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100md.com
雷町 毛伯镛 高立达
摘要:报告经CT及MRI诊断并由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小脑幕切迹脑膜瘤17例,虽然肿瘤部位深在,紧贴、紧粘或压迫中脑及桥脑等重要结构,但均获完全切除,效果满意。结合文献对本病的临床特点、毗邻解剖及手术要点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小脑幕切迹 脑膜瘤 手术治疗
〔中图分类号〕R739.41
〔文献标识码〕B
Surgical Treatment of Incisural Meningiomas
LEI Ding,MAO Bo-yong,GAO Li-da
小脑幕切迹脑膜瘤是脑膜瘤的一种特殊类型,我院自1988年10月~1998年3月共收治17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男7例,女10例;年龄21~65岁;病程2月~7年。病理分型:纤维型8例,内皮型5例,混合型3例,恶性变1例。
1.2 临床表现:以长期的头痛或偏头痛为主,其中间断发生恶心、呕吐11例,进行性视物模糊5例,嗜睡2例,上视受限2例。临床上常缺乏定位体征。
1.3 影像学检查:头颅CT片中可见幕切迹部位有一均匀一致呈球型或椭圆型的高密度肿瘤影,静脉注射对比剂后边界更清楚,多不伴瘤周水肿(仅见一体积较大,直径约3cm的肿瘤伴瘤周轻度水肿)。MRI片上T1加权像为等信号或稍高信号,T2加权像为高信号。对体积较小,直径≤2cm的2例,均行股动脉导管造影连续摄片排除了颅内动脉瘤,再行手术和病理证实。
1.4 手术治疗:本组14例采用从单侧枕叶下方入路,作颞枕骨瓣,下方达横窦,内侧达中线。将枕叶牵开,小脑幕前份切开达切迹缘处暴露肿瘤。先分离阻断附着于幕切迹缘处的肿瘤的供血动脉后,再沿肿瘤包膜钝性分离并切除之;3例因肿瘤大而行双侧顶枕瓣开颅。对于体积较大者,可先作部分包膜内瘤实质切除,增加暴露空间,以利处理供血动脉。本组病例均行肿瘤全切,体积最大者5cm×4cm×4cm。除1例术后3月发生脑积水出现行走功能障碍而行测脑室-腹腔分流术外,其余病例术后均恢复正常生活或工作。
2 讨论
2.1 诊断:小脑幕切迹脑膜瘤多属良性瘤,生长缓慢,位于并附着于天幕切迹缘,约占小脑幕脑膜瘤的25%,可侵及幕上下,部位深在,早期往往无脑皮质或损害较轻,神经系统缺乏定位体征或定位体征不显著〔1,2〕。因中脑水管不同程度地受压,脑脊液循环受阻使颅内压增高,临床上多以长期的头痛或偏头痛为主要症状,其次有间断性恶心、呕吐和进行性视力减退等。17例中,2例发生上视困难,这与肿瘤体积过大,压迫四叠区有关。DSA有助于了解肿瘤的供血动脉,便于术中先处理,减少出血,也利于与动脉瘤、血管畸形等相鉴别。
2.2 肿瘤的毗邻解剖及供血动脉〔3~6〕:小脑幕切迹脑膜瘤前方紧贴或紧粘中脑背侧部并向两侧发展,常易累及中脑上丘顶盖部,损伤后可以发生Parinaud’s syndrom,术中应采用钝性分离,切勿粗暴牵拉肿瘤而造成损伤。肿瘤体积较大时常易累及静脉窦,若与直窦粘连过紧时,应避免强求切除。肿瘤的供血动脉多来源于幕切迹缘硬脑膜血管。据文献报告,主要由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第1弯曲部发出,平均只有1.7mm的脑膜垂体干及其分支,即幕缘动脉,向后内上行走,长约5~55mm,呈波浪型分布于小脑幕底部。
2.3 手术体会:小脑幕切迹脑膜瘤虽位置深在,术野窄,手术操作空间小且与毗邻的中脑等重要组织紧粘,手术难度较大,但为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一经明确诊断应尽早采取手术治疗。本组14例均采用单侧枕叶下方入路,骨瓣翻向颞枕部,下方达横窦(切勿损伤横窦),内侧近中线。我们体会此入路优点如下:①开颅后便于行侧脑室枕角穿刺引流CSF降低颅内压,易于抬起枕叶使术野显露良好。②此入路到肿瘤的距离较短,静脉窦和毗邻解剖显露充分。③可在直视下先阻断肿瘤的供血动脉,对血管丰富的肿瘤尤为适宜。这样,术中出血少,术野清洁,利于分离,可避免因肿瘤周围重要结构损伤造成的不良后果。对于体积较大者行双侧入路手术(本组3例)。如肿瘤向幕下延伸,难于完整切除时,应分块切除,使肿瘤的体积缩小,再分离并取出幕下部分的肿瘤。对于血循环极其丰富、不能全切的肿瘤,我们主张在术中尽量切除肿瘤的同时,行侧室-枕大池或侧室-桥池分流术,以解决后期可能出现的梗阻性脑积水。
