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针骨专业 > 针灸治疗 > 发展探讨
编号:10558864
针刺防意外 安全第一
http://www.100md.com 2005年5月12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337期
     临床疑难杂症,病情瞬息万变,由于病情复杂及患者体质差异,常易发生意外,故行针当谨防意外,确保安全,并常要有应变的思想和技术准备。《灵枢·终始篇·刺禁》云:“新内勿刺,新刺勿内。已醉勿刺,已刺勿醉。新怒勿刺,已刺勿怒,新带勿刺,已刺勿劳,已饱勿刺,已刺勿饱,已饥勿刺,已刺勿饥。已渴勿刺,已刺勿渴。大惊大恐,必定其气乃刺之,乘车来者,卧而休之,如食顷乃刺之。出行来者,坐而休之,如行十里顷乃刺之。”临床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行针须防断针:1994年3月7日下午,笔者用针法保健时,意外将针断入自己的左足三里穴内,当时未能取出,只好暂且留之,继续坚持上班。行走时针感颇强,起居明显不适。因决意严密观察,看断针是否可以经活动后自行退至可取出的最佳位置,故在便于卧床休息时,有意触摸断针部位,并进行踝关节屈伸运动。48小时后,断针自然游行于承山穴内侧,发现在活动踝关节引起腓肠肌收缩时,针尖可以接近并顶起承山穴内侧表皮。当时由于触顶表皮几次,针尖未能透出皮外,故请人局麻后用手术刀在针尖处划一小口,用镊子夹出断针。通过这次亲历的断针意外,深刻地体会到,临证施针前,一定要慎重选针。针体有锈蚀,针根有锈痕,或针身有折弯者,一定弃之不用。扎针要忌满(即不要将针扎至针根部),行针手法宜得当,留针时嘱病人不要活动太过,近关节处更要注意。万一断针,切勿惊慌,嘱病人勿动,针体外露的可用镊子夹出,针体外露不明显的,可用手轻压针周围皮肤,再挟出来。若针已游走于体内,可视情况处理,必要时手术取出。
, 百拇医药
    二、取针须防掉针:毫针细小,若取针时不注意,常易掉于病人身上。故临证用针,最好对针多少针心中有数,取针时收多少针,清点数目。

    三、针灸时或针后防晕针:若病人体质欠佳,饥饿疲劳,体位不当,心神不安,医者手法不当,经验不足,或天气不好等,均可能发生晕针,出现心慌、心跳、头晕、呕吐、出汗、四肢冰凉、面色苍白,甚至突然昏倒、脉微细等症状,此时宜火速取针,立即将病人置头低足高卧位,指压人中、中脘、神阙、关元穴(必要时用艾条灸百会、神阙、关元穴,并给予热饮),或再针内关、足三里穴补之,休息至汗收、肢温、脉起、面色转红润、语言对答正常、体能恢复为度。预防晕针要力避不良因素,最好在卧位下针刺,饥饿、疲劳、远行来诊者不可强行针刺。留针期间要注意观察病人神色形态,不要远离病人,诊室宜宁静、卫生。针治后让病人休息片刻后再离开。对体弱及初次接受针灸的病人,应采用轻手法,无痛针刺“治神”为要。

    晕针属于反射性晕厥中较常见的血管抑制性晕厥,发生机理主要由于全身血管床(尤其是周围血管)扩张,使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降低,从而导致一时性的脑血流量减少,出现一时性的脑供血不足。有人把晕针同休克混为一谈,实际上二者有区别。休克则是由于全身循环障碍,血压下降,全身组织血液灌注量不足引起。
, 百拇医药
    四、滞针的处理:针滞于穴,取之不出,切忌硬拔,如系肌肉紧张而致,可循按远端穴位,或循经于远道取穴针之,再轻轻将滞针深插豆许,即可拔出。如系弯针所致,要顺其弯曲,用巧力取之。

    五、穴位注射防意外:须防药物反应,穴注一般用中药制剂,反应不大,但也宜先注入穴位0.2ml,观察10余分钟,确无不良反应后再如法注入。笔者主张小剂量穴位注射,四肢穴不超过每穴0.5ml,臀部穴不超过3ml,以避免吸收不良,导致感染。药液浓度也不宜过大。

    六、防止发生气胸:针刺胸背部,切不可妄加深刺,提插幅度不宜过大。刺之不当,轻者发生气胸,重者殒命于倾刻。严重干扰生理机能者,古人称“人神所在”,切不可忽视。针肺气肿病人最易发生气胸,故宜注意询问病史,观察症状。胸背部垂直针刺后,针孔处勿拔火罐,以避免壁层胸膜开裂,形成气胸。肩井、缺盆、乳根、大包、天鼎穴及背部诸穴,针之不当最易发生气胸,必须慎之。若发生了气胸,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 百拇医药
    ①针刺前选好病人体位,针刺时转动或咳嗽均需注意针位。

    ②根据病人的胖瘦及穴位的位置掌握进针深度,“深浅在志,远近如一”,一般不要太深。

    ③胸背部的穴位不得针刺过深,留针时宜特别留意,一般可采用斜刺或横刺进针。

    七、其他:使用电针时电流不要过强,震幅不要太剧烈。手术瘢痕上,内脏肿大、黏连处,均宜禁针。临床上宜多用上病下取,左病右取之法。针阿是穴要熟悉穴下解剖,并避开禁针禁灸穴位。勿隔衣而刺。内脏投影区,刺之勿过深。剑突下针刺,方向勿向上,针长勿过寸。火针勿过粗、过深。

    另外,针眼区穴位切勿伤及眼珠。针刺哑门、风府、风池、翳风等穴过深或方向失当,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或颅后窝血肿。针刺心脏周围的穴位时,易损伤心脏及大血管。针刺脐周围穴位要防肠损伤。针刺鸠尾穴时,要取仰卧位双臂上举以抬高胸腔内脏位置,针尖略向下。针刺胃投影区时,医生手感如针尖触及一坚韧之膜时,不宜再深刺,更不宜强行刺入。

    刚进食,胃扩张及饱食者,严禁深刺胃脘及其附近穴位。膀胱区针刺勿深,小儿及尿潴留的病人应浅刺。“痞块”诊断未明了时,切勿胡针乱刺。如无必要,留针时间一般不要超过30分钟。留针时针尾出现有节律的摆动,且与脉搏,呼吸相应时,应急速取针或提高针位,以防针尖刺伤或划伤内脏。

    (梁保义 梁雄飞),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