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100md.com
管丽莉 翁洁 卢德奇 胡建兵
关键词 胸部肿瘤;活组织检查,针吸
在X线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是诊断胸腔内肿瘤的有效手段。本院自1996~1998年采用中科院肿瘤医院经皮肺穿刺针方法[1]对27例性质未明的胸内肿块进行检查,结果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7例患者中男23例,女4例,平均年龄54(36~72)岁。所有病人均在X线胸片或CT检查发现肺部、纵隔肿块影,经痰病理细胞学等检查2~3次及纤支镜检查未能明确病灶性质,临床肺癌诊断基本确定,纵隔病变已有上腔静脉受压综合症,治疗前需明确组织学分类者。其中肺部肿块24例,中央型2例,周围型22例;纵隔肿块3例。肿块大小2.5~8 cm,<3 cm 5例,3例分别有2个肿块;穿刺深度5~6 cm 8例,6.5~7.5 cm 19例。
1.2 方法 术前经X线胸片正侧位片及CT检查,了解肿块深度、位置、毗邻关系,确定进针角度与最短距离的路径,并做凝血时间,血小板检查。在进针部位皮肤标记后,行皮肤常规消毒,以2%普鲁卡因局麻,尖刀刺破穿刺点的皮肤,穿刺针采用7~10号秦氏多孔针和槽式针。由切口处穿入,嘱病人屏住呼吸,快速进针至病灶部位,然后嘱患者平静呼吸,X线电视监测下,确定针尖位于病灶内即拔出针芯,多孔针提插3~4次,槽式针则进行旋转,再嘱患者屏住呼吸,拔出穿刺针,套上针芯推出细针内的液体涂片,将细碎的小组织用95%酒精固定送病理检查。再选用第2根穿刺针,方法同上,采集足够标本,术后穿刺点覆盖敷料,观察肺部情况。涂片用瑞氏染色方法作细胞学检查;所得到小组织,常规行HE染色后作病理组织学检查。
2 结果
本组27例30个病灶进行66次穿刺,其中2次20例,3次4例,≥4次3例,所有病例均行细胞学检查,25例得到病理组织学材料;细胞学检查诊断阳性率为93%(25/27),余2例为假阴性;病理组织学检查诊断阳性率为80%(20/25例),余7例中4例为假阴性,3例无诊断意义。其中鳞癌14例,腺癌3例,纵隔淋巴癌3例,未分化癌4例,肺脓疡1例,未查到病因2例。
3例纵隔淋巴瘤经穿刺细胞涂片见有异常细胞,不能分类,均在病理组织切片后确诊,经放化疗后明显好转,开胸手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6例与术前穿刺细胞学涂片诊断阳性相符。术后仅2例出现少量痰中带血丝,做一般止血处理后停止。轻度气胸1例,经上氧休息后24 h恢复正常,5例穿刺术后,涂片找到癌细胞立即予以冲击放疗(每次Dm 500 cGy);其中2例化疗(MVP方案),以防止肿瘤细胞在局部播散与种植。所有病人未出现大咯血,空气栓塞、感染、发热等并发症。
3 讨论
文献报道细针胸穿细胞学诊断学阳性率多在90%~97%[2,3]。本组病例均有细胞学涂片及病理组织学诊断或经治疗后追踪检查证实。其诊断成功率与文献相近。尽管文献报道经皮肺穿刺细胞学诊断率相当高,但仍有少部分未能确诊,可能与取材部位,肿块分化程度,以及标本组织量或出现退变坏死明显,造成诊断上困难有关。
经皮肺穿刺是一种微创伤性检查,规范的操作直接关系到检查的成功和并发症的发生。以下几点尤为重要:①穿刺前先在穿刺部位作皮肤小切口,避免在退出穿刺针时,针尖部位的组织被阻于皮下而影响检查结果,以防止穿刺针折断。②选择进针位置,根据病变灶特点进行体位调整,选在肋间隙下缘以免损伤肋间动脉及神经。③穿刺针到病灶区后,槽式针旋转切割,多孔针提插3~4次,如取材不佳,可以接上20 ml注射器负压抽吸,以获取更多的组织,穿刺重点应在周边部位,因中心往往为坏死区。④在同一病灶多次穿刺3~4根针,同例多发病灶可以分别穿刺,以明确各自的诊断。⑤穿刺细胞学及活检禁忌病为:严重凝血机制异常,严重肺气肿,病人不合作,KPS积分60分以下者,而轻、中度肺气肿不是绝对禁忌症。
提高经皮肺穿刺细胞学及病理学的成功率的先决条件是定位操作者有熟练的技术获得足够的有诊断价值的细胞,如若肿块<2.5 cm需在CT定位下穿刺以提高穿刺的成功率。
作者认为经皮肺穿刺细胞学及活检术在X线引导下,具有安全可靠,费用低,成功率高,危险小,并发症少等优越性,为临床提供了细胞学、组织学依据,值得推广。
作者单位:湖南省岳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岳阳 414000)
参考文献
1 吴恩惠.介入性治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98.296
2 林腮菊.经皮肺穿刺对肺周围肿块样病变的临床价值.临床内科杂志,1997,14(3):136
3 吴春霖.经皮肺细针胸腔肿块穿刺细胞学诊断,实用肿瘤学杂志,1997,11(4):307
(19981025 收稿)
湖南医学
HUNAN MEDICAL JOURNAL
