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心理健康
编号:10630272
撩开电台“健康讲座”的面纱
http://www.100md.com 2005年5月16日 《中国医药报》 2005.05.16
     只要打开收音机,一些地方广播电台的“健康讲座”就会接连不断地出现,声波传来“专家”、“教授”们絮絮叨叨的话语,以及此起彼伏的“热线”电话,好不热闹。这真是广播电台在传播健康知识吗?让我们撩开“健康讲座”的面纱,看看它的真实面目吧!

    ■所谓“专家”

    “健康讲座”唱主角的便是那些所谓的医疗“专家”,这些“专家”是什么人呢?可以说是鱼龙混杂,大多就是普通医生,有的甚至根本不是医生。一些根本不懂医药的经销药品的药贩子就常常亲自上阵。这些“专家”有两大特点:一是善变。做这个“讲座”时是心血管病“专家”,另一个“讲座”就变成了别的“专家”,也许是糖尿病“专家”,也许是眼科“专家”、皮肤病“专家”、男科“专家”,需要变成什么科的专家就可以变成什么科的“专家”。二是敢说,这些“专家”按照药贩子提供的宣传材料、划的框框,和主持人一唱一和,说得天花乱坠,能把普通说为神奇,毒药说成仙丹。“健康讲座”的主题不谈健康,而是大谈特谈某种药品的特点、疗效,说什么该药是“国家级新药”、是“世界首创”、是“特效药”……毫无根据,信口开河。曾经有一种所谓的治疗心血管病的“特效口服液”,被一位“主任”在某地方广播电台一天播出三次的“健康讲座”上吹得神乎其神,说是“根治”、“专治”心血管病。虽然每个疗程费用高达720多元,还是有不少治病心切的人购买了。这个“主任”是何许人?他根本就不是医务人员,是经销药品的药贩子。所谓“口服液”又是什么?是某驻军医院研制的一种蘑菇饮料,某药厂购得专利后改成了“口服液”。它充其量只有一些保健作用,但经过药商们的一翻炒作后,竟变成了“特效良药”,其价格成百倍、成千倍疯长,实在坑人不浅。
, 百拇医药
    ■“热线”何来

    在“健康讲座”里还有一个重要内容,那就是“热线”电话。只要广播一开始,“热线”电话就会不断打进电台,或咨询,或反馈信息,或报告疗效,给人的感觉是这种“药品”实在是太好了。这些“热线”电话从何而来?据知情人介绍,其来源有二:一是药贩子自己所为或雇人打电话,也就是“托儿”,他们打着曾使用过该种药品的幌子,在“热线”电话中陈述其作用神奇,或者问哪里有卖,以制造声势,烘托气氛。二是药贩子以小恩小惠收买人心,患者或家属只要打进“热线”电话,就可以打折购药,或能得到小礼品。其实,打折也好,送小礼品也好,羊毛出在羊身上,费用都已在高价的药品中了。只要稍加注意就不难发现,“热线”电话中报喜不报忧,只说该药品好,没有人说不好。其奥妙在于“热线”电话打进广播电台播音室前,在导播室里有人把关,凡是不利于“健康讲座”的电话,有损于该药品销售的电话,都以“占线”或其他理由给“过滤”了。

    ■何人获益
, 百拇医药
    “健康讲座”让什么人获益了呢?是老百姓获得了健康知识和医药讯息而利于祛病强身吗?非也。获益的首先是药贩子。凡是“健康讲座”推荐的产品,价格都高得吓人,几元钱一盒的药可以卖到几十甚至几百元,而且一买就得一个疗程或几个疗程,不掏个千儿八百是不行的。这么高的利润轻而易举地落到了药贩子的腰包。二是广播电台也分得一杯羹。笔者了解到,一般来说,地市一级广播电台每天15~20分钟的“健康讲座”,一个月能收入1~1.5万元。三是给广播电台拉“健康讲座”的人也有回扣和提成,数目也很可观。四是“健康讲座”的“主讲专家”也能得益,时下牌价每次15~20分钟是40~50元。“专家”如果一天做上几次“健康讲座”,耍耍嘴皮子,又花不了多少时间,收入却不少。

    ■后患无穷

    名为“健康讲座”,实为卖药的虚假宣传,其后患是无穷的。首先是败坏了人民广播电台的声誉,堂堂的人民广播电台,成了一伙药贩子做虚假广告的阵地,在宝贵的时段里,为药贩子摇旗呐喊,还有什么威信、权威可言,真是可悲可叹。其次受害的是老百姓,“健康讲座”里“专家”讲的,内行人当然能听出是胡说八道,漏洞百出,但作为疾病缠身,急切求治又缺乏医药知识的老百姓,是难以辨别的。因为是政府的广播电台播出的,“专家”又讲得头头是道,哪有不信之理,哪怕是节衣缩食,也得买药治病。而且往往服用一个疗程后,“专家”说不能半途而废,还要继续服用,病人只好咬紧牙关往这个无底洞里填钱。几个疗程下来,不但花了冤枉钱,更可怕的是可能会延误治疗,不少人把小病“治”成了大病,一般病变成了重病,甚至不明不白地丢了性命。

    ■急需治理

    “健康讲座”是混淆讲座和广告的界线,在打擦边球,是严重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疗广告管理法》的,有关执法部门不能熟视无睹,应予以干预和治理。要对“健康讲座”的“专家”进行资格审查,撕掉他们的虚假包装。其次要对讲座内容进行把关,健康讲座就是健康讲座,不能打着“健康讲座”的旗号,进行卖药的勾当。三是应该对那些夸大宣传的“健康讲座”和医疗广告给以重罚,罚个倾家荡产,看还有谁敢糊弄老百姓。

    文/贺经 程力华, 百拇医药(贺经;程力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