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动态 > 理论研究
编号:10561905
小儿腹腔镜阑尾切除术18例报告
http://www.100md.com
     梁驰 韦涌初 梁秋养 董保国 谢桂生 覃流珠

    随着腹腔镜外科技术的发展,小儿腹腔镜的应用也逐渐增多。我院自1996年10月起对18例小儿阑尾炎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Laparoscopic Appendectomy,LA)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共18例,男11例,女7例,年龄7~14岁。病理类型:单纯性阑尾炎6例,化脓性阑尾炎9例,坏疸性阑尾炎3例。

    1.2 手术方法:采用连续硬膜外加强化麻醉。手术采用二孔法和三孔法两种。其中二孔法6例,首先在脐部做一个10mm切口,插入气腹针行人工气腹,注入CO\-2约1.5~2.5升,气腹压达1.33~1.60kPa(10~12mmHg),脐部插入一个10mm套管并放置腹腔镜,病人取头低足高10~20°,左侧斜10~15°体位,依次窥测上腹,右下腹、左下腹、骨盆腔。证实为急性阑尾炎后,于右下腹正对腹内阑尾的位置作一个10mm切口,再放置一套管,操作钳从该套管伸进腹腔,抓住阑尾末端连同套管一起把阑尾提出腹壁外,然后把CO\-2放出,使腹壁塌陷。在腹壁外作阑尾系膜分离,阑尾根部用4号线结扎后切断,碘酒、酒精消毒残端,作8字或荷包缝合包埋残端,随后将残端放回腹腔。再次注入CO\-2产生气腹,观察阑尾残端及系膜的局部情况,冲洗拭干腹腔,消除气腹,用创可贴粘合两切口。三孔法做12例,其充气及脐部操作同二孔法。再分别于右下腹、左下腹作10mm和5mm切口,置入10mm和5mm套管,用操作器械,电灼分离阑尾系膜,阑尾动脉用钛夹钳夹止血。阑尾根部用圈套线结扎或钛夹夹闭后切断,电灼残端粘膜,将阑尾经右下腹套管取出,视情况冲洗拭干腹腔,或放置引流。切口处理同二孔法。
, 百拇医药
    1.3 结果:本组18例,顺利完成17例LA。1例因阑尾粘连严重中转开腹。本组无并发症,均痊愈出院。手术时间:15~55分,术后6小时下床活动,10~24小时恢复肛门排气,次日开始进食,3~5天后出院。

    2 讨论

    急性阑尾炎是儿童常见的急腹症之一,经典的手术方法为开腹阑尾切除术。本组采用LA具有创伤小、痛苦轻、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但要正确掌握好LA的适应症。有作者认为LA适用于除阑尾脓肿以外的阑尾炎(1)。我们体会,阑尾脓肿、阑尾根部有坏疸或阑尾局部粘连严重者,应选择或中转开腹手术,以免损伤周围器官,产生严重的并发症。本组1例病人,因阑尾粘连重而中转开腹。合并腹胀和严重心血管及呼吸系疾病者选用开腹手术较为安全。对于临床症状不典型或异位阑尾炎的患儿,通过腹腔镜技术,可清楚地探明腹腔病变,确诊和完成阑尾切除术。类似这些情况,传统开腹手术只能采取延长切口的方法,增加患儿的痛苦。
, 百拇医药
    小儿腹腔镜操作时,应注意到小儿腹壁薄、腹腔容积小、组织脆嫩的特点。由于穿刺气腹针和第一个套管是在盲视下穿入腹腔,最好用布钳将脐切口两侧皮肤提起,增大穿刺点与脏器的距离,同时要控制好穿刺的力量和深度,避免过深损伤内脏器官。行人工气腹时,边注气边观察患儿的情况,如有喘憋、呼吸困难时,应停止注气。根据患儿个体发育不同,一般注入CO\-21.5~2.5升,使腹内气压维持在1.33~1.60kPa(10~12mmHg)较为合适。如气腹压低穿刺容易损伤肠管和暴露困难,气腹压过高则影响心肺功能。分离粘连和阑尾系膜时,使用电灼的温度不宜过高,应较成人低,要注意防止肠管损伤。处理阑尾系膜时,部分病例,可先电凝阑尾系膜血管,再沿阑尾壁电切阑尾系膜至根部,因阑尾血管分布靠近阑尾壁时血管已变细小,电凝能达到止血目的,不需要上钛夹。阑尾根部的处理,我们体会是细长的阑尾根部用钛夹夹闭,较粗的则用圈套线结扎。残端粘膜电灼后不做包埋,如有穿孔、坏疸者可放置引流管。

    我们根据小儿腹壁薄、回盲部较游离、较容易将阑尾提出腹壁外进行手术操作的特点,采用腹腔镜二孔法对无粘连者行阑尾切除术。由于少作一操作孔,可使手术时间缩短10~20分钟,最大限度减少患儿的损伤和痛苦。如遇回盲部固定和阑尾有粘连时则改用三孔法才能完成。由于化脓、坏疸性阑尾炎采用二孔法切除阑尾需从切口提出,易造成伤口污染,增加感染机会,故用三孔法操作较好。
, 百拇医药
    虽然小儿LA创伤小,术后恢复优于开腹手术,但不能完全代替开腹手术,故应严格掌握好适应症,熟悉腹腔镜的操作技术,避免并发症发生。

    作者单位: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姜海平,陈俊威,容 松.腹腔镜阑尾切除术适应症的选择.广东医学 1997;28(7):448

    广西医学

    GUANGXI MEDICAL JOURNAL

    1999年 第2期 No.2 1999,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