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a2
编号:10561235
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局灶性消融治疗
http://www.100md.com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一种快速性心律失常。在美国,房颤患者超过二百万,占其人口总数的0.89%。房颤的危害不仅在于其发作时的临床症状。还在于其高达正常人群5倍的血栓栓塞并发症(如脑卒中)。药物治疗方面,虽然在降低栓塞并发症方面已有长足进步,但在恢复和维持窦性心律方面仍无突破。尽管近年有一些新的主要用于房颤治疗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如ibutilide)问世,但药物复律的成功率和复律后窦性心律的维持率并未得到显著提高,而且长期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问题亦未得到很好的解决。有鉴于此,人们在房颤的非药物治疗方面进行的诸多探索。其中,局灶性消融治疗被认为是近年房颤非药物治疗领域中最具突破性的进展,因而颇受重视。本文结合文献和我们的体会,就这一治疗的电生理基础、方法学、整体评价、目前的适应症选择及尚待解决的问题做一介绍。

    研究简史

    早在1947年 ,Scherf发现在动物的心耳部注射乌头碱后心房即发生颤动,并据此提出了房颤的局灶机制学说。但在随后,随着房颤折返机制的提出及被广泛接受,局灶机制学说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1996年,Haissaguerre等报道45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在行右房线性消融后有8例出现较多的房性早搏(简称房早),且后者可触发房颤。进一步的电生理检查发现这些房早的起源部位多在腔静脉(特别是肺静脉)的心房入口及其附近,射频消融这些异位兴奋灶后房颤也随之消失。1997年,该实验又报道了9例应用局灶性消融治疗成功的伴有频发房早或短阵房速的阵发性房颤,并将这种由激动方式恒定单个或多个房早发动的房颤称为局灶性房颤。1998年,Haissaguerre等报道45例同时伴有频发房早的阵发性房颤局灶性消融治疗的结果。1999年,在该实验室的报道中,同时伴有频发房早已不是阵发性房颤局灶性消融的必要条件,并认为所有的阵发性房颤均为局灶性机制。3年来,Hissaguerre等的这一重要发现已被台湾、美国等多家电生理室所证实,其中Chen等在相关电生理和电药理研究方面做出了较多贡献。国内中日友好医院、北京朝阳医院、大连医科大学一附院等单位自1998年亦相继开展了阵发性房颤的局灶性消融工作,并取得了初步成功。

    电生理基础

    房颤发生的局灶性机制

    虽然房颤的电生理机制目前尚未全明了,但"多发子波折返"学说已基本得以公认,基于这一学说的外科迷宫术亦获得了较大成功。近年,随着阵发性房颤局灶性消融研究的深入,人们对房颤的机制又有了更全面的理解。有作者提出,房颤可能存在有双重机制,即发生机制和维持机制,局灶异位兴奋参与了房颤发生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606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