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100md.com
匡忠生
肺母细胞瘤(pulmonury blastoma,PB)是一种十分少见的肺部恶性肿瘤,查阅我院及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病检资料,迄今共记录3例,现报道如下(仅例3为我院病例),并对PB的临床特点、诊断、预后及组织发生等进行讨论。
1 临床资料
例1.男,40岁。胸背部疼痛半年于1994年4月20日入院。X线发现左下肺肿物。大体所见:左下肺肿物,靠近胸膜,圆形,直径8.5 cm,无包膜,但境界清楚;切面灰白色、质软。镜下:肿瘤呈双相分化,上皮性成分具有胚胎性肺腺体。部分腺体发育成熟,细胞腔面可见纤毛,腺体管壁见多层平滑肌,似终末细支气管。肉瘤性成分向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分化:Vimentin(+), Lysozyme(+)。
例2.女,30岁。反复间歇性咳嗽、血痰1 a于1996年3月5日入院。X线检查发现左肺有一肿块。大体所见:肿瘤位于左上肺靠近胸膜处,4 cm×3 cm×2 cm大小,界清,无包膜;切面灰白色,质中。镜下:肿瘤细胞呈双相分化。上皮性成分排列成腺样或裂隙状,免疫组化Cytokeratin(+),EMA(+)。肉瘤成分弥散排列,Vimentin(+)。
例3.男,62岁。“左下肺癌”(外院诊断)切除术后8个月,咳嗽、咳痰混有血丝1月余,于1998年10月6日入我院。支纤镜检发现右支气管内肿块。大体所见:肿瘤直径1.0 cm,包膜完整;切面灰白,质中。镜下:肉瘤样成分中散在分布着胚胎性肺腺体。
2 讨论
2.1 临床特点 PB的发病率约占肺部恶性肿瘤的0.25%~0.5%[1],计本文报道的3例,国内从1978年到现在共报道72例。男性稍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1.4∶1;发病年龄为2~69岁,但以20~50岁为多,占67%,60岁以上仅占6.9%,比肺癌发生早;肿瘤常发生在肺周边,靠近胸膜,多单发,占94%,右肺多见,左右肺之比为1∶1.9;病人多以咳嗽(64%)和(或)胸痛(45%)就诊;X线检查常表现为肺周边靠近胸膜处有单发、境界清楚的圆形或卵圆形阴影(66%),部分有分叶(19%),阴影密度均匀,边界清楚,无毛刺,无钙化;肿瘤直径1~20 cm,直径>5 cm者占54%。
2.2 病理诊断与发生学 此瘤由具有腺样结构的上皮性成分和肉瘤性间质成分混合而成。这两种成分互相移行,界限不清。上皮性成分分化程度不一,可有以下3种排列方式:①排列成胚胎性肺腺体,腺体大小不一,腺上皮单层或假复层排列,大的腺体周围常有基底膜围绕。②成熟的终末细支气管样结构,腔面覆盖纤毛柱状上皮,腺上皮外有一层或多层平滑肌。在肉瘤性间质区,瘤细胞弥漫排列,大小不等,圆形、椭圆形或梭形,有明显异型性,核分裂相多见。③排列成菊形团,菊形团的中央可为血管、嗜伊红物质或有一界膜的腔面。在部分病例,间质局部趋向于分化成熟,形成粘液样或软骨样基质。综上所述,PB的病理表现有以下特点:①胎儿肺样结构(包括菊形团)。②呼吸性上皮。③具有胚胎期性质的间叶组织。④上皮和间质互相分化移行,界限不清。⑤间质中有相对良性的其他中胚叶成分,呈错构瘤样排列趋势。借助这些特点,可与癌肉瘤、血管外皮瘤、间皮肉瘤、恶性混合瘤等相鉴别。
关于PB的组织发生,目前分歧较大,由此导致了命名上的多样性。电镜下PB具有很强的化生和多向分化潜能,并见类似胎儿肺组织。Yousem等[1]应用组织化学对比研究了9例PB和10例10~16周胎儿肺组织,发现二者具有类似的免疫组织化学反应,这些均支持肺PB来自肺胚芽的观点。我们的观察表明,该肿瘤在来源及组织学表现上与肾母细胞瘤有许多相同之处,因而认为肺母细胞瘤为最佳命名。
2.3 治疗与预后 PB的治疗主要以手术切除为主,并辅以放疗和化疗,预后相对较肺癌好。国内有预后记录的共36例,其中15例于2 a内复发死亡,占42%,存活2 a以上的21例,占58%,最长的达13 a。Fung[2]认为,预后与肿瘤大小有关,其统计的32例PB,肿瘤直径均大于5 cm,其中17例于2 a内死亡,占53%。
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10405)
参考文献
1 Yousem SA. Pulmonary blastoma: an immunohistochemical analysis withcomparison with fetal lung in its pseudoglandular stage. Am J Clin Path, 1990, 93(2):167
2 Fung CH. Pulmonary blastoma: an ultrastrucural study with a brief review of literature and a discussion of pathogenisis. Cancer, 1997, 39:153
广东医学
GUANGDONG MEDICAL JOURNAL
1999年 第20卷 第11期 Vol.20 No.11 1999
