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动态 > 理论研究 > 正文
编号:10562243
http://www.100md.com
     周 杰1 王青山2

    1佛山市石湾医院(528031); 2南海市妇幼保健院(528100)

    我们自1996年1月起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单次鞘内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治疗新生儿破伤风,对于控制痉挛发作,提高治愈率,效果较佳,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996年1月~1998年6月共收治新生儿破伤风58例,男女之比为1.8∶1。其中足月儿39例,早产儿11例,过期产儿8例,出生后3~7 d发病36例,8~12 d发病18例,12 d以上发病4例。全部病例均为旧法接生,有断脐消毒不严病史和牙关紧闭,苦笑面容,肌强直和阵发性肌痉挛等临床表现,在起病72 h内入院,按《诸福棠实用儿科学》分型标准:重型38例,中型15例,轻型5例,合并肺部感染42例,喉痉挛窒息32例,黄疸37例,脑水肿12例,肺出血6例,败血症5例。

    1.2 治疗方法 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28例。治疗组入院后即予一次鞘内注射TAT,为保证腰穿顺利进行,先给予安定(0.5~1 mg/kg)静推,然后对TAT阴性者,按常规方法及部位,用特制斜面较短的7号注射针头进行穿刺,见脑脊液流出后放出1~2 mL送常规检查,然后在1~2 min内一次缓慢注入TAT 1 000 u+生理盐水1 mL。其他治疗和护理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包括静脉滴注TAT 1~2万u及0.3万u TAT脐周封闭,脐部护理常规,安定、鲁米那交替使用抗痉挛发作,酌情使用青霉素及其他辅助治疗。

    1.3 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s)

    观察项目(d) 治疗组(n=30) 对照组(n=28) t值 P值

    痉挛期控制时间 5.57±0.57 7.53±0.46 3.04 <0.01

    抽搐完全停止时间 7.03±0.48 9.45±0.38 4.52 <0.01

    黄疸消退时间 3.38±0.42 5.82±0.68 3.5 <0.01

    肺部罗音吸收时间 8.50±0.65 10.25±0.68 3.56 <0.01

    住院天数 12.30±2.5 22.50±3.9 3.27 <0.01

    1.4 转归 治疗组30例,26例治愈(86.7%),2例放弃治疗,2例死亡,对照组28例,14例治愈(50%),3例放弃治疗,11例死亡,治疗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86,P<0.01)。

    1.5 并发症 治疗组30例鞘内注射TAT后未见明显副作用,其中16例随访6个月~2 a,全部病例身高、体重、头围、胸围均在正常范围,无神经系统后遗症。

    2 讨论

    新生儿破伤风的病死率高,主要在于破伤风杆菌所释放的外毒素选择性地与中枢运动神经结合引起全身横纹肌痉挛,以致并发窒息、呼吸道感染而死亡。由于临床应用TAT只能中和游离的外毒素,对已和神经细胞结合的毒素无效,因此,有效地应用TAT,尽量地阻止外毒素和神经细胞结合是治疗本病的关键。TAT是一种血清制剂,属于胶性液体,通过血脑屏障低,肌注和静滴TAT可以清除血中毒素,对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的毒素效应却是很少的。鞘内注射TAT能迅速增加脑脊液中TAT浓度,达到中和脑脊液中游离外毒素,减少其和神经细胞结合的目的,从而使病情减轻。我们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单次鞘内注射TAT,临床结果显示治疗组不仅在对痉挛控制情况和治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而且由于痉挛的控制,患儿全身情况迅速好转,黄疸消退和肺部感染控制时间亦明显优于对照组,全部病例未发现任何副作用,所以鞘内注射TAT是治疗新生儿破伤风的一种有效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试用。

    鞘内注射TAT剂量和次数,各家报道不一,多数学者都采用一次性腰段椎管注入3 000~5 000 u[1]。不再静脉滴注TAT或TAT脐周封闭,本组采用单次小剂量(1 000 u)TAT鞘内注射,同样收到良好效果,因此鞘内注射TAT的剂量和次数究竟何者为最好,由于收集病例较少,随访时间不够长,有待于进一步临床研究。

    3 参考文献

    1 沈振欧.鞘内注射TAT治疗新生儿破伤风12例报告.临床儿科杂志,1992,10(21):107

    广东医学

    GUANGDONG YIXUE

    1999年 第20卷 第1期 No.1 Vol.20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