本组17例均获手术全切。1例术后发生严重的脑肿胀,估计与术中电凝切断2支桥静脉和因肿瘤体积较大而牵拉组织过度有关。通过综合性治疗,其意识在半月后恢复,最终痊愈出院。因此,我们认为术中应操作轻柔,避免过多地牵拉脑组织,尽可能减轻术后脑水肿,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单位: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
参考文献
1.Ojeman RG,Meningiomas:clinical features and surgical management.In:Wilkins RH,Rengachary SS eds.Neurosurgery.New York:McGraw Hill,1985;635.
2.赵雅度,张瓦成:小脑幕脑膜瘤,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85;(1):26。
3.唐竹吾,庞懿,张书琴,等:中枢神经系统解剖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98。
4.雷晓环,芦 范: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分支与吻合的解剖。解剖学报,1983;14:248。
5.Berkman YM:Angiographic demonstration of blood supply to the tentor jum: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Neurosurg,1966;25:90.
6.Ameli NO,et al:Incisural meningiomas of the folcotentorial junction.J Neurosurg 1996;24(1):267.
(1998-10-25收稿)
华西医学
WEST CHINA MEDICAL JOURNAL
1999年 第14卷 第1期 No.1 Vol.14 1999
摘要:报告经CT及MRI诊断并由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小脑幕切迹脑膜瘤17例,虽然肿瘤部位深在,紧贴、紧粘或压迫中脑及桥脑等重要结构,但均获完全切除,效果满意。结合文献对本病的临床特点、毗邻解剖及手术要点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小脑幕切迹 脑膜瘤 手术治疗
〔中图分类号〕R739.41
〔文献标识码〕B
Surgical Treatment of Incisural Meningiomas
LEI Ding,MAO Bo-yong,GAO Li-da
小脑幕切迹脑膜瘤是脑膜瘤的一种特殊类型,我院自1988年10月~1998年3月共收治17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男7例,女10例;年龄21~65岁;病程2月~7年。病理分型:纤维型8例,内皮型5例,混合型3例,恶性变1例。
1.2 临床表现:以长期的头痛或偏头痛为主,其中间断发生恶心、呕吐11例,进行性视物模糊5例,嗜睡2例,上视受限2例。临床上常缺乏定位体征。
1.3 影像学检查:头颅CT片中可见幕切迹部位有一均匀一致呈球型或椭圆型的高密度肿瘤影,静脉注射对比剂后边界更清楚,多不伴瘤周水肿(仅见一体积较大,直径约3cm的肿瘤伴瘤周轻度水肿)。MRI片上T1加权像为等信号或稍高信号,T2加权像为高信号。对体积较小,直径≤2cm的2例,均行股动脉导管造影连续摄片排除了颅内动脉瘤,再行手术和病理证实。
1.4 手术治疗:本组14例采用从单侧枕叶下方入路,作颞枕骨瓣,下方达横窦,内侧达中线。将枕叶牵开,小脑幕前份切开达切迹缘处暴露肿瘤。先分离阻断附着于幕切迹缘处的肿瘤的供血动脉后,再沿肿瘤包膜钝性分离并切除之;3例因肿瘤大而行双侧顶枕瓣开颅。对于体积较大者,可先作部分包膜内瘤实质切除,增加暴露空间,以利处理供血动脉。本组病例均行肿瘤全切,体积最大者5cm×4cm×4cm。除1例术后3月发生脑积水出现行走功能障碍而行测脑室-腹腔分流术外,其余病例术后均恢复正常生活或工作。
2 讨论
