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晚期先兆临产试行引产探讨
http://www.100md.com
丁 红 陈 敏 杨 新
计划分娩一般是指对足月妊娠未临产者或因某些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需要终止妊娠者择期引产,但对妊娠晚期先兆临产者一般人们都待其自然临产,不进行干预。近几年我们对部分妊娠晚期先兆临产试行引产,并与部分未引产的先兆临产进行对照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162例妊娠晚期先兆临产的患者,孕周37 ~42周,年龄23~34岁,单胎头位,无内外科合并症。随机分为两组,引产组100例,对照组62例。两组入院时均行Bishop´s宫颈评分。引产组入院当天即予0.25%的低浓度催产素 500 mL静脉点滴,1次/d,连续3 d未临产视为引产失败。对照组当天按常规予温肥皂水灌肠后待产,比较两组的临产和分娩情况。
1.2 统计学分析 样本均数采用u检验,样本率采用χ2检验。
, 百拇医药
1.3 结果
1.3.1 临产时间和宫颈成熟度比较 引产组入院至临产时间<4 h者远较对照组多,当日临产者占85%,而对照组当日临产仅占69.3%,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两组入院时的平均宫颈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引产时间与宫颈成熟度相关,宫颈越趋于成熟,引产至分娩时间越短。宫颈评分>7分者,引产多可一次奏效,宫颈评分<7分者,有12例需行低浓度催产素促宫颈成熟2~3 d临产,1例引产失败,总的引产成功率为99%,见表1。
表1 临产时间和宫颈成熟度比较
例数 入院-临产时间(h) 入院3 d
未临产
<4 4~24 >24
引产组(例) 100 64 21 14 1
, 百拇医药
平均宫颈评分(分) 7.0 6.8 5.1 3
对照组(例) 62 15 28 16 3
平均宫颈评分(分) 7.3 6.6 5.5 3.2
1.3.2 产程和分娩情况比较 引产组产程明显较对照组短,产时因宫缩乏力加用催产素的明显较对照组少(P <0.01),剖宫产及阴式手术产率较对照组低(P<0.01),入院至分娩时间较对照组短,说明引产后由于产力加强,产程缩短。在剖宫产中,两组的主要手术指征均为胎儿宫内窘迫和胎方位异常,其中胎儿宫内窘迫引产组和对照组各占5例,差异无显著性(P>0.05)。引产组中有1例因引产失败,患者不愿继续待产要求剖宫产;对照组中有3例因先兆临产时间过长,患者不愿继续耐受要求剖宫产结束分娩,即对照组中社会因素的剖宫产指征增加。见表2、表3。
表2 产程比较
, http://www.100md.com
例数 第一产程延长
(例) 第二产程延长
(例) 平均总产程
(h) 产时加用催产素
(例)
引产组 90 8 7 6.8 49
对照组 40 10 6 13.4 40
表3 分娩情况比较
例数 平均入院至
分娩时间(d) 顺产
(例) 吸引产及钳产
, 百拇医药
(例) 剖宫产
例(%) 新生儿窒息
(例)
引产组 100 0.73 78 12 10(10) 7
对照组 62 1.74 37 13 12(21) 4
2 讨论
对妊娠晚期先兆临产者是任其自然进入产程,还是进行引产干预,本文资料显示积极引产的效果是肯定的。大部分先兆临产者能很快进入产程,但也有部分先兆者临产者精神较紧张,进入产程后容易出现产程延长、宫缩乏力等现象。对先兆临产者进行引产,使孕妇宫缩加强,及早进入产程,可明显减少由于宫缩乏力、产程延长所致的难产。
先兆临产的引产成功率较高,与不规律宫缩和大部分病例宫颈趋向成熟的条件密切相关。本文两组先兆临产宫颈Bishop´s评分>7分者占总数的58%,而在我院同期行计划分娩的未临产者宫颈Bishop´s评分>7分仅占33%[1]。不规则宫缩可刺激子宫内膜产生前列腺素,后者可促使宫颈成熟和诱发宫缩。有学者认为计划分娩会增加剖宫产率和胎儿宫内窘迫的发生率,本组资料统计引产组的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的胎儿宫内窘迫和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无差异,故认为在促宫颈成熟的条件下引产,上述危险因素不会增加。有研究也表明积极的干预可缩短产程,降低剖宫产率[2]。本组只有1 3%须行促宫颈成熟治疗,这对缩短产程,减少产妇临产痛苦,减轻医护人员的产时监护工作量,降低难产发生率,提高产科质量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 百拇医药
作者单位:丁 红 陈 敏 中山医科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妇产科(510120)
杨 新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510180)
参考文献
1 丁 红.低浓度催产素促宫颈成熟和引产92例临床分析.实用妇产科杂志,1995,(5):159
2 Rogers R, Gilson GJ, Miller AC, et al. Active management of labor: Does it make a difference? Am J Obstet Gynecol, 1997, 177(6):599~605
广东医学
GUANGDONG MEDICAL JOURNAL
