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动态 > 理论研究 > 正文
编号:10563541
http://www.100md.com
     翟林伟 王晓梅

    关键词:超短波;药物;治疗;胆囊炎

    资料和方法

    按就诊时间顺序分为两组,A组(超短波组)50例,住院患者28例,门诊22例;男16例,女34例;平均年龄41.5岁;病程≤1年26例,~2年10例,~4年8例,>4年6例;急性期发作15例,伴胆绞痛,恶心、呕吐,莫菲氏征阳性等;非急性期35例,表现为右上腹隐痛或钝痛,腹胀,胃区灼热感,食欲不振,背及肩胛痛等;进油腻食物后症状加重;均有胆囊炎病史。B超证实胆囊壁增厚,边缘粗糙,部分病例可见双边征,16例合并胆囊结石。B组(对照组)不加用超短波治疗48例,男26例,女22例;平均年龄39.5岁;病程≤1年18例,~2年13例,非急性期35例;23例合并胆囊结石。以常规抗感染、解痉等综合治疗。采用天津产40-2型超短波电疗机,频率40.68 MHz,波长7.37 m,输出功率250 W。电极板面积22 cm×15 cm×2,上腹部前后对置,间隙2 cm,微热量,每日1次,20 min,10次为1疗程。治疗组急性发作期15例中,在超短波治疗前9例,治疗2~5次因进油腻食物6例。同时8例曾用解痉等药物治疗,其余病例停止其他治疗。每2次治疗前及治疗后5~15 min采用EUB-25M型超声诊断仪观察,测量胆囊长径、横径、壁厚及胆总管的变化,并观察胆囊透声情况。治疗结束后3个月复查判定疗效。

    疗效标准 显效:症状及体征消失,B超示胆囊缩小,透声好;好转: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B超示胆囊缩小,透声好;无效:症状及体征无改善,B超示无变化。数据以均值±标准差表示,治疗前后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结果和讨论

    超短波组平均治疗14.3次,显效42例,好转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对照组显效21例,好转16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77%。

    超短波组治愈时间<15次44例,>22次6例,平均治愈时间11.5次,对照组治愈时间<15次26例,>22次22例,平均治愈时间19.2次。两组治愈率比较,χ2=6.74,P<0.05,差异有显著性。B超检查:超短波治疗后5 min内胆囊开始松弛,15 min效应最佳。胆囊前后径、长径均减小,而胆总管内径增大,t=6.18,P<0.01,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治疗5 min与15 min比较,胆囊前后径变化t=0.97和1.14,P>0.05,差异无显著性,长径变化t=7.82,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胆总管内径变化t=5.45,P<0.05,差异有显著性(表1) 。

    表1 超短波治疗前后胆囊和胆总管变化(X±s,mm)

    时 间 胆 囊 胆总管内径

    前后径 长径

    治疗前 23.10±0.35 55.20±1.28 3.60±0.12

    治疗后 5 min 21.30±0.12 48.10±1.30 4.40±0.24

    治疗后15 min 21.10±0.22 46.80±1.44 5.48±0.32

    超短波治疗后10个月随访18例,1例因胆结石行胆囊切除术,2例复发者因平时饮酒过量或暴饮暴食而发作,其余均未复发。

    近年报道,胆囊炎的病因有微循环障碍,细菌或病毒感染以及免疫学说。但最终病理改变为胆囊粘膜充血、水肿、灶性坏死,囊壁增厚,胆囊膨胀,并有少量纤维素渗出,与周围组织粘连[1]。超短波对炎症的浸润期效果更好。可使血管扩张,血流加速,改善血液循环。加强静脉回流,促进渗出液吸收;降低感觉神经的兴奋性,使平滑肌张力下降,痉挛缓解。加强网状内皮系统功能,提高免疫力,有利于病原菌的控制[2]。观察证明,超短波治疗胆囊炎能有效地加强胆囊平滑肌运动,使痉挛的平滑肌舒张,囊壁血运改善,临床表现为疼痛立即缓解。随着治疗次数增加,胆囊张力逐渐恢复正常,膨胀的胆囊缩小,临床症状消失。而胆总管内径增大有利于合并结石的排出。超短波治疗胆囊炎,能加快症状及体征的恢复,缩短病程,患者乐于接受,值得推广。

    作者单位:翟林伟(132011 吉林市中心医院)

    王晓梅(132011 吉林市中心医院)

    参考文献

    1,许国铭,李石,编著.现代消化病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1165.

    2,南登昆,缪鸿石,编著.康复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