2.1 诊断:小脑幕切迹脑膜瘤多属良性瘤,生长缓慢,位于并附着于天幕切迹缘,约占小脑幕脑膜瘤的25%,可侵及幕上下,部位深在,早期往往无脑皮质或损害较轻,神经系统缺乏定位体征或定位体征不显著〔1,2〕。因中脑水管不同程度地受压,脑脊液循环受阻使颅内压增高,临床上多以长期的头痛或偏头痛为主要症状,其次有间断性恶心、呕吐和进行性视力减退等。17例中,2例发生上视困难,这与肿瘤体积过大,压迫四叠区有关。DSA有助于了解肿瘤的供血动脉,便于术中先处理,减少出血,也利于与动脉瘤、血管畸形等相鉴别。
2.2 肿瘤的毗邻解剖及供血动脉〔3~6〕:小脑幕切迹脑膜瘤前方紧贴或紧粘中脑背侧部并向两侧发展,常易累及中脑上丘顶盖部,损伤后可以发生Parinaud’s syndrom,术中应采用钝性分离,切勿粗暴牵拉肿瘤而造成损伤。肿瘤体积较大时常易累及静脉窦,若与直窦粘连过紧时,应避免强求切除。肿瘤的供血动脉多来源于幕切迹缘硬脑膜血管。据文献报告,主要由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第1弯曲部发出,平均只有1.7mm的脑膜垂体干及其分支,即幕缘动脉,向后内上行走,长约5~55mm,呈波浪型分布于小脑幕底部。
2.3 手术体会:小脑幕切迹脑膜瘤虽位置深在,术野窄,手术操作空间小且与毗邻的中脑等重要组织紧粘,手术难度较大,但为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一经明确诊断应尽早采取手术治疗。本组14例均采用单侧枕叶下方入路,骨瓣翻向颞枕部,下方达横窦(切勿损伤横窦),内侧近中线。我们体会此入路优点如下:①开颅后便于行侧脑室枕角穿刺引流CSF降低颅内压,易于抬起枕叶使术野显露良好。②此入路到肿瘤的距离较短,静脉窦和毗邻解剖显露充分。③可在直视下先阻断肿瘤的供血动脉,对血管丰富的肿瘤尤为适宜。这样,术中出血少,术野清洁,利于分离,可避免因肿瘤周围重要结构损伤造成的不良后果。对于体积较大者行双侧入路手术(本组3例)。如肿瘤向幕下延伸,难于完整切除时,应分块切除,使肿瘤的体积缩小,再分离并取出幕下部分的肿瘤。对于血循环极其丰富、不能全切的肿瘤,我们主张在术中尽量切除肿瘤的同时,行侧室-枕大池或侧室-桥池分流术,以解决后期可能出现的梗阻性脑积水。
本组17例均获手术全切。1例术后发生严重的脑肿胀,估计与术中电凝切断2支桥静脉和因肿瘤体积较大而牵拉组织过度有关。通过综合性治疗,其意识在半月后恢复,最终痊愈出院。因此,我们认为术中应操作轻柔,避免过多地牵拉脑组织,尽可能减轻术后脑水肿,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单位: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
参考文献
1.Ojeman RG,Meningiomas:clinical features and surgical management.In:Wilkins RH,Rengachary SS eds.Neurosurgery.New York:McGraw Hill,1985;635.
2.赵雅度,张瓦成:小脑幕脑膜瘤,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85;(1):26。
3.唐竹吾,庞懿,张书琴,等:中枢神经系统解剖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98。
4.雷晓环,芦 范: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分支与吻合的解剖。解剖学报,1983;14:248。
5.Berkman YM:Angiographic demonstration of blood supply to the tentor jum: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Neurosurg,1966;25:90.
6.Ameli NO,et al:Incisural meningiomas of the folcotentorial junction.J Neurosurg 1996;24(1):267.
(1998-10-25收稿)
华西医学
WEST CHINA MEDICAL JOURNAL
1999年 第14卷 第1期 No.1 Vol.14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