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期妇女的正确用药
母乳喂养是母婴保健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国家制定的儿童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母乳喂养的要求和目标。在母乳喂养过程中,哺乳期妇女因生理或病理原因的影响而罹患疾病,都会不同程度地进行药物治疗。众所周知,许多药物都能通过乳汁排泄,其中一些可能会对乳儿造成不良影响或损害,所以哺乳期妇女用药和用药期间能否继续哺乳是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在临床治疗中,应从多方面考虑,正确指导哺乳期妇女用药。
1 影响药物向乳汁转运的因素
1.1 药物动力学特点 哺乳期妇女因其生理功能特性,其药物动力学有其不同特征。在母体血浆中与蛋白结合的药物不能向母乳中转运,只有游离型药物才能转运[1] 。游离型药物的血浆浓度取决于给药剂量及在体内的生物转运过程。生物利用度高、蛋白结合率低、表面分布容积小、半衰期长的药物向乳汁转运量大。针对其药物动力学特点,在临床用药中,特别对一些才上市的新药应熟悉这些药物的药动学特点,综合考虑,慎重用药。
, 百拇医药 1.2 药物解离常数的影响 药物向乳汁转运与其电离度有关。多数药物为弱电解质,都能或多或少地离子化。只有非离子型的药物才能通过生物膜。临床上使用的药物多为弱酸或弱碱性盐。通常非脂溶性的药物向乳汁中转运较困难,而酸解离常数高的药物恰恰相反,在血浆中难离子化而导致脂溶性变化不大,易向乳汁中转运。因此弱碱性药物在乳汁中的浓度较高。
1.3 药物浓度梯度的影响 药物从母血进入乳汁必须通过血-乳屏障。血液和乳汁间的药物浓度梯度是药物向乳汁转运的主要因素[2] 。药物浓度梯度越大转运越多。评价药物对乳儿的影响可通过测算药物在乳汁和乳母血浆中的浓度比来衡量。药物分子量低、蛋白结合率低、脂溶性高、 非离子化程度高,易进入乳汁。
2 哺乳期妇
女用药注意事项哺乳期妇女用药首先应权衡用药的必要性和对乳儿可能造成的危害性以决定取舍。应明确用药特征,尽量避免因哺乳用药而对乳儿造成危害。二是选用进入乳汁最少,对婴幼儿影响最小的药物。因婴幼儿的组织器官及生理功能尚未发育成熟,特别是体内酶系统未十分健全,对某些药物的毒性反应表达不明显。三应注意用药和哺乳的时间间隔。可根据药物的半衰期长短调整用药和哺乳的最佳间隔时间。一般应避免在药物浓度高峰时授乳,或采取哺乳后用药,最少间隔4h以上。当用药剂量过大或疗程过长时,为防止对乳儿产生不良影响,应监测乳儿血药浓度,特别对于那些治疗指数低的药物尤应注意。
, 百拇医药
3 一些常用药物对乳儿的影响
3.1 抗生素及其他抗菌药 不同抗生素在乳汁中的浓度差异较大,偶可见过敏或毒性反应。乳儿反复少量接触抗生素极易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3] 。青霉素类、头孢类抗生素可少量进入乳汁,须警惕可能影响乳儿的正常肠道菌群。乳汁中微量的青霉素或氨苄西林可致乳儿发生过敏反应,并能发生生命危险。四环素可使乳儿骨骼和牙釉受损,氯霉素有引起骨髓抑制和灰婴综合征的潜在危险,红霉素乳药浓度高于哺乳期妇女血药浓度4~5倍,易导致乳儿胆汁淤积性黄疸。磺胺类药物除口服不易吸收者外,均能经乳汁排泄,而且乳汁中药物浓度高于母乳血药浓度,尤其对早产儿、病弱儿、高胆红素血症和G-6-PD缺乏的婴儿哺乳存在危险。喹诺酮类药物可使乳儿产生溶血性贫血、异烟肼导致乳儿肝中毒。酮康唑、氟康唑能通过吸收入乳、乳汁中药物浓度与血药浓度相近,有可能对乳儿造成损害。对于含这类药物的外用制剂哺乳期妇女在应用时应慎重考虑。
3.2 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 阿普唑仑、艾司唑仑、地西泮等治疗焦虑症和睡眠障碍类药物,当乳母长期用药可能会对乳儿产生昏睡和乳母停药后的戒断症状,产生潜在的不良影响。因这类药物均可通过吸收入乳,所以乳母在应用此类药物时应停止哺乳。
