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动态 > 病案讨论 > 正文
编号:10560871
http://www.100md.com
     陈 慧* 谭安娥 熊桂生

    例1.男,11岁,因浮肿,尿少26 d,皮肤苍黄20 d于1985年9月入院。曾在当地按“蚕豆病”治疗无好转。入院时尿少呈酱油色,血压19.7/13.3 kPa,重度浮肿,贫血貌,全身皮肤散在针尖大小出血点及瘀斑,肝肋下2.5 cm,脾不大。血红蛋白50 g/L,网织红细胞31%,血小板40×109/L,尿素氮36.4 mmol/L,尿中见较多蛋白及管型。骨髓符合溶血性贫血髓象。入院诊断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按急性肾衰处理,病情无好转,于入院第5 d行腹膜透析,次日症状逐渐缓解,腹透第4 d由于透析管阻塞,家人拒绝换管而终止腹透,导致病情恶化,住院11 d因肾功能衰竭死亡。尸检发现部分肾小球壁层上皮细胞增生形成新月体样外形,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质细胞增生,毛细血管管腔狭窄,见透明血栓及纤维素样坏死,部分肾小管呈灶性坏死。

    例2.男14岁,因脸色苍白1年余,加重十余天,于1988年2月第2次入院。4个月前曾因皮肤出血点入院,以“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后症状缓解。入院时重度贫血貌,皮肤无出血点及瘀斑,肝肋下1.5 cm,脾肋下3 cm,血红蛋白25 g/L,网织红细胞10%,血小板50×109/L,尿素氮39 monl/L。尿中见蛋白及管型,骨髓呈增生性贫血髓象。入院第2 d排酱油色尿,第4 d昏迷伴左侧肢体偏瘫,右侧鼻唇沟深,给予止血、脱水等对症治疗,第5 d病情恶化,因呼吸循环衰竭死亡。尸检见增殖性肾小球肾炎改变和肾小球萎缩,肾脏、心、脑、肺等均有小血管壁纤维素样坏死,内皮细胞增生及血栓形成,明显脑瘀血水肿伴枕骨大孔疝。

    讨论 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均尚未阐明,近年来HUS病因学最重要的进展是发现90%的病例与产生Verotoxin(维罗毒素)的大肠埃希杆菌(VTEC)有关。本病的治疗除妥善地处理急性肾功能衰竭外,还应警惕其它脏器的功能衰竭,改善微循环,防止凝血及血栓形成。无尿超过24 h,尿素氮迅速升高以及非透析疗法不能解决的水、电解质失衡均应早期行腹膜透析例1死亡与过晚地施行腹透有关。肝素对本病患者无不良反应,在应用时早期、持续、足量应用效果较好。在肝素化基础上应用激素,在疾病早期对控制溶血可能有益。输入新鲜血浆或输血可以纠正贫血补充PGI2或产生PGI2所必须的血浆因子,使病情得到改善。本病的预后与入院前病程的长短有密切的关系,故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早期作出诊断,及时治疗是提高治愈率及改善预后的关键。

    作者单位:陈 慧* 谭安娥 广州市东山区人民医院儿科(510080);熊桂生 江西赣南医学院病理教研室

    陈 慧* 原在江西赣南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工作

    广东医学

    GUANGDONGMEDICALJOURNAL

    1999年 第3期 No.3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