1999年 第16卷 第4期 Vol.16 No.4
关键词 胸部肿瘤;活组织检查,针吸
在X线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是诊断胸腔内肿瘤的有效手段。本院自1996~1998年采用中科院肿瘤医院经皮肺穿刺针方法[1]对27例性质未明的胸内肿块进行检查,结果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7例患者中男23例,女4例,平均年龄54(36~72)岁。所有病人均在X线胸片或CT检查发现肺部、纵隔肿块影,经痰病理细胞学等检查2~3次及纤支镜检查未能明确病灶性质,临床肺癌诊断基本确定,纵隔病变已有上腔静脉受压综合症,治疗前需明确组织学分类者。其中肺部肿块24例,中央型2例,周围型22例;纵隔肿块3例。肿块大小2.5~8 cm,<3 cm 5例,3例分别有2个肿块;穿刺深度5~6 cm 8例,6.5~7.5 cm 19例。
1.2 方法 术前经X线胸片正侧位片及CT检查,了解肿块深度、位置、毗邻关系,确定进针角度与最短距离的路径,并做凝血时间,血小板检查。在进针部位皮肤标记后,行皮肤常规消毒,以2%普鲁卡因局麻,尖刀刺破穿刺点的皮肤,穿刺针采用7~10号秦氏多孔针和槽式针。由切口处穿入,嘱病人屏住呼吸,快速进针至病灶部位,然后嘱患者平静呼吸,X线电视监测下,确定针尖位于病灶内即拔出针芯,多孔针提插3~4次,槽式针则进行旋转,再嘱患者屏住呼吸,拔出穿刺针,套上针芯推出细针内的液体涂片,将细碎的小组织用95%酒精固定送病理检查。再选用第2根穿刺针,方法同上,采集足够标本,术后穿刺点覆盖敷料,观察肺部情况。涂片用瑞氏染色方法作细胞学检查;所得到小组织,常规行HE染色后作病理组织学检查。
2 结果
本组27例30个病灶进行66次穿刺,其中2次20例,3次4例,≥4次3例,所有病例均行细胞学检查,25例得到病理组织学材料;细胞学检查诊断阳性率为93%(25/27),余2例为假阴性;病理组织学检查诊断阳性率为80%(20/25例),余7例中4例为假阴性,3例无诊断意义。其中鳞癌14例,腺癌3例,纵隔淋巴癌3例,未分化癌4例,肺脓疡1例,未查到病因2例。
3例纵隔淋巴瘤经穿刺细胞涂片见有异常细胞,不能分类,均在病理组织切片后确诊,经放化疗后明显好转,开胸手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6例与术前穿刺细胞学涂片诊断阳性相符。术后仅2例出现少量痰中带血丝,做一般止血处理后停止。轻度气胸1例,经上氧休息后24 h恢复正常,5例穿刺术后,涂片找到癌细胞立即予以冲击放疗(每次Dm 500 cGy);其中2例化疗(MVP方案),以防止肿瘤细胞在局部播散与种植。所有病人未出现大咯血,空气栓塞、感染、发热等并发症。
3 讨论
文献报道细针胸穿细胞学诊断学阳性率多在90%~97%[2,3]。本组病例均有细胞学涂片及病理组织学诊断或经治疗后追踪检查证实。其诊断成功率与文献相近。尽管文献报道经皮肺穿刺细胞学诊断率相当高,但仍有少部分未能确诊,可能与取材部位,肿块分化程度,以及标本组织量或出现退变坏死明显,造成诊断上困难有关。
经皮肺穿刺是一种微创伤性检查,规范的操作直接关系到检查的成功和并发症的发生。以下几点尤为重要:①穿刺前先在穿刺部位作皮肤小切口,避免在退出穿刺针时,针尖部位的组织被阻于皮下而影响检查结果,以防止穿刺针折断。②选择进针位置,根据病变灶特点进行体位调整,选在肋间隙下缘以免损伤肋间动脉及神经。③穿刺针到病灶区后,槽式针旋转切割,多孔针提插3~4次,如取材不佳,可以接上20 ml注射器负压抽吸,以获取更多的组织,穿刺重点应在周边部位,因中心往往为坏死区。④在同一病灶多次穿刺3~4根针,同例多发病灶可以分别穿刺,以明确各自的诊断。⑤穿刺细胞学及活检禁忌病为:严重凝血机制异常,严重肺气肿,病人不合作,KPS积分60分以下者,而轻、中度肺气肿不是绝对禁忌症。
提高经皮肺穿刺细胞学及病理学的成功率的先决条件是定位操作者有熟练的技术获得足够的有诊断价值的细胞,如若肿块<2.5 cm需在CT定位下穿刺以提高穿刺的成功率。
作者认为经皮肺穿刺细胞学及活检术在X线引导下,具有安全可靠,费用低,成功率高,危险小,并发症少等优越性,为临床提供了细胞学、组织学依据,值得推广。
作者单位:湖南省岳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岳阳 414000)
参考文献
1 吴恩惠.介入性治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98.296
2 林腮菊.经皮肺穿刺对肺周围肿块样病变的临床价值.临床内科杂志,1997,14(3):136
3 吴春霖.经皮肺细针胸腔肿块穿刺细胞学诊断,实用肿瘤学杂志,1997,11(4):307
(19981025 收稿)
湖南医学
HUNAN MEDICAL JOURNAL
1999年 第16卷 第4期 Vol.16 No.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