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100md.com
中国中医药报
脑膜癌是恶性肿瘤脑转移的特殊类型,其临床表现以脑膜刺激症状、脑神经损伤、脊神经损伤及精神症状等为特征。部分病例具有原发恶性肿瘤的症状,头颅CT、磁共振成像检查不易明确诊断,临床易误诊。我们于近年共收治脑膜癌病人10例,其中误诊8例,占80%。
在上述病人中,有男性6例、女性2例,年龄在2.5岁~68岁,平均46.5岁,病程为1~6个月,平均2.5个月。
他们当中:以头痛为首发症状者6例;就诊时,有头痛伴呕吐者5例,颈后、腰及下肢疼痛者2例,癫痫发作者4例;病程中出现脑膜刺激症状者8例,视盘水肿者5例,精神症状者2例,动眼神经麻痹者3例,舌下神经麻痹者2例,外展神经、三叉神经、面神经麻痹者各1例,一侧肢体无力者2例,双下肢无力、一侧上肢无力者各1例。
在医技检查中发现:所有病人脑脊液的压力和白细胞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有6例病人氯化物减低;有5例病人葡萄糖减低。此外,所有病人脑脊液中均发现不同类型与数量的癌细胞,其中腺癌4例、恶性黑色素细胞瘤2例、其他肿瘤细胞2例。所有病人的头颅CT、磁共振成像检查均未见占位性病变,但有1例显示外侧裂池高密度灶、2例有脑萎缩与腔隙性脑梗死。脑电图检查显示有中度弥漫性异常者6例。
在上述病人中,误诊为脑膜炎者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者2例、脑梗死者2例、癫痫者1例。他们的误诊时间为,1个月内3例、2~3个月5例,平均2.5个月。
有一典型病例为2.5岁的男性患儿,因反复发作性抽搐伴呕吐3个月,先后住院2次。患儿第一次入后,医生根据脑脊液检查结果诊断为化脓性脑膜炎。医生给予患儿脱水、抗生素等治疗,症状好转后出院。而患儿很快又出现频繁抽搐伴呕吐,于出院后第3天再次住院。患儿再次入院时,体温38℃、精神差、左眼球不能外展、眼结合膜轻度水肿、视盘水肿、颈部强直、双侧凯尔尼格征阳性、四肢腱反射减弱。医技检查:血常规白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淋巴细胞减低;脑电图显示中度弥漫性异常;脑脊液检查,蛋白明显升高为1000g /L,葡萄糖、氯化物减低,细胞数明显增高,其中,有58%典型的黑色素瘤细胞、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白细胞占42%。这一患儿最后确诊为脑膜癌。
国外临床医生早已从原发性支气管癌、肺癌患者的尸检中发现癌细胞可选择性侵犯软脑膜。此后,他们将这种癌细胞呈弥漫性播散,而脑和脊髓内无瘤块的恶性肿瘤转移病灶称为脑膜癌。这类病人的临床表现复杂,误诊率高,采用头颅CT、磁共振成像检查及脑脊液常规检查难以确诊,而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却对其确诊具有特殊的临床价值。脑膜癌原发病灶多为实体瘤,常见为腺癌,以肺癌、胃癌为主,其次为恶性黑色素细胞瘤、恶性淋巴瘤、乳腺癌、白血病、胰腺癌等。在上述病人中,有3例在原发病灶被发现之前确诊,4例直至死亡亦未找到原发病灶,1例系胃癌手术后6年发生脑膜癌。
总结脑膜癌病人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脑部症状,如头痛、呕吐、颈项强直、脑膜刺激征、症状性癫痫发作、意识障碍及精神症状;其次表现为动眼、三叉、外展、面及舌下神经等脑神经麻痹症状;还有颈、腰、下肢疼痛等脊神经根受损症状,部分病例出现肢体无力。上述所有病人的头颅CT、磁共振成像扫描均未发现占位性病变,脑电图检查为中度弥漫性异常。脑膜癌病人的脑脊液检查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变,主要为压力增高、白细胞增多、蛋白增高、糖含量下降、氯化物降低。脑脊液细胞学检查所见与一般恶性肿瘤相似,胞体明显增大,胞浆比例大于正常,核染色深,胞浆呈强嗜碱性,多为蓝色,可见空泡;核呈圆形或卵圆形,多为一个核,少数为多核,部分可见核仁及丝状分裂。腺癌细胞还可见印戒样细胞,恶性黑色素瘤细胞胞浆内含黑色素颗粒。
脑膜癌由于临床表现复杂,除了脑膜刺激征外,还有其他脑神经、脊神经或脊神经根症状。头颅CT、磁共振成像、脑电图、脑脊液常规检查对这一疾病又无诊断价值,故临床极易误诊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蛛网膜下腔出血、癫痫、脑梗死等。所以,上述病人均误诊为其他脑部疾病。但是,当以这些疾病治疗效果欠佳时,临床医生应考虑脑膜癌的可能,并及时进行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对不能确诊的病人,应反复多次作检查,如能在脑脊液中找到典型的癌细胞,即可确诊。
由于脑膜癌均为恶性肿瘤晚期,预后差,目前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大多采用氨甲喋呤和阿糖胞苷鞘内注射或放疗,但只能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同时,鞘内大剂量多次给化疗药物,会产生较重的神经系统毒性。放射治疗对此效果尚不肯定。