3.3 解热镇痛药 哺乳期妇女应用镇痛药特别是弱镇痛药,占一定比例。很多治疗伤风、感冒的中药复方制剂中,均含有一定比例的解热镇痛药成分。如对乙酰氨基酚、非那西丁、安替比林、阿司匹林、双氯酚酸、吲哚美辛等。阿司匹林可使乳儿骨髓抑制,对乙酰氨基酚可引起婴儿肝损害,双氯酚酸可致婴儿产生血尿。哺乳期妇女在应用含上述西药成分的中药复方制剂时,应慎重考虑,仔细阅读药品说明 书,尽可能了解其成分含量,切不可误信“西药有毒、中药无毒”的用药误区。一些成瘾性镇痛药如吗啡、可待因等在乳汁中分布浓度较高。有阿片瘾的哺乳期妇女,受乳的婴儿也能成瘾,新生儿对这类药物高度敏感,可发生呼吸抑制,所以哺乳期妇女应绝对禁用。, http://www.100md.com
1 影响药物向乳汁转运的因素
1.1 药物动力学特点 哺乳期妇女因其生理功能特性,其药物动力学有其不同特征。在母体血浆中与蛋白结合的药物不能向母乳中转运,只有游离型药物才能转运[1] 。游离型药物的血浆浓度取决于给药剂量及在体内的生物转运过程。生物利用度高、蛋白结合率低、表面分布容积小、半衰期长的药物向乳汁转运量大。针对其药物动力学特点,在临床用药中,特别对一些才上市的新药应熟悉这些药物的药动学特点,综合考虑,慎重用药。
, 百拇医药 1.2 药物解离常数的影响 药物向乳汁转运与其电离度有关。多数药物为弱电解质,都能或多或少地离子化。只有非离子型的药物才能通过生物膜。临床上使用的药物多为弱酸或弱碱性盐。通常非脂溶性的药物向乳汁中转运较困难,而酸解离常数高的药物恰恰相反,在血浆中难离子化而导致脂溶性变化不大,易向乳汁中转运。因此弱碱性药物在乳汁中的浓度较高。
1.3 药物浓度梯度的影响 药物从母血进入乳汁必须通过血-乳屏障。血液和乳汁间的药物浓度梯度是药物向乳汁转运的主要因素[2] 。药物浓度梯度越大转运越多。评价药物对乳儿的影响可通过测算药物在乳汁和乳母血浆中的浓度比来衡量。药物分子量低、蛋白结合率低、脂溶性高、 非离子化程度高,易进入乳汁。
2 哺乳期妇
女用药注意事项哺乳期妇女用药首先应权衡用药的必要性和对乳儿可能造成的危害性以决定取舍。应明确用药特征,尽量避免因哺乳用药而对乳儿造成危害。二是选用进入乳汁最少,对婴幼儿影响最小的药物。因婴幼儿的组织器官及生理功能尚未发育成熟,特别是体内酶系统未十分健全,对某些药物的毒性反应表达不明显。三应注意用药和哺乳的时间间隔。可根据药物的半衰期长短调整用药和哺乳的最佳间隔时间。一般应避免在药物浓度高峰时授乳,或采取哺乳后用药,最少间隔4h以上。当用药剂量过大或疗程过长时,为防止对乳儿产生不良影响,应监测乳儿血药浓度,特别对于那些治疗指数低的药物尤应注意。
, 百拇医药
3 一些常用药物对乳儿的影响
3.1 抗生素及其他抗菌药 不同抗生素在乳汁中的浓度差异较大,偶可见过敏或毒性反应。乳儿反复少量接触抗生素极易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3] 。青霉素类、头孢类抗生素可少量进入乳汁,须警惕可能影响乳儿的正常肠道菌群。乳汁中微量的青霉素或氨苄西林可致乳儿发生过敏反应,并能发生生命危险。四环素可使乳儿骨骼和牙釉受损,氯霉素有引起骨髓抑制和灰婴综合征的潜在危险,红霉素乳药浓度高于哺乳期妇女血药浓度4~5倍,易导致乳儿胆汁淤积性黄疸。磺胺类药物除口服不易吸收者外,均能经乳汁排泄,而且乳汁中药物浓度高于母乳血药浓度,尤其对早产儿、病弱儿、高胆红素血症和G-6-PD缺乏的婴儿哺乳存在危险。喹诺酮类药物可使乳儿产生溶血性贫血、异烟肼导致乳儿肝中毒。酮康唑、氟康唑能通过吸收入乳、乳汁中药物浓度与血药浓度相近,有可能对乳儿造成损害。对于含这类药物的外用制剂哺乳期妇女在应用时应慎重考虑。
3.2 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 阿普唑仑、艾司唑仑、地西泮等治疗焦虑症和睡眠障碍类药物,当乳母长期用药可能会对乳儿产生昏睡和乳母停药后的戒断症状,产生潜在的不良影响。因这类药物均可通过吸收入乳,所以乳母在应用此类药物时应停止哺乳。
3.3 解热镇痛药 哺乳期妇女应用镇痛药特别是弱镇痛药,占一定比例。很多治疗伤风、感冒的中药复方制剂中,均含有一定比例的解热镇痛药成分。如对乙酰氨基酚、非那西丁、安替比林、阿司匹林、双氯酚酸、吲哚美辛等。阿司匹林可使乳儿骨髓抑制,对乙酰氨基酚可引起婴儿肝损害,双氯酚酸可致婴儿产生血尿。哺乳期妇女在应用含上述西药成分的中药复方制剂时,应慎重考虑,仔细阅读药品说明 书,尽可能了解其成分含量,切不可误信“西药有毒、中药无毒”的用药误区。一些成瘾性镇痛药如吗啡、可待因等在乳汁中分布浓度较高。有阿片瘾的哺乳期妇女,受乳的婴儿也能成瘾,新生儿对这类药物高度敏感,可发生呼吸抑制,所以哺乳期妇女应绝对禁用。,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