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医药杂志》 > 2000年第2期
编号:10578932
关于中医现代化研究的思考及前景展望
http://www.100md.com 《中华医药杂志》 2000年第2期
     【摘要】 通过剖析传统中医学术理论和临床诊疗体系的优势与不足,及其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的途径,对中医现代化科技发展的方向、内容和措施进行探讨,认为中医学可以在保持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充分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实现中医现代化;中医现代化的本质是中医现代科学化,实现中医现代化是新世纪中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中医现代化 中医现代科学化

    1 中医现代化的内涵

    “中医现代化”的本质内涵是“中医现代科学化”。这一内涵中包涵有下列要素:(1)“中医现代化”是一个实践和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医理论最初形成时的开放性和内在的唯物辩证法思想以及显著的社会实践性特点,决定了中医的发展不能脱离现代科学体系,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化而得到持续的发展。(2)中医现代化的指导思想是现代科学思想。现代科学的内容主要包括相对论和现代宇宙学、量子力学和粒子物理学、分子生物学、系统论和系统自组织论、现代数学等。而现代科学思想主要是指自然观。中医现代化是在现代科学思想指导下,结合其固有的理论体系,更好地发挥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以及中药、针灸、按摩推拿等理论与技术方法,在对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失调疾病以及各类慢性疾病和功能障碍性疾病等的治疗上体现出良好的疗效,且极少有毒副作用。此外,中医药在养生保健、祛病延年方面的优势也是其他医学所不能取代的。现代科学思想的指导作用将会促进中医药学特色和优势的更加客观化和标准化,从而巩固中医在现代科学中的学术地位和自身价值体系。(3)“中医现代化”研究的对象是中医,不是西医,也不是中西医结合。有人担心“中医现代化”就会导致“中医西医化”或“中西医结合化”,其实这是不必要的担心,是将主客体本末倒置了。西医隶属于现代科学体系,是现代医学,它将成为中医实现现代化可借鉴、可吸收的有益的相关学科,但不能也不可能取代中医。中西医结合正是中西医学相互借鉴、优势互补的具体体现。但中医现代化的最终目标决不是实现中西医全面结合,即“中西医结合化”。中西医结合将成为推动“中医现代化”进程的一股巨大力量。(4)“中医现代化”就是要使中医具备现代科学的特征。不仅要实现学术理论的科学现代化,还要使其实践科学现代化。(5)“中医现代化”意味着中医将从现代科学体系中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养料,这种吸收是全方位的、多学科的,一切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都将为中医发展提供借鉴和可吸收的成分。因此,实现“中医现代化”将是以中医学为主体的多学科的协同攻关。

