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 2004年第18期
编号:10574200
小儿静脉输液后穿刺部位瘀血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http://www.100md.com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2004年第18期
     在儿科各种疾病的治疗和急救中静脉输液是一种基本的给药手段,它给药直接、迅速。但临床护理工作中,往往只注重静脉给药过程,忽略了用药后静脉的保护,导致输液部位不同程度的皮下瘀血,局部皮肤变青。即影响了再次注射时静脉的选择,增加了护理人员静脉穿刺的难度,又增加了患儿及家长的恐惧紧张心理,严重影响了护患间的沟通。充分了解和分析皮下瘀血、皮肤变青的原因,采取正确有效的防范措施,有效地保护静脉,是提高静脉的应用质量,促进病儿康复,改善护患关系的关键。本文就皮下瘀血、皮肤变青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有效的防范措施。

    1 静脉输液造成穿刺部位瘀血的原因

    1.1 脉穿刺造成的损伤 传统静脉穿刺时以20°角自静脉上方或侧方刺入皮下,沿静脉潜行刺入,见回血再沿静脉进针少许后固定。此法对皮下组织损伤较大,易引起出血。

    1.2 拔针造成的损伤 以旧式方法拔针,拔出针头的同时用棉签按压针眼处,由于外力作用,针尖斜面对局部组织造成损伤,造成局部瘀血青紫。

    1.3 按压方法错误 输液完毕,拔出针头的同时,用棉签按压皮肤针眼处,而后转交给患儿家长继续按压,以防出血。此法在操作中忽视了静脉穿刺时,穿刺针头是在皮下潜行一段距离后才刺入静脉,完成输液,皮肤穿刺点与静脉穿刺点部位不一致,因此,只按压皮肤针眼处,拔出针后血液可沿静脉穿刺点外流,造成皮下瘀血。另外,用棉签按压,不宜固定,伴随病儿的躁动、哭闹,棉签易于滑落,使局部按压失败,造成穿刺部位出血。

    1.4 按压时间短 拔针时,病儿紧张、躁动、哭闹,拔针后家长往往稍按穿刺处,见无出血就放弃按压,使静脉穿刺点按压时间过短;输液使局部血液稀释,血小板凝血功能减弱,血管针眼处的血凝块尚未形成,再加上患儿哭闹,在静脉和骨骼肌的舒缩挤压下,血液就会从针眼外溢,穿刺点渗血,形成皮下瘀血。

    2 预防和减少静脉输液后穿刺部位瘀血的措施

    2.1 积极的宣教指导 利用图片、简单易懂的语言文字,积极的向病儿的家长演示、讲解,拔针后以一手固定头、手、脚等穿刺部位,另一手拇指指腹或中、食指指腹同时压迫于穿刺部位及其上1~2cm处3~5min止血,解释非正确按压的弊端。让家长做到心中有数,积极配合,做到防患于未然。

    2.2 改进静脉穿刺方法 在静脉上方直接刺入静脉,回血后沿静脉方向潜行1~2cm固定;特别加强基本功训练,作到一针见血,减少反复穿刺对局部组织的机械损伤。

    2.3 改进拔针方法 应用新法拔针,即拔出针头,即刻用无菌干棉球迅速按压穿刺处及其上1~2cm处,消除针尖斜面对局部皮肤的损伤。

    2.4 改进按压方法 为避免棉签按压的弊端,输液完毕,拔针时改用无菌干棉球覆于皮肤穿刺处,沿穿刺方向上行按压,至静脉穿刺点处。按压时,用手将棉球固定于按压部位,勿使其脱落,直至按压结束。

    2.5 延长按压时间 根据病儿的情绪反映情况、年龄、病情及用药情况适当延长按压时间,一般按压约3~5min。凝血功能障碍者按压7~10min或更长,直至不出血为止。

    总之,利用及保护好静脉是临床护理工作中基本且重要的内容之一,由于以上原因的存在,在临床护理过程中,不能只注重表皮止血,忽略静脉止血,增加病儿的痛苦,影响护患及护士与家属的沟通;增加临床护理的工作难度,影响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经临床观察,凡采取上述方法者,均有效地保护了静脉,避免了皮下瘀血的发生,另外,护士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过硬的穿刺技术也是减少皮下出血,保护静脉的关键。

    (收稿日期:2004-04-10) (编辑罗 彬)

    作者单位:257034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石油管理局中心医院儿科, 百拇医药(赵希俊 赵传霞 张 婷 莫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