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动态 > 理论研究 > 正文
编号:10562769
http://www.100md.com
     邵国湘

    关键词 脊柱骨折; 脊髓损伤; 截瘫; 骨折固定术,内

    自1973年哈氏棒用于治疗脊椎骨折和侧弯矫形以来,国内已广泛使用,但是断棒脱钩现象屡见不鲜。1990年以来,作者采用哈氏棒加钢丝固定对47例不稳定性脊椎骨折合并截瘫患者进行治疗,收到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7例,男性29例,女性18例,年龄20~42岁,均为不稳定性新鲜骨折。其中胸椎18例,腰椎23例,胸腰椎联合骨折6例,所伤椎体均压缩1/2以上。28例合并附件骨折,33例合并截瘫,其中不完全截瘫28例,完全性截瘫5例。在截瘫患者中有27例有不同程度滑脱,受伤后至手术时间均在24 h以内。

    1.2 治疗方法 47例手术前均不作任何牵引及复位。取俯卧位,使用局麻。经后正中切口,以受伤椎体为中心,清楚地暴露上下各2~3个椎体的椎板及上下关节突。上钩置放于骨折椎体上2个或3个节段的关节突间,下钩安置在骨折椎体下2~3个椎板下。置棒前,分别在上钩的下一个和下钩的上一个棘突间隙以打孔器打孔,同时经此孔分别置入双股齿科钢丝备用。将哈氏棒置入并交替撑开撑开棒,使骨折椎体复位。对有截瘫者则先行椎板减压探查或血肿清除;对嵌入椎管内的软组织或碎骨片则小心清除,以达到脊髓充分松解的目的。将钢丝绕双侧哈氏棒后,再经棘间韧带穿行至一侧后绞紧,随之自体骨植骨。术后卧硬板床,允许病人自由翻身和随意搬动。

    2 结果

    病人术后摄X线片复查复位均满意,47例随6~12月,哈氏棒无一脱钩断棒现象。33例截瘫患者24例完全恢复,双下肢肌力Ⅴ级,感觉良好。7例截瘫无改善。全部病例无感染,术后一年取棒达35例,后路均融合牢固。

    3 讨论

    Dicrson 70年代首先用哈氏棒治疗胸腰段不稳定性骨折并截瘫。哈氏棒撑开内固定是较简单而有效的方法,与传统的脊椎钢板具有:①复位满意,畸形得到矫正,脊椎生理弧度恢复,有利于早期愈合;②能使脊椎立即得到稳定,防止再移位损伤脊髓;③损伤小;④有利于患者早期活动,缩短住院时间;⑤疗效高,90%以上病例可获满意或较满意结果。

    作者在这一基础上加用两端钢丝固定两侧哈氏棒,使两棒与棘突通过钢丝绞扎而成为整体,从而减少了病人活动时哈氏棒的旋转,有效地克服了断棒脱钩现象。在整个临床应用中为了使病人及早治疗,早期活动,预防并发症,作者有以下几点体会:①对于不稳定性脊椎骨折是早期手术还是延期手术一直存在争议。有学者倡导对伴有瘫痪者争取在24 h时内手术[1],有的则认为可延期观察1周以上[3]。作者认为早期手术疗效可靠,其理由是可立即稳定脊椎,防止再移位、压迫或损伤脊髓,减少迟发性瘫痪的发生。同时,对有截瘫者可早期减压,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以防因观察而失去救治真正截瘫患者的时机。②关于安置哈氏棒与椎管减压探查的操作顺序,作者主张先置放上下钩,再行椎管探查减压,后置棒撑开复位,然后钢丝绞扎,最后植骨,这样可减少出血,同时有利于术野操作。③哈氏棒内固定后的一个重要的并发症是断棒脱钩,严重影响疗效。有报道其比例约为7%[4]。过去常用的方法是严格卧床休息3个月,一致性翻动。本组通过在棒的两端置放钢丝铰扎的办法,使两侧的棒和中间的棘突联为一体,有效地预防了断棒脱钩这一严重并发症。同时由于是整体的活动,术后允许自由翻身;因而也减少了病人卧床时间和实现了早期锻炼的原则。

    作者单位:湖南省津市人民医院(津市 415400)

    参考文献

    1 刘润田主编.脊椎外科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156

    2 李志荣.脊椎损伤分类及治疗新概念.国外医学·外科分册,1986,3:132

    3 罗单蒯,沈根标等.胸腰椎骨折的三点加压固定中哈灵顿棒危险断面及载荷影响的研究.中国脊

    椎脊髓杂志,1993,(1):20

    19990308 收稿

    湖南医学

    HUNAN MEDICAL JOURNAL

    1999年 第16卷 第4期 Vol.16 No.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