1999年 第20卷 第8期 Vol.20 No.8 1999, http://www.100md.com
计划分娩一般是指对足月妊娠未临产者或因某些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需要终止妊娠者择期引产,但对妊娠晚期先兆临产者一般人们都待其自然临产,不进行干预。近几年我们对部分妊娠晚期先兆临产试行引产,并与部分未引产的先兆临产进行对照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162例妊娠晚期先兆临产的患者,孕周37 ~42周,年龄23~34岁,单胎头位,无内外科合并症。随机分为两组,引产组100例,对照组62例。两组入院时均行Bishop´s宫颈评分。引产组入院当天即予0.25%的低浓度催产素 500 mL静脉点滴,1次/d,连续3 d未临产视为引产失败。对照组当天按常规予温肥皂水灌肠后待产,比较两组的临产和分娩情况。
1.2 统计学分析 样本均数采用u检验,样本率采用χ2检验。
, 百拇医药
1.3 结果
1.3.1 临产时间和宫颈成熟度比较 引产组入院至临产时间<4 h者远较对照组多,当日临产者占85%,而对照组当日临产仅占69.3%,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两组入院时的平均宫颈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引产时间与宫颈成熟度相关,宫颈越趋于成熟,引产至分娩时间越短。宫颈评分>7分者,引产多可一次奏效,宫颈评分<7分者,有12例需行低浓度催产素促宫颈成熟2~3 d临产,1例引产失败,总的引产成功率为99%,见表1。
表1 临产时间和宫颈成熟度比较
例数 入院-临产时间(h) 入院3 d
未临产
<4 4~24 >24
引产组(例) 100 64 21 14 1
, 百拇医药
平均宫颈评分(分) 7.0 6.8 5.1 3
对照组(例) 62 15 28 16 3
平均宫颈评分(分) 7.3 6.6 5.5 3.2
1.3.2 产程和分娩情况比较 引产组产程明显较对照组短,产时因宫缩乏力加用催产素的明显较对照组少(P <0.01),剖宫产及阴式手术产率较对照组低(P<0.01),入院至分娩时间较对照组短,说明引产后由于产力加强,产程缩短。在剖宫产中,两组的主要手术指征均为胎儿宫内窘迫和胎方位异常,其中胎儿宫内窘迫引产组和对照组各占5例,差异无显著性(P>0.05)。引产组中有1例因引产失败,患者不愿继续待产要求剖宫产;对照组中有3例因先兆临产时间过长,患者不愿继续耐受要求剖宫产结束分娩,即对照组中社会因素的剖宫产指征增加。见表2、表3。
表2 产程比较
, http://www.100md.com
例数 第一产程延长
(例) 第二产程延长
(例) 平均总产程
(h) 产时加用催产素
(例)
引产组 90 8 7 6.8 49
对照组 40 10 6 13.4 40
表3 分娩情况比较
例数 平均入院至
分娩时间(d) 顺产
(例) 吸引产及钳产
, 百拇医药
(例) 剖宫产
例(%) 新生儿窒息
(例)
引产组 100 0.73 78 12 10(10) 7
对照组 62 1.74 37 13 12(21) 4
2 讨论
对妊娠晚期先兆临产者是任其自然进入产程,还是进行引产干预,本文资料显示积极引产的效果是肯定的。大部分先兆临产者能很快进入产程,但也有部分先兆者临产者精神较紧张,进入产程后容易出现产程延长、宫缩乏力等现象。对先兆临产者进行引产,使孕妇宫缩加强,及早进入产程,可明显减少由于宫缩乏力、产程延长所致的难产。
先兆临产的引产成功率较高,与不规律宫缩和大部分病例宫颈趋向成熟的条件密切相关。本文两组先兆临产宫颈Bishop´s评分>7分者占总数的58%,而在我院同期行计划分娩的未临产者宫颈Bishop´s评分>7分仅占33%[1]。不规则宫缩可刺激子宫内膜产生前列腺素,后者可促使宫颈成熟和诱发宫缩。有学者认为计划分娩会增加剖宫产率和胎儿宫内窘迫的发生率,本组资料统计引产组的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的胎儿宫内窘迫和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无差异,故认为在促宫颈成熟的条件下引产,上述危险因素不会增加。有研究也表明积极的干预可缩短产程,降低剖宫产率[2]。本组只有1 3%须行促宫颈成熟治疗,这对缩短产程,减少产妇临产痛苦,减轻医护人员的产时监护工作量,降低难产发生率,提高产科质量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 百拇医药
作者单位:丁 红 陈 敏 中山医科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妇产科(510120)
杨 新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510180)
参考文献
1 丁 红.低浓度催产素促宫颈成熟和引产92例临床分析.实用妇产科杂志,1995,(5):159
2 Rogers R, Gilson GJ, Miller AC, et al. Active management of labor: Does it make a difference? Am J Obstet Gynecol, 1997, 177(6):599~605
广东医学
GUANGDONG MEDICAL JOURNAL
1999年 第20卷 第8期 Vol.20 No.8 1999,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