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动态 > 病案讨论
编号:10560879
颈动脉体瘤2例
http://www.100md.com
     刘燕屏 邬树兰

    例1.女,21岁。因左颈部无痛性肿物渐增大13 a,于1997年7月收入院。患者自诉13 a前,偶发现左颈部有蚕豆大小包块,无不适,渐增大,至9岁前停止增大,停止时约鸽蛋大小。1995年曾在当地医院作穿刺,抽出血液,血肿吸收,无再作处理。本次入院后专科检查:左颈侧颈动脉分叉高度见一肿物,3 cm×4 cm,触之搏动,界清,左右活动尚可,上下活动欠佳,听诊闻血管杂音,颈动脉较浅;右侧肿物较小,1 cm×2 cm,余同左侧。MRI:示两侧颈动脉实质性肿瘤,以左侧明显。数字减影动脉造影(DSA):示左颈总动脉分叉部以上为主,一团迂曲紊乱的血管团影,颈内外动脉影受压移位,供血动脉主要为左咽升动脉,予栓塞后血管减少40%。临床诊断:双颈动脉体瘤。治疗经过:术前予行MATAS试验,行选择性供血动脉明胶海绵栓塞。于7月16日全麻下行左颈侧肿瘤切除术。沿下颌下缘2 cm处横切,向后至乳突尖下方约1 cm处弧型转向下方,沿胸锁乳突肌前缘向作“7”切口,暴露颈动脉鞘及肿物,见肿物暗红色,血管丰富,有包膜,质软,包绕颈总动脉、分叉部及颈内外动脉。术中颈内动脉处剥离时发生小裂口而行缝合,缝合后狭窄,后切除狭窄段颈内动脉,行颈总动脉与颈内动脉端-端吻合。过程中于颈总动脉处置一橡皮套,以备阻断血流之用。术中出、输血400 mL。切除肿瘤体积为4 cm×5 cm×2 cm。病理诊断:颈动脉体瘤。伤口一期愈合后出院。随访1 a,未见复发。
, http://www.100md.com
    例2.男,17岁。因左颈部无痛性肿物2 a余,于1997年11月收入院。2 a前发现左颈部肿物约鸽蛋大小,无痛,渐增大,无任何不适,无作处理。入院后专科检查:左下颌角前下方触得一约5 cm×6 cm肿物,质软,边界尚清,左右活动尚可,上下活动欠佳,肿物表面触到颈动脉搏动,听诊闻血管杂音。MRI:示左颈部见5.7 cm×3.2 cm×6 cm,密度均匀的肿块影,界清,诊断为左侧颈动脉体瘤。数字减影动脉造影(DSA):示颈动脉分叉部增大,供血动脉主要为咽升动脉。予栓塞后血管影减少60%~70%。临床诊断:左颈动脉体瘤。治疗经过:术前行MATAS试验,行选择性供血动脉明胶海棉栓塞。于11月21日全麻下行左颈侧肿瘤切除术。自乳突尖下方约1 cm处向下至下颌骨下缘1.5 cm横切口,转向下胸锁乳突肌前缘,距锁骨上2 cm作“7”型切口。分层切开后暴露肿物,见肿物暗红色,血管丰富,有包膜,质软,包绕颈总动脉、分叉部及颈内外动脉。术中于颈总动脉处置一橡皮胶套,以备阻断血流之用。手术出血600 mL,输血800 mL。切除肿物体积约为5 cm×4 cm×3 cm。病理诊断:颈动脉体瘤,伤口一期愈合后出院。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 百拇医药
    讨论 颈动脉体瘤为颈动脉化学感受器肿瘤,临床上较少见。颈动脉体一旦发生肿瘤,可向任何方向生长,但因其下方有颈动脉鞘筋膜的限制,故向上生长较快。早期可无症状,首诊常为颈部肿块。肿瘤有突向咽喉腔生长,引起咽异物感,吞咽不畅,亦有向上生长侵犯颅底及后组颅神经(常为迷走及舌咽神经)和颈交感链。颈动脉体瘤的诊断标准:①起始于颈动脉三角区内无痛性肿块,病程较长,无其他原发病灶;②肿块有搏动,可左右移动而上下移动受限;③B超显示颈动脉被瘤体包裹,肿块内血运丰富,有供血小动脉分支进入肿块;④DSA显示颈总、颈内及颈外动脉在分叉处出现“高脚杯”样改变。

    本病主要采用外科治疗。因其紧紧包绕动脉,并与邻近静脉、动脉及神经等紧密粘着,使术中易损伤动脉,以及具有丰富的血运,为手术切除造成很大困难。国内报道,颈动脉体瘤手术并发症高达45%,病死率为30%~50%。主要并发症为颅神经和脑血管损伤,有报道术中因损伤颈动脉而出现上、下肢瘫痪,损伤迷走神经、面神经等颅神经。故术前应作好充分准备工作,包括:①MATSA试验;②选择性供血动脉栓塞,以阻断及减少肿块内的血供和术中出血;③备血。手术方法有:①动脉外膜下肿瘤切除术;②肿瘤合并动脉分歧部切除术。本病一般对放疗的敏感性较低,效果不如外科治疗,但安全性较大,对全身情况欠佳,或因其他原因不适手术治疗者,也可试用。有报道采用超选择性供血动脉栓塞治疗,阻断肿瘤供血,从而使富血管的颈动脉体瘤瘤体萎缩、塌陷、缩小,直至硬结纤维化,不仅为手术切除提供方便,还可能达到永久性栓塞治疗的效果。

    作者单位:刘燕屏 邬树兰 深圳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518020)

    广东医学

    GUANGKONG MEDICAL JOURNAL

    1999年 第4期 No.4 1999,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