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中西医杂志》 > 2005年第4期
编号:10579016
手法治疗钩椎关节旋转移位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5年第4期
     钩椎关节旋转移位型颈椎病是临床上较常见的颈椎病类型,笔者近几年来以手法为主治疗该病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门诊病人,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手法治疗组60例,男33例,女27例,年龄21~62岁,平均年龄35岁,病程1天~1年,1个月内的26例,1~6个月18例,6个月以上的16例,平均96天;针灸治疗组(对照组)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19~61岁,平均年龄34岁。病程1天~1年,1个月内的25例,1~6个月19例,6个月以上的16例,平均95天。两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临床表现及诊断 (1)可有外伤史或劳损史。(2)颈部肩背部顽固性疼痛、麻木、发紧、沉重感。(3)有椎动脉受压症状,如眩晕、头痛、视力障碍、耳鸣、恶心呕吐等发作性症状。(4)交感神经表现:顽固性头痛、头晕、心动过速、假性心绞痛、半身发凉、多汗或无汗、心烦、记忆力减退等(是颈交感神经受压迫所致)。(5)有的出现神经根受压,椎体前器官表现,如咽部异物感、吞咽困难等临床表现。(6)在颈椎横突和棘突的附着点处,往往可以触摸到小结节、条索状物。且常有压痛。(7)X线片,正位像见颈椎侧弯,椎体左右移位,钩椎关节增生或关节间隙宽窄不对称,棘突偏歪等改变,侧位片生理曲度变直,呈“双关节突影”或“双边影”,椎体边缘骨质增生等。

    1.3 治疗方法

    1.3.1 手法治疗组 (1)颈项部松解:患者俯卧位,头部探出床头,前屈位,揉按颈项部5~10min,待局部肌肉放松后,术者站在床头,一手扶持下颌部,另一手轻轻下压顶枕部,助手在一侧扶持双肩部,令患者尽量前屈颈部,与此同时,术者下压顶枕部10°~15°,助手向相反方向拉肩部,以瞬时力将患者颈部牵引,并行15°~20°屈曲,有时可听到轻微的响声。(2)整复,患者仰卧,头顶平齐床头,去掉枕头,然后用自制的枕颌牵引带纵向牵引1~3min,待颈部肌肉放松后,以触诊及X线片移位情况而定如何旋转整复。以棘突左侧移位为例,术者右手食指勾住移位棘突左侧,拇指顶住右侧横突,左手压在颌面部,让患者转动头部20°~30°(左偏者向左转,右偏者向右转)。在患者呼气末,医生以瞬时力的闪动手法将移位的颈椎拨正,有时也可听到响声。然后再纵向牵引1~3min,以缓解颈部肌紧张。(3)颈围外固定2~3周。(4)每日悬吊式枕颌牵引1~2次,重量5~10kg,每次20min,10天为一疗程。休息2~3天后,继续下一疗程。

    1.3.2 对照组 电针加牵引,针刺取穴:百会、颈夹脊、风池、大椎、肩井、曲池、外关、合谷、太冲等穴。得气后加用电针,留针20~25min,10天为一疗程,休息2~3天,继续下一疗程。牵引方法同上。

     2 治疗结果

    两个疗程后统计疗效,手法治疗组60例,治愈57例,占95.00%,好转3例,占5.00%,有效率为100%;针刺治疗组60例,治愈31例,占51.67%,好转19例,占31.67%,无效10例,占16.67%;手法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3 体会

    钩椎关节旋转移位型颈椎病,多由于颈椎体的旋转移位,造成了椎动脉、脊神经等组织器官的一系列病变,产生了相当复杂的症状体征,目前临床上对颈椎病的认识仍然不足,往往忽视了该病的诊断,常把本病误诊为脑血管病变或其他疾病,延误诊断和治疗。笔者认为本病的主要原因是肌肉力受影响,导致颈椎力的平衡失调,因此治疗应主要利用肌肉力使颈椎力重新恢复到平衡协调状态,达到缓解临床症状,恢复到平衡健康状态的目的。本方法治疗时防止暴力操作,以免造成不良后果。治疗期间,不得随意转头,应低枕仰卧(枕高7~10cm),解除外固定后,在颈部牵引状态下,做颈前屈、后伸运动(范围在10°~15°之间),以锻炼颈部肌肉,增强肌力防止复发。本方法操作简便,治疗时间短,安全可靠,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编辑秋 实)

    作者单位:250407山东省平阴县玫瑰镇卫生院

    250400山东省平阴县中医医院, 百拇医药(陈本刚 罗广生 陈本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