肺母细胞瘤(pulmonury blastoma,PB)是一种十分少见的肺部恶性肿瘤,查阅我院及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病检资料,迄今共记录3例,现报道如下(仅例3为我院病例),并对PB的临床特点、诊断、预后及组织发生等进行讨论。
1 临床资料
例1.男,40岁。胸背部疼痛半年于1994年4月20日入院。X线发现左下肺肿物。大体所见:左下肺肿物,靠近胸膜,圆形,直径8.5 cm,无包膜,但境界清楚;切面灰白色、质软。镜下:肿瘤呈双相分化,上皮性成分具有胚胎性肺腺体。部分腺体发育成熟,细胞腔面可见纤毛,腺体管壁见多层平滑肌,似终末细支气管。肉瘤性成分向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分化:Vimentin(+), Lysozyme(+)。
例2.女,30岁。反复间歇性咳嗽、血痰1 a于1996年3月5日入院。X线检查发现左肺有一肿块。大体所见:肿瘤位于左上肺靠近胸膜处,4 cm×3 cm×2 cm大小,界清,无包膜;切面灰白色,质中。镜下:肿瘤细胞呈双相分化。上皮性成分排列成腺样或裂隙状,免疫组化Cytokeratin(+),EMA(+)。肉瘤成分弥散排列,Vimentin(+)。
例3.男,62岁。“左下肺癌”(外院诊断)切除术后8个月,咳嗽、咳痰混有血丝1月余,于1998年10月6日入我院。支纤镜检发现右支气管内肿块。大体所见:肿瘤直径1.0 cm,包膜完整;切面灰白,质中。镜下:肉瘤样成分中散在分布着胚胎性肺腺体。
2 讨论
2.1 临床特点 PB的发病率约占肺部恶性肿瘤的0.25%~0.5%[1],计本文报道的3例,国内从1978年到现在共报道72例。男性稍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1.4∶1;发病年龄为2~69岁,但以20~50岁为多,占67%,60岁以上仅占6.9%,比肺癌发生早;肿瘤常发生在肺周边,靠近胸膜,多单发,占94%,右肺多见,左右肺之比为1∶1.9;病人多以咳嗽(64%)和(或)胸痛(45%)就诊;X线检查常表现为肺周边靠近胸膜处有单发、境界清楚的圆形或卵圆形阴影(66%),部分有分叶(19%),阴影密度均匀,边界清楚,无毛刺,无钙化;肿瘤直径1~20 cm,直径>5 cm者占54%。
2.2 病理诊断与发生学 此瘤由具有腺样结构的上皮性成分和肉瘤性间质成分混合而成。这两种成分互相移行,界限不清。上皮性成分分化程度不一,可有以下3种排列方式:①排列成胚胎性肺腺体,腺体大小不一,腺上皮单层或假复层排列,大的腺体周围常有基底膜围绕。②成熟的终末细支气管样结构,腔面覆盖纤毛柱状上皮,腺上皮外有一层或多层平滑肌。在肉瘤性间质区,瘤细胞弥漫排列,大小不等,圆形、椭圆形或梭形,有明显异型性,核分裂相多见。③排列成菊形团,菊形团的中央可为血管、嗜伊红物质或有一界膜的腔面。在部分病例,间质局部趋向于分化成熟,形成粘液样或软骨样基质。综上所述,PB的病理表现有以下特点:①胎儿肺样结构(包括菊形团)。②呼吸性上皮。③具有胚胎期性质的间叶组织。④上皮和间质互相分化移行,界限不清。⑤间质中有相对良性的其他中胚叶成分,呈错构瘤样排列趋势。借助这些特点,可与癌肉瘤、血管外皮瘤、间皮肉瘤、恶性混合瘤等相鉴别。
关于PB的组织发生,目前分歧较大,由此导致了命名上的多样性。电镜下PB具有很强的化生和多向分化潜能,并见类似胎儿肺组织。Yousem等[1]应用组织化学对比研究了9例PB和10例10~16周胎儿肺组织,发现二者具有类似的免疫组织化学反应,这些均支持肺PB来自肺胚芽的观点。我们的观察表明,该肿瘤在来源及组织学表现上与肾母细胞瘤有许多相同之处,因而认为肺母细胞瘤为最佳命名。
2.3 治疗与预后 PB的治疗主要以手术切除为主,并辅以放疗和化疗,预后相对较肺癌好。国内有预后记录的共36例,其中15例于2 a内复发死亡,占42%,存活2 a以上的21例,占58%,最长的达13 a。Fung[2]认为,预后与肿瘤大小有关,其统计的32例PB,肿瘤直径均大于5 cm,其中17例于2 a内死亡,占53%。
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10405)
参考文献
1 Yousem SA. Pulmonary blastoma: an immunohistochemical analysis withcomparison with fetal lung in its pseudoglandular stage. Am J Clin Path, 1990, 93(2):167
2 Fung CH. Pulmonary blastoma: an ultrastrucural study with a brief review of literature and a discussion of pathogenisis. Cancer, 1997, 39:153
广东医学
GUANGDONG MEDICAL JOURNAL
1999年 第20卷 第11期 Vol.20 No.11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