    2 中医现代化的内容及相关关键性问题

    2.1 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现代化 解决基础理论问题是中医现代化的前提。理论是研究思路和实践的基础、核心和依据,它将直接指导着对问题的理解,对结果的假说,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向、途径和手段。因此,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化是首要问题。传统中医理论体系最显著的特点是具有明显的古代思辩哲学和天人相应观指导下的取类比象色彩,由此使中医基础理论体系中从属于历史的、文化的以及民族性的内容占据了很大成分,这是中医的特色和优势。但是从长期的医疗实践体会以及顺应时代发展的角度来看,作为自然科学的中医,作为以医学研究为主要目的的中医,特别是中医在实现其自身现代化的进程中,原有的理论体系已经在许多方面暴露出缺陷和不足,甚至严重滞后了中医的发展。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哲学指导思想和认识方法上存在缺陷。来源于古代哲学的阴阳和五行学说构成了中医基础理论的框架,但在现今阴阳及五行的指导意义随着其自身缺陷的暴露而受到质疑。譬如,五行学说对事物的归类存在着牵强附会,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也往往显得绝对化等。所以,早在多年前就有中医专家提出用“五脏相关理论”取代传统的“五行学说”。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化必须吐故纳新,剔除其原有概念中不合理的成分,并结合现代科学理论(比如系统论和系统自组织论等),赋予其合理的内涵,从而提高原有哲学的指导意义和价值。比如采用系统论的理论和方法将阴阳理解为人类生命活动中统一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运动过程的两个方面或两种过程流,“阴成形”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自组织过程;而“阳化气”则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耗散过程;“阴平阳秘”是机体有序稳定的最佳状态,等等。(2)观察和认识方法的不足。受到原有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宏观性、抽象性、模糊性以及经验性是传统中医观察和认识方法的基本特点。但中医学在强调宏观的同时,忽略了微观层次的观察,因而结果的描述太过于笼统和模糊。比如,将先天之精、后天之精以及五脏之精统称为“精”;对于复杂的致病性因子如遗传因子、免疫因子等则笼统归之于“禀赋”或“邪毒”等,这都表现出缺乏对疾病本质的微观认识。在治疗上,一些疾病的发生是由整体病变引起局部病变的结果,应用中医的整体观念从整体进行调节具有良好的疗效;而另一些疾病则是局部病变引起整体的失调,如肺结核病,如果没有抗结核的治疗而只是单纯地整体调治,是难以进一步提高疗效的。因此,中医的观察认识方法应当更加全面、更加完善,进而达到宏观与微观、抽象与具体、模糊与客观的有机统一,实现中医研究方法学的现代化。(3)理论和方法的逻辑论证说理不足。最突出的问题是以形象化为主的功能表述与物质结构实体之间的矛盾,以及对中医理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困惑。中医学对脏腑组织器官功能、机体物质与能量代谢的表述,以及对病理变化和方药治疗机制的阐释等都显示出很大的宏观性、形象性、经验性和推测性,在阐释物质与功能、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关系上缺乏严密的逻辑论证。因此,中医发展在科学性和认同性上受到严峻的挑战。中医现代化就要充分吸取现代科技的成就,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证明性的、发展性的乃至批判性的研究,使中医理论具有现代科技的特征。现代化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科学性和先进性,而科学性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客观性和可重复性,因此,中医现代化的研究还需借助于实验分析研究。从医学的共性来讲,中医应当借鉴现代医学中的实验科学思维和方法,从微观层次对中医学的生理、病理以及药理等理论进行科学性的诠释。如经过数十年来的研究,已初步证明中医的肾和下丘脑-垂体-靶腺轴有关,肾阳虚的定位在下丘脑,有关实验结果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对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实验研究发现,解剖学的肺脏与大肠确有密切的关系,肺部病变与大肠病变确有密切的关系,肺部病变多有大肠病变,哮喘病人肺通气不畅,往往大肠壁细胞亦充气,治疗时若配以通腑的药物则可提高疗效。证是中医治疗的核心,中医现代化也要求对中医证候予以规范化,不仅要对证候进行定性,更要定量。证的本质是什么?其生物学的基础是什么?证候所揭示的病理变化在机体的结构形态-器官功能-物质代谢等环节上是如何体现的?从证候的发生学而言,证候的形成与个人的体质有关,通过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可以筛选出中医某种证候的易感人群,再从体质与基因的角度,揭示证候发生的本质。就病因学而言,对中医“风性善行而数变”、“湿性粘滞”、“火易生风动血”等传统理论,现代中医显然不能仅仅从“取类比象”的角度来加以解释,这只能掩盖其合理的内涵;六淫所引起的病理变化一定存在着其内在的机制,必须借助于实验研究进行科学客观的阐释。再比如,中医方药药效的物质基础是什么?中药复方的作用尽管是多环节、多靶点、多层次的综合效应,但其具体的机制又是什么?针灸治疗作用的生物学机制是什么?通过什么样途径和物质作用并影响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等等。当然,在进行微观层面上研究的同时,也决不能丢弃中医学的宏观思想和整体观念,应当同步建立宏观的实验科学思维,将中医的整体观念带入实验研究中,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角度,在整体-细胞-分子乃至原子等多个环节上,采用多指标、多途径、多层次的方法 使中医基础理论全面现代科学化。

    2.2 中医临床体系的现代化 医学的最终评价标准是医疗上获得的成功,不管中医还是西医,疗效就是生命线。疗效的提高是中医现代化所带来的最直接、最现实和最有意义的效益,也是中医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根本保证。因此,如何实现中医诊疗水平的根本提高,也是中医现代化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2.2.1 中医诊断思维与方法的现代化 传统的中医诊断思维是“有诸于内必形之于外”。因此,可以采用由表知里、司外揣内的方法进行诊断,具体手段是望、闻、问、切。这种传统的诊断思维和方法体现出的宏观性和整体性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望、闻、问、切所获得的信息存在着较大的模糊性和主观性,并不能完全解释和认清疾病的现象和本质之间的关系。因此,建立在传统诊断技术法基础上的辨证也就可能因不同医师的临证体验而显现出难以规范的困惑。中医诊断的现代化要充分体现出对现代科技手段和成果的利用,一方面可以借助于现代科技完善中医固有的四诊系统,使四诊信息标准化。比如,计算机数据分析系统、图像分析与模式识别系统的应用。另一方面,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弥补四诊的不足,全面引进现代医学的检测方法,如CT、MRI等影像学技术,建立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双轨式”的诊断体系。通过宏观与微观的双重诊断,使其对病症的定位、定性以及定量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诊断的结果也更加准确可信。在“双轨式”的诊断体系下,中医的诊断将不再局限于辨证,还包括辨病,乃至于对亚健康状态的预见性诊断。

