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HIV/HBV开环核苷膦化物的抗病毒药物研究进展
1抗HBV和HIV的药物研究进展,2开环核苷膦化物(ANP)及其分类[10],3开环核苷膦化物的作用机制,4发展趋势,参考文献
艾滋病和乙型肝炎是世界范围内威胁人类健康的两大病毒性传染病。据统计,世界上艾滋病和乙肝的感染人数分别达到6千万和3.7亿,每年有100多万人死于艾滋病和110多万人死于乙肝,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根据卫生部2002年统计资料显示,全国乙型肝炎的患者为277万,是美国的40多倍,年发病人数为95万。约有1.3亿人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几乎占全世界总数的一半,年死亡人数约30万。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又进入了艾滋病的高发期,从1994年到现在,将近10年的时间内,每年以40%以上的速度增长,感染人数达100多万,20012002年死亡716例。在抗病毒化学治疗中,长期服用抗病毒药物所引起的耐药性和毒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基于人体免疫缺损病毒即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和乙型肝炎病毒(hunman hepatitis virus,HBV)的抗病毒新药研究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深刻的社会意义。为干扰病毒复制关键酶的作用和生物反应,多数抗病毒药物具有核苷类结构,含有核糖环和碱基部分,与天然核苷结构类似,在细胞内被核苷激酶、单磷酸核苷激酶和二磷酸核苷激酶或病毒核苷激酶转化为5’-三磷酸衍生物,后者可作为链终止剂与dNTP竞争掺入到新生DNA链的3’端,阻断cDNA链的延长和合成。但长期服用此类药物引起的耐药性问题一直难以解决[1]。对此类药物的结构修饰包括引入磷酸酯,避开了作为限速步骤的第一步磷酸化反应;再将核糖环打开以确保稳定性;对磷酸酯部分进行修饰。由此发展而来的一系列开环核苷膦化物(Acyclic nucleoside phosphonates,ANP),成为近些年抗病毒药物研究的热点。
1 抗HBV和HIV的药物研究进展
1.1 抗HBV的核苷类药物
HBV是一种嗜肝脱氧核糖核酸病毒,核心颗粒中包含不完全双链DNA和特异聚合酶。HBV感染肝细胞后,不完整的双链DNA进一步形成完整的双链DNA;进入肝细胞核,形成超螺旋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cccDNA极为稳定,是病毒DNA的来源,并促使病毒蛋白质合成。以cccDNA为模板产生全长mRNA,再以mRNA为模版在聚合酶作用下逆转录为负链DNA,最后复制成部分双链的环状DNA。这种不完整的双链DNA可以在内质网与抗原蛋白结合,形成新的有感染能力的成熟病毒颗粒释放入血;也可再进入肝细胞核形成cccDNA。如此周而复始。核苷类药物可能从以下步骤起作用:由部分双链的DNA形成cccDNA;由RNA逆转录为负链DNA;以负链DNA复制正链DNA [2]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383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