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100md.com
柯斌
本文回顾了42例腹膜后肿瘤的B型超声表现及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的对照分析,以提高B超对腹膜后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2例均为我院1992年1月~1998年7月的就诊患者,其中男28 例,女14例,年龄2~69岁,平均42.35岁。通过临床手术、超声引导穿刺活检病理证实,其中原发性恶性肿瘤24例,良性肿瘤6例,转移性恶性肿瘤12例。
1.2 仪器与方法 B超使用Aloka SSD-620、Aloka SSD-1200、东芝-24 B型超声诊断仪,线阵及凸形探头,频率3.5 MHz。患者空腹8~12 h,取仰卧、侧卧、俯卧位,在腹部、腰背部、肋胁等相应部位进行扫查。
2 结果
2.1 B超诊断 42例腹膜后肿瘤中,B超直接提示腹膜后实质性占位性病变37例,其中提示属恶性者31例,属良性者6例;误诊5例(1例腹膜后纤维肉瘤误诊为胃癌,2例腹膜后脂肪肉瘤误诊为胰腺癌,1例神经母细胞瘤误诊为肾脏肿瘤,1例腹膜后畸胎瘤误诊为肾脏肿瘤);诊断符合率88.1%,术后病理证实:其中原发性恶性肿瘤24例,占57.1%,转移性肿瘤12例,占28.6%,良性肿瘤6例,占14.3%。
2.2 B超表现 42例腹膜后肿瘤中,以恶性肿瘤多见,共36例,按恶性肿瘤病理类型分,以转移癌最多,共12例,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界尚清,内部呈低回声或强弱不均,有时中心可因出血、坏死出现小的无回声暗区。其次为恶性淋巴瘤(8例),于脊柱的前方、两侧、腹主动脉旁探及大小不等的实质性肿块, 圆形或类圆形,境界清晰,内部多呈无回声区,有时亦可是均匀分布的细小光点,后方回声常可无明显增强或衰减;当多个淋巴结融合成团时,可呈分叶状;当肿块巨大,内部回声增高或强弱不均,部分瘤组织液化坏死可形成杂乱光团回声,同时可见到腹部大血管受压变形移位。其它来源的恶性肿瘤多数表现为强弱不均之实质性团块,部分肿瘤内部可见不规则无回声暗区,其中神经母细胞瘤3例,神经鞘瘤2例,恶性纤维细胞瘤2例。而B超表现为巨大囊性包块,按区中可见强回声光团或强光点浮动,实质部分因液化不全而高低不平或形成粗大不规则的条带状回声,本组平滑肌肉瘤4例,脂肪肉瘤3例,恶性畸胎瘤2例。腹膜后良性肿瘤6例,肿瘤呈较均质之低回声实质性肿块,境界清,后方回声稍增强,呈圆形或椭圆形,神经纤维瘤呈多发性,其内多呈较均匀分布的低至中等回声。
3 讨论
腹膜后肿瘤是指发生在腹膜后脏器外的肿瘤的总称,不包括腹膜后正常器官如肾、肾上腺、胰腺等的肿瘤。腹膜后间隙范围广,部位深,含多种组织成分,可发生多种肿瘤,10%~15%软组织肿瘤位于腹膜后间隙,其中85%是恶性肿瘤,腹膜后肿瘤除少数异位嗜铬细胞外,初起一般多无症状,多数病人在肿瘤体积生长至相当大时才引起注意,约80%~95%病人因腹部肿块而就诊。
超声检查腹膜后肿瘤,可根据其与腹膜后大血管、脏器的关系,深度及活动度等与腹腔内肿块鉴别,大部分可得到准确定位。分析本组病例,其声像图共同点为:①肿瘤较大,其手术测量直径最小是3.5 cm,最大是30 cm。②恶性肿瘤多呈实质非均质图像。③由于发现晚,肿瘤比较大容易压迫周围相邻大血管,使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变窄、弯曲、移位。④相邻脏器受压,常见有肾脏切面图像变形、移位或凹陷,输尿管受压弯曲或变窄,导致肾盂积水。⑤肿瘤活动性小或无移动,其位置和形态不随体位变动而改变,从本文病例误诊肾肿瘤中看出一旦发现肾切面变形、移位时,要注意观察二者的关系。
腹膜后肿瘤还需鉴别是腹膜后脏器肿瘤还是脏器外肿瘤,胰、肾、肾上腺、十二指肠均属腹膜后脏器,如胰头旁的肿大淋巴结可误诊为胰头癌,发生在肾门外的肾脏肿瘤可酷似脊柱旁肿大的淋巴结。仔细、反复地多切面观察肿块与上述脏器的关系可明确诊断。
B型超声具有既经济又简单、快速无损伤,可多角度进行实体观察的特点,CT扫描及B超显像对腹膜后肿瘤的诊断与定位有重要价值,据报道,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9%和80%,声像图不仅可以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内部性质(如有无出血、坏死、囊性变等),还可观察其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以助于做好术前准备。本组诊断符合率为88.1%,同时B超显像还可以定期追踪观察肿瘤的增大或缩小,浸润和转移的有无,有助于观察肿瘤的转归情况,因此B超是诊断及鉴别诊断腹膜后肿瘤的首选影像诊断方法,特别是在基层医院更值得推广运用。
由于肿瘤内部形态复杂,不同组织来源的肿瘤可呈现类似的声像图表现,因此超声不能诊断肿瘤的组织类型,仅能根据临床和声像图研究的内在关系,作出一定的定位及物理性质诊断。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可弥补这一不足。
作者单位:汕头市中心医院B超室(515031)
广东医学
GUANGDONG MEDICAL JOURNAL
1999年 第20卷 第7期 Vol.20 No.7 1999
