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受体阻滞剂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
1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衰的依据,2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衰的机制,3临床试验,4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衰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参考文献
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认为心衰只是由于某种因素造成泵功能低下的理论受到很大挑战,现在认为心衰主要改变是心室结构的改变 [1] ,心室重塑是心衰的基本特征 [2] ,也是心衰发病的重要决定因素 [3] 。由此,心衰的治疗已从短期的药物措施转变为长期的修复性治疗,目的就在于改变衰竭心脏的生物学性质 [4] 。1 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衰的依据
1.1 心衰时,β肾上腺素能受体的改变 人体心肌细胞有β 1 、β 2 、α 1 3种肾上腺素能受体,正常时β 1 :β 2 约为80:20。β受体与心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NE)结合后,通过刺激性G蛋白(Gs)介导,激活腺苷酸环化酶(Ac),使胞浆中ATP转化为cAMP,继而激活相应蛋白激酶,使细胞膜钙离子通道开放,增加心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达到正性变时、正性变力及正性传导效应。出现CHF时,β 1 受体下调,α 1受体上调,使β 1 :β 2 :α 1 约为2:1:1,β受体与G蛋白脱耦联,β受体蛋白激酶上调,抑制性G蛋白(Gi)活动增强,以及腺苷酸环化酶(AC)功能下降。有研究发现心衰病人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 [5] ,并且去甲肾上腺素水平越高,预后越差 [6] 。心肌细胞暴露于高浓度去甲肾上腺素下,是β 1 受体下调的主要原因,β 1 受体与Gs蛋白间出现功能性失耦联,不能激活Ac,表现为受体质的下降;同时,失耦联的β 1 受体移位进入心肌细胞内,待去甲肾上腺素对β 1 受体刺激解除,再重新回到心肌细胞膜,耦联成为完整的复合体,表现为β 1 受体的可逆性下调,但如果去甲肾上腺素持续高水平,对移入心肌细胞内的β 1 受体造成破坏,导致β 1 受体量的减少 [7] 。
1.2 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对心肌细胞的影响 心肌细胞出生后即停止分裂,蛋白质合成速度也很慢。当心脏超负荷时,交感兴奋性持久增强,很多蛋白转为胚胎型异构蛋白,加速蛋白合成,这种胚胎型基因的再表达,使某些正常基因的表达发生不正常改变 [8] ,促进心肌细胞凋亡,降低心肌收缩功能,改变心肌细胞形态等,可能参与心室重塑。高浓度去甲肾上腺素长期刺激促进末期分化的心肌细胞生长,造成心肌缺氧状态,其间α 1 、β 1 受体参与心肌细胞凋亡,可能与心衰进展有关 [9] 。
另外,高浓度的NE具有直接细胞毒性 [10] ,可能是高浓度NE引起心肌细胞膜钙通道的大量开放,钙离子内流,过度激活细胞内的SERCA2,形成细胞内钙超载,引起细胞能量缺乏,线粒体损害,导致细胞坏死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092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