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鼻窦炎24例临床分析
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以及诊断技术的提高,真菌性鼻窦炎在临床上逐年增多,本病常易被误诊为慢性鼻窦炎或恶性肿瘤。为了提高本病的诊断和治疗,减少误诊,现将我科自1993~2002年收治的24例真菌性鼻窦炎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文24例中,男10例,女14例,年龄在19~73岁,病程8个月~15年,原发性13例,继发性11例,单侧20例,双侧4例;9例回吸涕中带血或反复鼻出血,12例间隙性擤出或吸吐豆渣样、灰黑色块状物伴鼻臭,鼻塞伴头痛12例,面部麻木不适6例,患侧溢泪3例。检查:患侧下鼻甲肥大4例,中鼻甲肥大11例,鼻中隔偏曲5例,中鼻道灰褐色、黄白色干酪样物7例,钩突肥大、息肉样变10例,中鼻道狭窄9例。全部病例作CT检查示:窦腔内高密度影,密度不均。其中5例见上颌窦有高密度边界清楚的小团状影,12例上颌窦内侧壁有斑点状钙化,7例窦腔扩大,上颌窦内侧壁局部骨质破坏,9例筛窦密度增高。
1.2 治疗方法 24例经手术治疗,单侧柯陆氏术11例,双侧柯陆氏术4例,柯陆氏+鼻内筛窦开放术9例。术中发现上颌窦腔有大量粘脓和黑色块状干酪样坏死物8例,陶土样物6例,灰褐色团块状物10例。筛窦开放术吸出黄色脓栓,灰黑色块状物9例。上颌窦粘膜肥厚6例,上颌窦、筛窦粘膜息肉样变9例。病理报告为曲霉菌感染。
2 结果
本组病例术中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术后48h抽出鼻腔内填塞纱条,部分病例有少量出血,用1%呋麻液棉片填塞即可止血。术后用抗生素治疗,鼻窦反复冲洗,未用抗真菌药物,自觉症状消失,均治愈出院。随访6个月~4年,3例复发,1例再次手术清除病变组织,2例经反复冲洗后治愈。
3 讨论
真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通常情况下不易致病,常发生于有免疫缺陷患者,多单侧鼻窦受累,好发于上颌窦。鼻窦由于位置深,窦口隐藏,病变不易发现。临床表现类似慢性鼻窦炎。致病原因除鼻腔疾病引起鼻堵塞使鼻腔、鼻窦空气交换不畅,居住、劳动环境潮湿,个人环境卫生状况不良,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长期使用抗生素、激素使机体抵抗力下降,患有严重消耗性疾病或恶性肿瘤放化疗期间及出现局部诱因时可诱发真菌的大量生长并导致病变。本组患者中有3例大棚菜农因劳动环境闷湿、通气不良而患此病,1例因长期使用抗生素治疗慢性鼻窦炎,症状未减轻,反而渐加重,经CT检查证实该病。真菌性鼻窦炎主要病因还应从局部因素上考虑,24例中伴有不同程度、不同位置的解剖异常和病理改变(如慢性鼻窦炎、鼻中隔偏曲、鼻息肉、中鼻甲钩突肥大等),影响鼻窦开口通畅,致鼻窦口通气、排泄受阻,如上鼻腔潮湿,温暖的环境及慢性炎症的刺激,形成了适宜真菌生长的环境。该病早期症状多见少量单侧涕中带血、粘稠的鼻后溢液,少量脓涕,轻度鼻塞,或自觉鼻内有臭味,个别患者伴有面颊部肿胀,头部隐痛等症状。也可由鼻腔周期性地排出褐色团块或黄白色块状物。对抗生素治疗和反复窦腔冲洗效果差,前鼻镜检查可见粘膜肿胀,鼻腔内有污浊坏死组织和灰褐色痂块。上颌窦穿刺有块状干酪样物或少量脓性分泌物。影像学诊断本病有很大的参考价值。X线平片可表现和普通鼻窦炎相似,窦内粘膜增厚、水肿,窦腔团块阴影,软组织肿胀密度不均匀。也可有窦壁骨质破坏,周边骨质增厚、硬化。CT扫描往往可显示窦腔混浊,窦内粘膜团块状增厚或结节状粘骨膜增厚,病变中央高密度影类似金属异物。若鼻窦混浊区出现点灶状高密度钙化点则提示霉菌感染。最后确诊须作局部组织病理检查或霉菌培养,组织病理检查可找到霉菌丝排列成放射状,也可有特异性炎性肉芽肿有时肉芽肿可见微脓肿和坏死。本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清除病灶及解除流出道的狭窄和闭塞,恢复鼻腔鼻窦的通气引流。抗真菌药物副作用较大,疗效不确切,故未用。本组24例术后用生理盐水、甲硝唑冲洗,效果满意。
