感染、破裂引流的原发残腔与EL内囊摘除后继发残腔之分。手术对残腔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病人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和生存质量。一般根据残腔的大小、部位、有无感染胆漏、外囊壁继发子囊及与周围血管脏器浸润程度,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EL残腔处理后,无胆漏异物者,切除顶部囊壁,防止积液有利于残腔缩小;单纯残腔胆漏,可吸收缝线修补闭合残腔,并外囊壁子囊种植,应先予切除;残腔胆管阻塞胆漏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22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