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专题 > 资料a2 > 正文
编号:10560151
http://www.100md.com 中国医药报
     静脉输液是一种不经任何生物屏障,直接进入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独特给药方式。保证临床病人使用上安全、有效的输液,杜绝或最大限度地减少输液入血时的微粒污染,已成为全球医药工作者的关注重点。药学工作者不断进行技术革新,改进包装材料和生产工艺过程,以提高输液质量。在我国,由于历史背景和输液发展的沿革,近20年来,输液的生产、使用、管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面将此变化做一历史性的回顾与评价:

    ■输液方式的变革

    ▲全开放式输液

    至20世纪80年代,我国临床输液方式一直为传统的全开放式。输液系统由反复使用的玻璃输液吊瓶配以乳胶管、莫菲氏管、针头接管和反复使用的针头组成。临床给药时,将玻璃瓶装药液倒在此系统中进行输液。故液体全暴露于空气中,空气中的微生物和微粒以及系统携带的微粒,严重地污染了液体。

    ▲半开放式输液

    自从天津大冢公司20世纪80年代引进第一条塑料瓶生产线开始,我国塑料输液包装开始了正规的工业化生产。塑料瓶包装一次性输液的使用,推动了我国半开放式输液的开展。半开放式输液系统,由一次性输液器具加上以塑料瓶或玻璃瓶包装的药液构成。尽管都采用一次性和相对封闭的处理,但在使用过程中仍需插入空气针,建立空气通路,才能使输液顺利滴入。因此,空气中的微生物及微粒仍可通过空气针进入输液,对人体造成损害。

    ▲封闭式输液

    自从20世纪90年代,我国有塑料软袋包装的输液问世以来,一种更新概念的全封闭式输液,开始在临床应用。这种输液方式,利用软袋输液具有的自收缩性,由气压作用在袋壁,输液时不必导入空气就可以进行输液,从而避免此环节的污染。

    ▲PIVAS式输液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美、英、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已逐渐开展起来静脉输液配置中心(PIVAS)式输液。近几年,我国一些地区的医院也已开展了此项工作。它是一种在药学人员的监护下,将院内(外)应用的静脉滴注药物集中配置、混合、检查、分发的操作和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减少获得性感染,解决不合理的用药问题,加强对药物管理和职业防护,用空气净化装置提供可控制的无微粒、无细菌、安全的药物配置环境,使得“静脉输入”这一独特的给药方式,从药液的生产到临床使用,得到链条式的全程监控保障,将微粒和微生物的污染降到最低限度,最大限度地保障病人用药的安全、可靠。这是目前最科学、最完善的输液方式,也是医院输液体系的发展方向。

    ■输液容器的变革

    ▲玻璃瓶

    传统的输液容器为玻璃瓶,已有近百年发展历程,经过了几次变革,至今仍有各种玻璃瓶在使用之中,即Ⅰ型、Ⅱ型、Ⅲ型和非Ⅰ型、非Ⅱ型玻璃瓶。目前,我国90%以上的输液还是采用玻璃瓶包装。其中,大部分采用的都是Ⅰ型瓶,Ⅱ型瓶仅占总量的15%左右。尽管玻璃瓶输液具有透明度好、热稳定性优良、耐压、瓶体不变形等优点,但仍存在口部密封性差、易产生脱落、胶塞与药液直接接触、体重大、易碎不利于运输、碰撞引起隐形裂伤易引起药液污染、烧制时对环境造成污染以及能源消耗量大、只能采用半开放输液方式等缺点。

    国内生产的绝大多数玻璃瓶塞仍采用天然胶塞。天然胶塞物理机械性好,但存在易老化、气密性差、化学稳定性差、杂质多、易掉屑等缺点。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限期淘汰天然胶塞,使用丁基胶塞。

    ▲塑料瓶

    塑料瓶用于药品包装历史不太长,但发展迅猛。日本在1965年开始开发聚乙烯塑料瓶作为输液容器。1972年日本大冢公司开始使用聚丙烯塑料瓶容器。塑料瓶输液具有稳定性好、口部密封性好、无脱落物、胶塞不与药液接触、质轻、抗冲击力强、输液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受污染的几率少、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使用方便、对气体具有阻隔作用、一次性使用免回收、成型工艺成熟等优点。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已将制瓶、灌装、密封三位一体化,在无菌条件下完成大输液的自动化生产,减少了输液的生产环节,有利于对产品质量的控制。塑料瓶输液的最大缺陷是只能采取半开放输液方式,使药液易受污染。

    ▲PVC软袋

    聚氯乙烯塑料(PVC)由聚氯乙烯单体(VCM)聚合而成,是世界上实现工业化生产最早的塑料品种之一。聚氯乙烯原本的形态透明而坚硬,只有加入足够多的增塑剂才能使之变得柔软。输液袋用PVC材料主要是以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来增塑的。PVC软袋质地较厚,不利于加工,其对氧气、水蒸气的透过量较高,温度适应性差,高温灭菌易变形,抗拉强度较差等,PVC材料的这些缺陷严重限制了它在输液包装方面的应用。

    有关PVC输液容器使用安全性的担忧,大多集中在增塑剂DEHP的迁移问题和未经聚合的VCM上。此外,还存在软袋的通透性强、易吸附输液中的药物、生产及焚化对环境有影响等问题。

    ▲非PVC软袋

    非PVC多层膜软袋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最初阶段是20世纪80~90年代的聚烯烃复合膜。生产过程中在各层膜之间使用了粘合剂,既不利于膜材的稳定,又影响了药液的稳定性。第二个阶段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多层共挤膜,是由多层聚烯烃材料同时熔融交联共挤出的,在万级洁净条件下进行,不使用粘合剂和增塑剂。使用百级洁净空气吹膜,筒状出膜始终保持密闭状态,避免了污染。目前较为流行的聚烯烃多层共挤膜多为三层结构,其内层、中层采用聚丙烯与不同比例的弹性材料混合,使得内层无毒、惰性,具有良好的热封性能和弹性,外层为机械强度较高的聚酯或聚丙烯材料。其成形的共挤膜袋具有高阻湿、高阻氧性,透水透气性极低,为PVC材料的1%~10%;表面雾度小,光泽度大,透明度高,便于使用前检查;耐热性能好,121℃消毒仍能保持完好状态;具有很好的药效稳定性和药物相容性,适合绝大多数药物包装,不存在令人堪忧的双向迁移问题;密封性、机械强度、储运便捷、用后处理环保指标等都很理想等优点。在制备工艺上,制袋、印字、灌装、封口可在同台设备上完成,无交叉感染。

    非PVC软袋输液,所用包装材料、生产工艺、整体设计、使用方法是当今输液体系中最理想的输液包装形式,代表国际一流的最新水平。由于制膜工艺和设备较复杂,到目前为止国内尚未有技术成熟的生产这种薄膜的企业。所有生产非PVC软袋的复合膜、口管、组合盖及设备全靠进口,故生产成本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