作者单位:224001江苏省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耳鼻喉科
(编辑晓 青), http://www.100md.com(倪菊芳 杨庆芝 宁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文24例中,男10例,女14例,年龄在19~73岁,病程8个月~15年,原发性13例,继发性11例,单侧20例,双侧4例;9例回吸涕中带血或反复鼻出血,12例间隙性擤出或吸吐豆渣样、灰黑色块状物伴鼻臭,鼻塞伴头痛12例,面部麻木不适6例,患侧溢泪3例。检查:患侧下鼻甲肥大4例,中鼻甲肥大11例,鼻中隔偏曲5例,中鼻道灰褐色、黄白色干酪样物7例,钩突肥大、息肉样变10例,中鼻道狭窄9例。全部病例作CT检查示:窦腔内高密度影,密度不均。其中5例见上颌窦有高密度边界清楚的小团状影,12例上颌窦内侧壁有斑点状钙化,7例窦腔扩大,上颌窦内侧壁局部骨质破坏,9例筛窦密度增高。
1.2 治疗方法 24例经手术治疗,单侧柯陆氏术11例,双侧柯陆氏术4例,柯陆氏+鼻内筛窦开放术9例。术中发现上颌窦腔有大量粘脓和黑色块状干酪样坏死物8例,陶土样物6例,灰褐色团块状物10例。筛窦开放术吸出黄色脓栓,灰黑色块状物9例。上颌窦粘膜肥厚6例,上颌窦、筛窦粘膜息肉样变9例。病理报告为曲霉菌感染。
2 结果
本组病例术中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术后48h抽出鼻腔内填塞纱条,部分病例有少量出血,用1%呋麻液棉片填塞即可止血。术后用抗生素治疗,鼻窦反复冲洗,未用抗真菌药物,自觉症状消失,均治愈出院。随访6个月~4年,3例复发,1例再次手术清除病变组织,2例经反复冲洗后治愈。
3 讨论
真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通常情况下不易致病,常发生于有免疫缺陷患者,多单侧鼻窦受累,好发于上颌窦。鼻窦由于位置深,窦口隐藏,病变不易发现。临床表现类似慢性鼻窦炎。致病原因除鼻腔疾病引起鼻堵塞使鼻腔、鼻窦空气交换不畅,居住、劳动环境潮湿,个人环境卫生状况不良,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长期使用抗生素、激素使机体抵抗力下降,患有严重消耗性疾病或恶性肿瘤放化疗期间及出现局部诱因时可诱发真菌的大量生长并导致病变。本组患者中有3例大棚菜农因劳动环境闷湿、通气不良而患此病,1例因长期使用抗生素治疗慢性鼻窦炎,症状未减轻,反而渐加重,经CT检查证实该病。真菌性鼻窦炎主要病因还应从局部因素上考虑,24例中伴有不同程度、不同位置的解剖异常和病理改变(如慢性鼻窦炎、鼻中隔偏曲、鼻息肉、中鼻甲钩突肥大等),影响鼻窦开口通畅,致鼻窦口通气、排泄受阻,如上鼻腔潮湿,温暖的环境及慢性炎症的刺激,形成了适宜真菌生长的环境。该病早期症状多见少量单侧涕中带血、粘稠的鼻后溢液,少量脓涕,轻度鼻塞,或自觉鼻内有臭味,个别患者伴有面颊部肿胀,头部隐痛等症状。也可由鼻腔周期性地排出褐色团块或黄白色块状物。对抗生素治疗和反复窦腔冲洗效果差,前鼻镜检查可见粘膜肿胀,鼻腔内有污浊坏死组织和灰褐色痂块。上颌窦穿刺有块状干酪样物或少量脓性分泌物。影像学诊断本病有很大的参考价值。X线平片可表现和普通鼻窦炎相似,窦内粘膜增厚、水肿,窦腔团块阴影,软组织肿胀密度不均匀。也可有窦壁骨质破坏,周边骨质增厚、硬化。CT扫描往往可显示窦腔混浊,窦内粘膜团块状增厚或结节状粘骨膜增厚,病变中央高密度影类似金属异物。若鼻窦混浊区出现点灶状高密度钙化点则提示霉菌感染。最后确诊须作局部组织病理检查或霉菌培养,组织病理检查可找到霉菌丝排列成放射状,也可有特异性炎性肉芽肿有时肉芽肿可见微脓肿和坏死。本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清除病灶及解除流出道的狭窄和闭塞,恢复鼻腔鼻窦的通气引流。抗真菌药物副作用较大,疗效不确切,故未用。本组24例术后用生理盐水、甲硝唑冲洗,效果满意。
作者单位:224001江苏省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耳鼻喉科
(编辑晓 青), http://www.100md.com(倪菊芳 杨庆芝 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