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病毒感染时血液学改变
1病毒感染后各系血细胞改变,2部分病感染后血液学改变,参考文献
小儿病毒感染时,常伴有血细胞数量、质量的改变,本文结合部分资料概述小儿病毒感染时,外周血液学及骨髓的改变。1 病毒感染后各系血细胞改变
病毒感染后常引起淋巴细胞增多,除了一些特别的病毒感染会经常出现不相应的白细胞总数增加外,淋巴细胞增加可以是相对的或绝对的。致白细胞数增加的病毒包括EB病毒(EBV),巨细胞病毒(CMV),以及致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的未知病毒。在一些病毒感染的早期可出现伴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减少的白细胞总数的降低,并可持续6d [1] 。某些病毒感染性疾病,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传染性肝炎以及AIDS,因感染了造血祖细胞而致严重或持续性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和全血细胞减少。(另外,立克次体、巴贝虫属由于感染内皮细胞也可致中性粒细胞减少)。一般认为,病毒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增多提示并发症的发生。在水痘、脊髓灰质炎感染的早期,可出现轻度的中性粒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中的毒性颗粒提示病毒产生组织损伤。血小板减少,尤其儿童可在病毒感染时/后出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发生在2~6岁的儿童,并常见于病毒感染后的数周。一些可致血小板减少的病毒,包括: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风疹病毒(RV)、巨细胞病毒(CMV)、肝炎病毒(HPV)及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毒。症状与血小板减少的程度有关,而致命性的血小板减少与CMV和RV的先天感染有关。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的临床病理特征为广泛的噬血细胞性组织细胞的良性增殖、发热、全血细胞减少、肝功能紊乱以及凝血障碍、肝脾肿大。近来认为:在儿童本症与感染EBV、CMV、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以及微小病毒B 19 (PVB 19 )有关 [2]。在病毒感染的某个阶段,其它白细胞水平可有波动。病毒感染初期,嗜酸粒细胞通常降低,尽管很难证实。因为嗜酸粒细胞在外周血中通常维持在一很低的水平。随病情好转,嗜酸粒细胞数增加。单核细胞在疾病的急性期可升高。一些病毒感染,如EBV、CM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Ⅰ型(HIV-Ⅰ)、单纯疱疹病毒Ⅱ型(HSV-Ⅱ)、RV以及腺病毒(AV)等可致单核细胞增多。
2 部分病感染后血液学改变
2.1 微小病毒B 19 (PVB 19 ) 通常免疫功能正常的患儿感染PVB 19 后发生传染性红斑(第5病)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856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