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100md.com
中国食品药品网
冠心病属中医“胸痹心痛”范畴,以往多以血瘀论治,但近20多年来,不少学者认为此病并非唯瘀作祟,而是“痰瘀同病”。并在实验研究中加以证实。
■血液流变学及血脂改变
研究表明,冠心病瘀血证和痰证患者均有全血粘度增高、血浆比粘度增高、红细胞聚集性增强、血沉加快等共同特点,血液处于“粘、聚”状态。对56例冠心病患者从血液流变学及血脂的角度进行研究发现,痰瘀证组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等显著高于非痰瘀证组,而高密度脂蛋白显著低于非痰瘀证组;提示痰瘀证是以血浆成分增多、血细胞成分增高、高脂蛋白血症为主要特点。研究还发现,血清脂蛋白谱(SLPG)的紊乱、异常与冠心病病情有一定的相关性,尤其以痰瘀证最为突出。痰瘀型血脂异常较气虚、阳虚、阴虚、血瘀、痰浊等证明显,表现为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以及LDL-C/HDL-C、TC-HDL-C/HDL-C最高,而HDL-C最低。
■心脏构型改变
通过冠脉造影对比发现,痰瘀互结证比气虚证、血瘀证的冠脉病变程度重,多表现为多支、重度狭窄以及左心室喷血时间(LEVF)异常,并伴有心肌梗死。通过超声心动图观察发现,痰瘀交阻冠心病患者的心脏左房和左室的内径、二尖瓣前叶至室隔距离(EPSS)可能轻度扩大,室隔或左室后壁运动障碍,较气滞血瘀证重,但比气虚阳衰证和心脉瘀阻证轻。
■痰瘀同治方药的微观效应
经实验表明,临床常用的理气化痰、活血通络类药物如栝楼、枳实、葛根、延胡索等,可增加心肌耐缺氧能力,并有抗室颤和保护心肌缺血作用。给冠心病实验动物模型加以痰瘀同治方(主要有全栝楼、石菖蒲、水蛭等),发现该方通过降低血清TC、TG、LDL-C,升高HDL,而改善全血粘度,降低纤维蛋白原及血清丙二醛,纠正NO/ET失衡,从而改善血脂代谢和血液流变性,抗氧化,修复血管内皮,抑制血管收缩,解除血管痉挛,降低心脏负荷,扩张冠状动脉以增加心肌供血,达到防治冠心病心绞痛的目的。
运用化痰化瘀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结果显示,患者心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以喷血期前间距(PEP)、LVET及PEP/LVET较为敏感。此法还能改善甲皱微循环,降低全血粘度,显著降低血脂、血浆比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病理学检查实验也提示此法可使动脉内壁沉积的脂质显著减少。
痰瘀同病理论的提出及其治法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其现实意义不仅在于提高了临床疗效,更重要的是开辟了一条新的认识冠心病的有效途径。但从目前的状况看,尚有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如冠心病属“本虚标实”之证,现在对“标实”(痰瘀)和“本虚”的微观研究颇多,但有机联系两者的实验仍然缺乏,因而未能在微观上全面地阐明冠心病的中医发病机理。再如,血清脂蛋白谱对冠心病痰瘀患者的检出率较其它证型高,能否作为痰瘀冠心病的辅助诊断,减少人为判断的误差,并为实验研究多提供一个理化指标,有待实践论证。痰瘀冠心病患者的血清脂蛋白谱的异常、紊乱程度较其他证型高,其原理也值得探讨。此外,对痰瘀冠心病的中医辨证临床诊断和研究的规范化也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血液流变学及血脂改变
研究表明,冠心病瘀血证和痰证患者均有全血粘度增高、血浆比粘度增高、红细胞聚集性增强、血沉加快等共同特点,血液处于“粘、聚”状态。对56例冠心病患者从血液流变学及血脂的角度进行研究发现,痰瘀证组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等显著高于非痰瘀证组,而高密度脂蛋白显著低于非痰瘀证组;提示痰瘀证是以血浆成分增多、血细胞成分增高、高脂蛋白血症为主要特点。研究还发现,血清脂蛋白谱(SLPG)的紊乱、异常与冠心病病情有一定的相关性,尤其以痰瘀证最为突出。痰瘀型血脂异常较气虚、阳虚、阴虚、血瘀、痰浊等证明显,表现为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以及LDL-C/HDL-C、TC-HDL-C/HDL-C最高,而HDL-C最低。
■心脏构型改变
通过冠脉造影对比发现,痰瘀互结证比气虚证、血瘀证的冠脉病变程度重,多表现为多支、重度狭窄以及左心室喷血时间(LEVF)异常,并伴有心肌梗死。通过超声心动图观察发现,痰瘀交阻冠心病患者的心脏左房和左室的内径、二尖瓣前叶至室隔距离(EPSS)可能轻度扩大,室隔或左室后壁运动障碍,较气滞血瘀证重,但比气虚阳衰证和心脉瘀阻证轻。
■痰瘀同治方药的微观效应
经实验表明,临床常用的理气化痰、活血通络类药物如栝楼、枳实、葛根、延胡索等,可增加心肌耐缺氧能力,并有抗室颤和保护心肌缺血作用。给冠心病实验动物模型加以痰瘀同治方(主要有全栝楼、石菖蒲、水蛭等),发现该方通过降低血清TC、TG、LDL-C,升高HDL,而改善全血粘度,降低纤维蛋白原及血清丙二醛,纠正NO/ET失衡,从而改善血脂代谢和血液流变性,抗氧化,修复血管内皮,抑制血管收缩,解除血管痉挛,降低心脏负荷,扩张冠状动脉以增加心肌供血,达到防治冠心病心绞痛的目的。
运用化痰化瘀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结果显示,患者心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以喷血期前间距(PEP)、LVET及PEP/LVET较为敏感。此法还能改善甲皱微循环,降低全血粘度,显著降低血脂、血浆比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病理学检查实验也提示此法可使动脉内壁沉积的脂质显著减少。
痰瘀同病理论的提出及其治法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其现实意义不仅在于提高了临床疗效,更重要的是开辟了一条新的认识冠心病的有效途径。但从目前的状况看,尚有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如冠心病属“本虚标实”之证,现在对“标实”(痰瘀)和“本虚”的微观研究颇多,但有机联系两者的实验仍然缺乏,因而未能在微观上全面地阐明冠心病的中医发病机理。再如,血清脂蛋白谱对冠心病痰瘀患者的检出率较其它证型高,能否作为痰瘀冠心病的辅助诊断,减少人为判断的误差,并为实验研究多提供一个理化指标,有待实践论证。痰瘀冠心病患者的血清脂蛋白谱的异常、紊乱程度较其他证型高,其原理也值得探讨。此外,对痰瘀冠心病的中医辨证临床诊断和研究的规范化也是今后研究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