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管氏舌针治愈舌纵1例
患者,男,41岁,农民,2002年10月22日就诊。患者自述两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舌体胖大,伸出口外,长约10~12cm,不能回缩,说话时言语不清,时轻时重,与情绪变化有关。曾多方求治,效果不佳,经人介绍,前来我科求治。症见舌体胖大,伸出口外,长约10~12cm,伴流涎,言语不清,与情绪变化有关,睡眠饮食尚可,二便正常。舌干质暗,苔薄白,根腻,脉弦。平素嗜好饮酒,每日大约200~300ml,血压110/80mmHg,其余无异常。
治疗方法:针灸治以疏肝解郁、宁心安神、健脾和胃。取管氏舌针穴及十四经穴。穴位管氏舌针穴:心穴、脾穴、胃穴 [1] 。十四经穴:太冲、合谷、通里、足三里、三阴交(均取双侧)。手法:舌针:用28号2寸毫针,快速浅刺放血,心穴(泻法),脾穴、胃穴,快速点刺(补法)。体针:太冲配合谷用泻法,通里补法,足三里,三阴交,用平补平泻手法。经治疗1次后,舌体回缩8~10cm,其余均正常,治疗两次后舌体缩回口内,第3次巩固治疗后,一切均恢复正常,随访半年无复发。按:舌纵即舌体纵缓不收或伸出不缩之谓。多因暴怒伤肝,肝失条达,疏泄无权,气机阻滞,心气受戕,经筋不能引制而导致舌纵。属肝气郁结,心脉不收。太冲、合谷均为原穴,为原气注留之穴,治疗中以太冲配合谷用泻法,有疏肝解郁,镇静安神的作用。取心经络穴通里以补法,而达宁心安神之功。足三里、三阴交平补平泻以健脾和胃之效。《灵枢·经脉》曰:“手少阴之别,系舌本。肝者筋之合也,而脉络于舌本也,足太阴之脉,连舌本,散舌下…”。又有舌为心之苗,脾之外候。因此取管氏舌针心穴、脾穴、胃穴,快速浅刺,既可就近刺激纵缓之舌体,又可调节心经、脾经、胃经,取清心开窍、健脾和胃之效,综上治疗,故获良效。
参考文献
1 管遵惠.杏轩针经,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2,8.
(收稿日期:2003-12-23) (编辑罗 彬)
作者单位:661600云南省开远市中医院针灸科, 百拇医药(罗 旭 沈 锐)
治疗方法:针灸治以疏肝解郁、宁心安神、健脾和胃。取管氏舌针穴及十四经穴。穴位管氏舌针穴:心穴、脾穴、胃穴 [1] 。十四经穴:太冲、合谷、通里、足三里、三阴交(均取双侧)。手法:舌针:用28号2寸毫针,快速浅刺放血,心穴(泻法),脾穴、胃穴,快速点刺(补法)。体针:太冲配合谷用泻法,通里补法,足三里,三阴交,用平补平泻手法。经治疗1次后,舌体回缩8~10cm,其余均正常,治疗两次后舌体缩回口内,第3次巩固治疗后,一切均恢复正常,随访半年无复发。按:舌纵即舌体纵缓不收或伸出不缩之谓。多因暴怒伤肝,肝失条达,疏泄无权,气机阻滞,心气受戕,经筋不能引制而导致舌纵。属肝气郁结,心脉不收。太冲、合谷均为原穴,为原气注留之穴,治疗中以太冲配合谷用泻法,有疏肝解郁,镇静安神的作用。取心经络穴通里以补法,而达宁心安神之功。足三里、三阴交平补平泻以健脾和胃之效。《灵枢·经脉》曰:“手少阴之别,系舌本。肝者筋之合也,而脉络于舌本也,足太阴之脉,连舌本,散舌下…”。又有舌为心之苗,脾之外候。因此取管氏舌针心穴、脾穴、胃穴,快速浅刺,既可就近刺激纵缓之舌体,又可调节心经、脾经、胃经,取清心开窍、健脾和胃之效,综上治疗,故获良效。
参考文献
1 管遵惠.杏轩针经,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2,8.
(收稿日期:2003-12-23) (编辑罗 彬)
作者单位:661600云南省开远市中医院针灸科, 百拇医药(罗 旭 沈 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