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肝炎的致病因子
http://www.100md.com
中国医学论坛报
Exploring the Agents Causing Hepatitis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感染科 缪晓辉
第二军医大学微生物学教研室 戚中田
摘 要 导致肝损害的因素很多,但以肝炎病毒的危害最大。然而,迄今尚有约10%左右的肝损害无法确定病因,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近年来,世界各国在寻找新型肝炎病毒方面作了大量工作,最突出的成果是发现了两类可能与肝损害有关的病毒,即HGV/GBV-C和TT病毒,但目前尚未确证它们为肝炎病毒。国内外对病因不明的肝炎在诊断名称上存在混乱,“病毒型肝炎,未分型”、“非甲-非戊型”、“非甲-非庚型肝炎”等命名均有欠妥之处。建议定义为“不明原因肝炎”较为恰当,其他命名,尤其是“非甲-非庚型肝炎”的名称应当废除。在我国,“不明原因肝炎”的发病率不低,更重要的是由于原因未明而缺乏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因此,加强对这类人群的研究非常重要。首先应通过回顾和前瞻性研究弄清“不明原因肝炎”流行病学特征,以及通过肝穿刺活检了解肝损害的病理特征,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致力于寻找可能存在的病原体,但应避免把目光仅仅集中在病毒上。
约10%左右的急、慢性肝脏损害的病因迄今无法明确,推测大部分与病毒有关。近年来许多研究人员潜心于寻找新的肝炎致病因子,至少获得两次不甚满意的结果,这就是HGV/GB-C和TTV的发现,及其临床相关性的广泛研究。但有理由相信,这层神秘的面纱不久将会被揭开。由于分子病毒学及其相关学科的迅猛发展,研究手段的不断革新和高科技化,以及病毒性肝炎和肝炎病毒研究经验的大量积累,肝病新的病因学研究工作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推进。
肝炎病毒研究的历史里程碑
人类对病毒性肝炎的认识经过了十分曲折的艰难历程。“流行性黄疸”和“传染性黄疸”作为一种诊断名称从医学书籍上消失的时间并不长。真正认识到黄疸可能与感染因子有关还是在上一个世纪初,也就是在发现了“可过滤的亚细胞成分”之后。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的一段时间内,许多士兵因为输血或血制品后染上了肝炎,尤其是在1942年,美国28,585名军人由于接种黄热病疫苗出现黄疸及其他肝炎的表现,并有62人死亡,病毒性肝炎的研究才得到高度重视,并不断取得突破。根据当时的认识把肝炎分类为“传染性肝炎”和“血清性肝炎”,前者似与疫病和恶劣的卫生条件有关,后者可能与输血和针刺有关。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医学界意识到这两种肝炎是分别由不同的传染性因子致病,从而在认识上实现了一次大的飞跃。
“传染性肝炎”和“血清性肝炎”的称呼保留了二十余年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396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