本文回顾了42例腹膜后肿瘤的B型超声表现及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的对照分析,以提高B超对腹膜后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2例均为我院1992年1月~1998年7月的就诊患者,其中男28 例,女14例,年龄2~69岁,平均42.35岁。通过临床手术、超声引导穿刺活检病理证实,其中原发性恶性肿瘤24例,良性肿瘤6例,转移性恶性肿瘤12例。
1.2 仪器与方法 B超使用Aloka SSD-620、Aloka SSD-1200、东芝-24 B型超声诊断仪,线阵及凸形探头,频率3.5 MHz。患者空腹8~12 h,取仰卧、侧卧、俯卧位,在腹部、腰背部、肋胁等相应部位进行扫查。
2 结果
2.1 B超诊断 42例腹膜后肿瘤中,B超直接提示腹膜后实质性占位性病变37例,其中提示属恶性者31例,属良性者6例;误诊5例(1例腹膜后纤维肉瘤误诊为胃癌,2例腹膜后脂肪肉瘤误诊为胰腺癌,1例神经母细胞瘤误诊为肾脏肿瘤,1例腹膜后畸胎瘤误诊为肾脏肿瘤);诊断符合率88.1%,术后病理证实:其中原发性恶性肿瘤24例,占57.1%,转移性肿瘤12例,占28.6%,良性肿瘤6例,占14.3%。
2.2 B超表现 42例腹膜后肿瘤中,以恶性肿瘤多见,共36例,按恶性肿瘤病理类型分,以转移癌最多,共12例,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界尚清,内部呈低回声或强弱不均,有时中心可因出血、坏死出现小的无回声暗区。其次为恶性淋巴瘤(8例),于脊柱的前方、两侧、腹主动脉旁探及大小不等的实质性肿块, 圆形或类圆形,境界清晰,内部多呈无回声区,有时亦可是均匀分布的细小光点,后方回声常可无明显增强或衰减;当多个淋巴结融合成团时,可呈分叶状;当肿块巨大,内部回声增高或强弱不均,部分瘤组织液化坏死可形成杂乱光团回声,同时可见到腹部大血管受压变形移位。其它来源的恶性肿瘤多数表现为强弱不均之实质性团块,部分肿瘤内部可见不规则无回声暗区,其中神经母细胞瘤3例,神经鞘瘤2例,恶性纤维细胞瘤2例。而B超表现为巨大囊性包块,按区中可见强回声光团或强光点浮动,实质部分因液化不全而高低不平或形成粗大不规则的条带状回声,本组平滑肌肉瘤4例,脂肪肉瘤3例,恶性畸胎瘤2例。腹膜后良性肿瘤6例,肿瘤呈较均质之低回声实质性肿块,境界清,后方回声稍增强,呈圆形或椭圆形,神经纤维瘤呈多发性,其内多呈较均匀分布的低至中等回声。
3 讨论
腹膜后肿瘤是指发生在腹膜后脏器外的肿瘤的总称,不包括腹膜后正常器官如肾、肾上腺、胰腺等的肿瘤。腹膜后间隙范围广,部位深,含多种组织成分,可发生多种肿瘤,10%~15%软组织肿瘤位于腹膜后间隙,其中85%是恶性肿瘤,腹膜后肿瘤除少数异位嗜铬细胞外,初起一般多无症状,多数病人在肿瘤体积生长至相当大时才引起注意,约80%~95%病人因腹部肿块而就诊。
超声检查腹膜后肿瘤,可根据其与腹膜后大血管、脏器的关系,深度及活动度等与腹腔内肿块鉴别,大部分可得到准确定位。分析本组病例,其声像图共同点为:①肿瘤较大,其手术测量直径最小是3.5 cm,最大是30 cm。②恶性肿瘤多呈实质非均质图像。③由于发现晚,肿瘤比较大容易压迫周围相邻大血管,使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变窄、弯曲、移位。④相邻脏器受压,常见有肾脏切面图像变形、移位或凹陷,输尿管受压弯曲或变窄,导致肾盂积水。⑤肿瘤活动性小或无移动,其位置和形态不随体位变动而改变,从本文病例误诊肾肿瘤中看出一旦发现肾切面变形、移位时,要注意观察二者的关系。
腹膜后肿瘤还需鉴别是腹膜后脏器肿瘤还是脏器外肿瘤,胰、肾、肾上腺、十二指肠均属腹膜后脏器,如胰头旁的肿大淋巴结可误诊为胰头癌,发生在肾门外的肾脏肿瘤可酷似脊柱旁肿大的淋巴结。仔细、反复地多切面观察肿块与上述脏器的关系可明确诊断。
B型超声具有既经济又简单、快速无损伤,可多角度进行实体观察的特点,CT扫描及B超显像对腹膜后肿瘤的诊断与定位有重要价值,据报道,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9%和80%,声像图不仅可以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内部性质(如有无出血、坏死、囊性变等),还可观察其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以助于做好术前准备。本组诊断符合率为88.1%,同时B超显像还可以定期追踪观察肿瘤的增大或缩小,浸润和转移的有无,有助于观察肿瘤的转归情况,因此B超是诊断及鉴别诊断腹膜后肿瘤的首选影像诊断方法,特别是在基层医院更值得推广运用。
由于肿瘤内部形态复杂,不同组织来源的肿瘤可呈现类似的声像图表现,因此超声不能诊断肿瘤的组织类型,仅能根据临床和声像图研究的内在关系,作出一定的定位及物理性质诊断。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可弥补这一不足。
作者单位:汕头市中心医院B超室(515031)
广东医学
GUANGDONG MEDICAL JOURNAL
1999年 第20卷 第7期 Vol.20 No.7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