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与中药浸泡疗法
糖尿病性下肢缺血性坏死,也称“糖尿病足”,是一种损及神经、血管、皮肤、肌肉甚至骨骼的慢性进行性病变,是糖尿病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初起患肢麻木疼痛,继则出现苍白或紫绀,迅速溃烂,最终坏死。本病一旦发生,则发展快,病情重,目前应用的血管扩张剂、抗菌素等常规疗法,收效甚微,最终不得不截肢。近十年来,我们用自拟中药浸泡方进行治疗,收到较满意的疗效,供同道及患者参考。中药浸泡疗法:除控制血糖、坏疽伤口清创消毒、加强患足护理常规治疗外,用自拟方研为粗末,加水500~1000ml,煮沸15min,凉至40℃左右,浸泡患足,每月1~2次,每次30min。浸泡后,局部可适当应用浸有抗菌素的纱布外敷即可。关键技术:糖尿病足的基本病理基础是动脉硬化所致的肢体缺血性坏死,是全身病变在局部的临床表现。因同时有严重的代谢障碍、神经血管病变、极易感染等不良因素,目前应用的血管扩张剂、抗菌素及照射、高压氧等疗法,难以奏效。本病属中医“脱疽”范畴。当足部疼痛麻木,皮肤苍白或轻度紫暗,皮肤冰冷,坏疽尚未形成时,用中药浸泡及早防治,常能迅速阻断病情发展,若患足黑气浸漫,色黑如煤,皮温升高,腐肉、蚀筋、烂骨,或伴寒战高热,神昏谵语等症时,治疗就十分困难了。正如《灵枢·痈疽篇》所述:“发于足指,名脱痈,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综观中医治疗方法,大多以活血化瘀解毒方剂内服为主。中西医这些方法和药物,在血液循环正常的机体中尚能发挥作用,但当血管病变而阻塞时,药物的有效浓度很难达到病变部位,同时由于扩张血管药能同样使机体大多数无病变血管扩张,实际上反造成病变区域血流减少,使患肢更加缺血。用中药浸泡疗法,一方面患肢直接浸泡在温热的药水中,由于热的刺激,使患处血管明显扩张,血流加速,使药直达病区,有利于药物的吸收和运转,同时方中主药大黄清热解毒凉血、活血化瘀通络,药理作用较为广泛。既能疏通血管、消除微血管内的留瘀浊物,改善微循环功能,减少炎性渗出,消肿止痛,又具广谱的抑菌或杀菌作用,防止和控制感染,再配以其它活血化瘀,排脓生肌等药,使患肢血脉通畅,感染消除,从而促进坏疽愈合。体会:笔者分析了糖尿病足的临床表现,认为主要病机初期是阳虚血瘀,方中通阳化瘀药物比例大一些,后期坏疽溃烂,继发感染,皮温升高,主要病机是瘀久化热,热毒瘀滞,方中药物应以清热凉血祛瘀、解毒排脓生肌为主。一般用药20
天后,干性坏疽皮色、皮温可渐至正常;湿性坏疽脓性分泌物明显减少,肿胀疼痛减退,肉芽组织增生旺盛。中药浸泡疗法,即使伤口溃烂并发严重感染时也未见明显副作用,仅少数患者出现局部皮肤过敏现象。其方法简单,疗效可靠,使用方便,值得推广应用。 (致谢:本文经解放军青岛警备区医院中医科钟志贵主任医师指导、审阅,谨致谢意。)
(收稿日期:2003-04-13) (编辑黄 杰)
作者单位:224043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县第四人民医院, 百拇医药(张国繁)
天后,干性坏疽皮色、皮温可渐至正常;湿性坏疽脓性分泌物明显减少,肿胀疼痛减退,肉芽组织增生旺盛。中药浸泡疗法,即使伤口溃烂并发严重感染时也未见明显副作用,仅少数患者出现局部皮肤过敏现象。其方法简单,疗效可靠,使用方便,值得推广应用。 (致谢:本文经解放军青岛警备区医院中医科钟志贵主任医师指导、审阅,谨致谢意。)
(收稿日期:2003-04-13) (编辑黄 杰)
作者单位:224043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县第四人民医院, 百拇医药(张国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