    2.2.2 中医治疗的现代化 中医治疗现代化的首要问题是提高疗效。在治疗上既要强调宏观整体,又要针对微观局部形成“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科学的治疗思维。辨病论治是以致病因子或病理损伤的特点,来区分不同的疾病并进行治疗,因而对以特异性病因或局部损伤为主导的疾病,治疗就有很强的针对性,药物的作用机制也很明确,这种诊治方法具有显著的优势。但其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充分考虑到机体的整体性及其内在的主动调节适应能力,以及个体反映状态的差异性。对于一些综合性因素引起的,或原因不明的疾病或形态学改变不能定位的功能性疾病,辨病论治则无从下手,而在这一方面,中医有辨证论治的优势。中医的辨证论治是着眼于机体对致病因子或病理损伤的宏观反应状态进行治疗。单这种宏观性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往往由于缺乏对疾病的病因、病理损伤的本质认识,在临床上有时是达不到中医所强调的“治病求本”的目的;对一些无证可辨的情况,中医的辨证论治也难以奏效。比如,对于“中风”(脑血管意外)急性期的治疗,中医的熄风开窍、清热豁痰、通腑固脱治法都是针对阳热偏盛、风火痰盛、气血逆乱的整体失调,但关键还要活血化瘀,促使血栓的溶解和血肿的吸收,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疗效。此外,在中医治疗中,虽然方药治疗占了很大的比重,但不能囿于中药治疗一定是复方,还有积极研究中药单体(有效成分)的治疗作用,加强中药治疗的针对性和准确性。有人认为中药单体已不是中药,因为它的运用已经脱离了中医理论的指导,其实这是一种自我束缚。中药单体的研究也要建立在中药本身的功效上,不可能凭空臆造,中药理论对药物功效、性味、归经的认识是中药单体研究的依据,如从青蒿中提取青蒿素治疗疟疾,丹参中提取丹参酮治疗心血管疾病以及近年来用砒霜(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性白血病等,都没有脱离中药理论的指导。中药单体是中药治疗的一种形式,对提高中医疗效有着重要的意义。中药治疗手段是多样化的,手段的综合运用有助于提高疗效。中医临床分科可以专业化,但中医诊疗技能不能单一化,方药、针灸、推拿、按摩等手段在治疗疾病过程中要能综合运用,目的只有一个:提高疗效。此外,中药的现代剂型研究也是实现中医疗效现代化的一个要素,中药剂型的现代化有助于提高中药的吸收度和利用度,进而促进疗效的发挥。

    3 实现中医现代化有关战略性措施探讨

    3.1 创立中医实验科学体系 为了实现中医学术理论体系的现代化,在引进现代医学实验方法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创立具有中医特色的实验科学体系。中医的实验科学体系将是宏观与微观的有机结合,其实验的目的将是在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层次上建立诊断的客观标准,阐释机体的生理病理机制,以及治法方药的作用机制。

    3.2 建立现代中医诊疗标准的评价体系 建立现代中医诊疗标准的评价体系,目的在于加强中医诊疗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当然,现代中医诊疗标准的评价体系不能仅仅采用现代医学的模式,还必须充分展示中医诊疗的特色和优势,诸如宏观层次诊断与微观层次诊断、长期疗效与短期疗效、生存质量、预防与保健等方面。

    3.3 开展多学科研究 中医现代化就必须充分吸收和利用一切现代科学成果,包括物理的、化学的、数学的、天文地理的、生物的等,使中医系统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多学科研究将带来中医方法学的创新,通过多学科知识与中医知识的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和相互移植,中医的学术理论将会得到更加科学化的阐释,并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3.4 培养中医现代化研究的高级人才 实现中医现代化要靠高层次的人才,而人才培养的关键是使人才具备适应现代化发展的知识结构和科学思想。中医现代化所需的人才除了必须掌握坚实的中医专业知识外,还应当掌握现代医学知识和与中医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应当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科研公关能力。因此,中医高层次人才诸如硕士生、博士生等的培养模式也需要做相应的改革,以适应中医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中医学历经千年而不衰,说明了其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的生命力的形成也正是建立在中医自身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基础之上,“中医现代化”实际上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中医发展提出的新的要求,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现今,随着人类对健康的需求、对生命价值以及对健康认识的不断增强和深化,中医已再次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医学发展关注的热点;而在国内,随着经济体制和社会保障改革的深化,中医产业化也被纳入到国家经济发展规划当中,可以说,新世纪中医飞速发展的大气候已经形成,现今乃至今后中医的发展必将是国际性的。与现代科学技术理论和方法有机地结合,实现中医现代化是新世纪中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作者单位:250021山东省立医院中医科( △ 博士研究生), 百拇医药(王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