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动态 > 理论研究
编号:10562033
新式剖宫产脏层腹膜缝合与不缝合的对比
http://www.100md.com
     王耕

    新式剖宫产是改良的下腹部横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式采用Jeol-Cohen切口进腹,撕拉法分离皮下脂肪、腹膜、膀胱腹膜反折以及子宫肌层,不缝合腹膜及膀胱腹膜返折。而过去认为常规缝合脏层腹膜可减少肠粘连,术后肠蠕动恢复快,为探讨新式剖宫产中缝合腹膜脏层与否对术中术后的影响,我院自1998年7月起对68例新式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两组,评价其对术中术后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4研究对象:选择1998年7月~1999年1月我院住院有剖宫产指征的产妇68例为研究对象。年龄20~37岁,平均年龄26岁。均为初产妇,孕周37~43周。临产57例,择期11例,其中头盆不称(包括骨盆狭窄、巨大儿)23例,胎儿宫内窘迫18例,臀位6例,妊高征5例,活跃期阻滞5例,过期妊娠4例,羊水过少2例,高龄初产1例,妊娠合并症2例,前置胎盘1例,社会因素1例。随机分为两组:行新式子宫下段剖宫产脏层腹膜不缝合的33例(观察组):脏层腹膜缝合的35例(对照组)。两组在孕周、年龄、手术指征及麻醉方法选择上无差异。
, 百拇医药
    1.2 方法:两组术前准备及术后处理相同,均采用硬膜外麻醉。观察组手术方法:(1)切口及进腹方法;Joel-Cohen切口位置于双侧髂嵴线下3cm,或Pfannenstial皱襞上2cm,横行切开皮肤,于切口中段切开皮下脂肪约2~3cm达筋膜层,且切开筋膜约2cm,用直剪在未切开的皮下脂肪层将筋膜切口向左右两侧推开,筋膜切口与皮肤切口等长。用弯钳于中线两侧腹直肌粘着部稍作分开,以双手食指插入此空间,头尾侧钝性分离筋膜约2cm。术者及助手用食指、中指重叠向左右相反方向均匀牵拉,将腹直肌及未切开的皮下脂肪分开,暴露腹膜,徒手分离腹膜外脂肪并纵向撕开腹膜。(2)子宫切口及缝合:提起膀胱腹膜反折,切一小口,以双手食指向两侧撕开并向下推开膀胱、暴露子宫下段,于中间切开2cm,以左手食指及右手拇指向两侧弧形向上撕开约10cm,常规破膜娩出胎儿,立即徒手剥离胎盘,并将子宫提出腹腔,以大干纱垫擦拭宫腔,子宫切口以2号羊肠线全层连续锁扣缝合,不缝合膀胱腹膜返折,不冲洗腹腔。(3)关腹:下拉大网膜覆盖于子宫切口,徒手对合腹膜、不作缝合,7号丝线连续缝合筋膜。皮肤、皮下脂肪作一层,以2个0号合成线全层间断褥式缝合3针,针间以鼠齿钳钳夹对合皮肤5分钟。对照组手术方法与观察组的不同点在于以2个0号羊肠线连续缝合膀胱子宫反折腹膜。
, 百拇医药
    1.3 统计学处理:所得数据用均数加减标准差(±S)表示,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总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详见表1。

    表1 两组术中术后情况比较(±S)

    组别 总手术时

    间(min) 术中出血

    量(ml) 排气时间

    (h) 术后住院

    天数(d)

    观察组 40.09±8.69 190.91±56.16 23.58±3.35 6.06±0.71
, 百拇医药
    对照组 40.46±8.53 207.14±53.04 30.77±6.46 6.34±0.72

    P >0.05 >0.05 >0.05 >0.05

    两组剖宫产伤口均术后5天拆线,全部甲级愈合。术后病率及术后镇痛药的使用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3 讨论

    新式剖宫产术最大的特点是不缝合脏层腹膜,过去认为常规缝合脏层腹膜可覆盖子宫伤口,减少粘连,但Nagele等(1)前瞻性研究未证实,相反根据动物试验及临床观察(2),证明粘连发生的原因是腹膜缺血、坏死、异物刺激,术后疼痛主要缘于腹膜的牵扯和缺血,而缝合恰恰造成这些因素。腹膜的愈合不同于皮肤,不需要相互贴近,而在游离状态下24~48小时内由再生的间皮细胞完全修复,形成新的脏层腹膜。因此,不缝合腹膜反而减少了术后粘连和疼痛(3,4),有利于早期下床活动,促进肠蠕动恢复,术后进水、进食时间提前,有利于泌乳,有利于爱婴医院成果的巩固。我院随访术后3个月至半年的患者,无1例肠粘连及腹壁切口疝发生。
, 百拇医药
    本文观察表明,观察组总手术时间及术后排气时间短,术后住院天数少,虽无统计学意义,因研究例数少,仍有待继续观察。但由于术中省略了缝合脏层腹膜的手术步骤,缩短了手术时间、也缩短了麻醉时间,而且对术后恢复有很多益处,故建议取消剖宫产中缝合脏层腹膜的常规。

    北海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

    参考文献

    [1]Nagele F,Karas H,Spitzer D,et al.Closure or nonclosure of the visceral peritoneum at cesarean delivery.Am J Obstet Gynecol 1996;174:1366

    [2]马彦彦主编.新式剖宫产术.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4~58

    [3]Pietrantoni M,Parsons MT.O´Brien WF,et al.Peritoneal closure or non-closure at cesarean.Obstel Gynecol 1991;77:293

    [4]Hull DB,Varner MW.A randomized study of closure of the peritoneum at cesarean delivery.Obstet Gynecol 1991;77:818

    广西医学

    GUANGXI MEDICAL YIXUE

    1999年 第21卷 第4期 Vol.21 No.4 1999,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