在上述病人中,有男性6例、女性2例,年龄在2.5岁~68岁,平均46.5岁,病程为1~6个月,平均2.5个月。
他们当中:以头痛为首发症状者6例;就诊时,有头痛伴呕吐者5例,颈后、腰及下肢疼痛者2例,癫痫发作者4例;病程中出现脑膜刺激症状者8例,视盘水肿者5例,精神症状者2例,动眼神经麻痹者3例,舌下神经麻痹者2例,外展神经、三叉神经、面神经麻痹者各1例,一侧肢体无力者2例,双下肢无力、一侧上肢无力者各1例。
在医技检查中发现:所有病人脑脊液的压力和白细胞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有6例病人氯化物减低;有5例病人葡萄糖减低。此外,所有病人脑脊液中均发现不同类型与数量的癌细胞,其中腺癌4例、恶性黑色素细胞瘤2例、其他肿瘤细胞2例。所有病人的头颅CT、磁共振成像检查均未见占位性病变,但有1例显示外侧裂池高密度灶、2例有脑萎缩与腔隙性脑梗死。脑电图检查显示有中度弥漫性异常者6例。
在上述病人中,误诊为脑膜炎者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者2例、脑梗死者2例、癫痫者1例。他们的误诊时间为,1个月内3例、2~3个月5例,平均2.5个月。
有一典型病例为2.5岁的男性患儿,因反复发作性抽搐伴呕吐3个月,先后住院2次。患儿第一次入后,医生根据脑脊液检查结果诊断为化脓性脑膜炎。医生给予患儿脱水、抗生素等治疗,症状好转后出院。而患儿很快又出现频繁抽搐伴呕吐,于出院后第3天再次住院。患儿再次入院时,体温38℃、精神差、左眼球不能外展、眼结合膜轻度水肿、视盘水肿、颈部强直、双侧凯尔尼格征阳性、四肢腱反射减弱。医技检查:血常规白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淋巴细胞减低;脑电图显示中度弥漫性异常;脑脊液检查,蛋白明显升高为1000g /L,葡萄糖、氯化物减低,细胞数明显增高,其中,有58%典型的黑色素瘤细胞、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白细胞占42%。这一患儿最后确诊为脑膜癌。
国外临床医生早已从原发性支气管癌、肺癌患者的尸检中发现癌细胞可选择性侵犯软脑膜。此后,他们将这种癌细胞呈弥漫性播散,而脑和脊髓内无瘤块的恶性肿瘤转移病灶称为脑膜癌。这类病人的临床表现复杂,误诊率高,采用头颅CT、磁共振成像检查及脑脊液常规检查难以确诊,而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却对其确诊具有特殊的临床价值。脑膜癌原发病灶多为实体瘤,常见为腺癌,以肺癌、胃癌为主,其次为恶性黑色素细胞瘤、恶性淋巴瘤、乳腺癌、白血病、胰腺癌等。在上述病人中,有3例在原发病灶被发现之前确诊,4例直至死亡亦未找到原发病灶,1例系胃癌手术后6年发生脑膜癌。
总结脑膜癌病人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脑部症状,如头痛、呕吐、颈项强直、脑膜刺激征、症状性癫痫发作、意识障碍及精神症状;其次表现为动眼、三叉、外展、面及舌下神经等脑神经麻痹症状;还有颈、腰、下肢疼痛等脊神经根受损症状,部分病例出现肢体无力。上述所有病人的头颅CT、磁共振成像扫描均未发现占位性病变,脑电图检查为中度弥漫性异常。脑膜癌病人的脑脊液检查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变,主要为压力增高、白细胞增多、蛋白增高、糖含量下降、氯化物降低。脑脊液细胞学检查所见与一般恶性肿瘤相似,胞体明显增大,胞浆比例大于正常,核染色深,胞浆呈强嗜碱性,多为蓝色,可见空泡;核呈圆形或卵圆形,多为一个核,少数为多核,部分可见核仁及丝状分裂。腺癌细胞还可见印戒样细胞,恶性黑色素瘤细胞胞浆内含黑色素颗粒。
脑膜癌由于临床表现复杂,除了脑膜刺激征外,还有其他脑神经、脊神经或脊神经根症状。头颅CT、磁共振成像、脑电图、脑脊液常规检查对这一疾病又无诊断价值,故临床极易误诊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蛛网膜下腔出血、癫痫、脑梗死等。所以,上述病人均误诊为其他脑部疾病。但是,当以这些疾病治疗效果欠佳时,临床医生应考虑脑膜癌的可能,并及时进行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对不能确诊的病人,应反复多次作检查,如能在脑脊液中找到典型的癌细胞,即可确诊。
由于脑膜癌均为恶性肿瘤晚期,预后差,目前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大多采用氨甲喋呤和阿糖胞苷鞘内注射或放疗,但只能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同时,鞘内大剂量多次给化疗药物,会产生较重的神经系统毒性。放射治疗对此效果尚不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