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100md.com
中国中医药报
心身疾病是一类在其发生、发展、变化中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躯体疾病。中医历来强调“形神合一”、“天人合一”、“心身相关”,即用中医理论解释心身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断、治疗。
心身疾病概念与分类研究
心身疾病是由心理因素为主引起的躯体疾病,不包括精神疾病。中医对于心身疾病病因的认识是因郁致病,即因七情因素引起的脏腑疾病。对此,笔者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和国内外资料,认为心身疾病分为15大类较为合理,现采用中西医结合、对照的形式加以说明。
一、消化系统心身疾病:包括胃和十二指肠溃疡(胃痛)、慢性胃炎(胃痞)、胃神经症(胃胀)、溃疡性结肠(泄泻、痢疾)、肠神经症(泄泻)、习惯性便秘(便秘)、慢性肝炎(胁痛)、慢性胆囊炎(胆胀)、慢性胰腺炎(腹痛)、食道神经症(梅核气)等。
二、心血管系统心身疾病:包括原发性高血压病(眩晕)、原发性低血压病(眩晕)、冠心病(胸痹)、心律失常(心悸)、心脏神经症(胸痹)、雷诺氏症(厥证)、声受体高敏症(心悸)、心因性晕厥(厥证)等。
三、呼吸系统心身疾病:包括支气管哮喘(哮喘)、过度换气综合征(喘证)、神经性咳嗽(肝咳)等。
四、神经系统心身疾病:包括脑卒中(中风)、癫痫(痫证)、血管神经性头痛(头痛)、紧张性头痛(头痛)等。
五、内分泌系统心身疾病:包括糖尿病(消渴)、甲亢(瘿病)、肥胖症(痰病)、尿崩症(消渴)、心因性多饮(消渴)等。
六、泌尿生殖系统心身疾病 包括前列腺炎(白浊)、过敏性膀胱炎(淋证)、尿道综合征(淋证)、原发性性功能障碍(阳痿、早泄)等。
七、骨骼肌肉系统心身疾病:包括类风湿(痹证)、全身肌肉痛(痹证)、书写痉挛(震颤)、局部性肌痉挛(震颤)等。
八、外科系统心身疾病:包括腹部手术不适综合征(腹痛)、肠粘连症(便秘)等。
九、妇产科心身疾病:包括痛经(痛经)、闭经(闭经)、月经不调(月经先期、后期、先后不定)、功能性子宫出血(崩漏)、更年期综合征(绝经期前后诸症)、不孕症(不孕)等。
十、儿科心身疾病:包括神经性厌食症(厌食)、遗尿症(遗尿)、腹痛(腹痛)、头痛(头痛)等。
十一、皮肤科心身疾病:包括湿疹(湿毒疮)、牛皮癣、痤疮(粉刺)、斑秃(油风)、慢性荨麻疹(风疹块)、多汗症(汗证)、皮肤搔痒症(风瘙痒)等。
十二、眼科心身疾病:包括原发性青光眼(五风内障)、中心性视网膜炎(视惑)、飞蚊症(云雾移睛)、白内障(园翳内障)、眼睛癔症(暴盲)等。
十三、耳鼻喉科心身疾病:包括心因性耳聋(耳聋)、美尼尔氏症(眩晕)、失音(喉喑)、过敏性鼻炎(鼻鼽)等。
十四、口腔科心身疾病:包括口臭(口臭)、口腔溃疡(口疮)、特发性舌痛(舌痛)、心因性牙痛(牙痛)等。
十五、肿瘤科心身疾病:包括胃癌(积聚)、肝癌(胁痛)、肠癌(便血)、食道癌(噎嗝)等。
中医认识心身疾病的理论基础
中医认识心身疾病的理论基础,源于《内经》的“形神合一论”、“天人合一论”、“脏腑相关论”、“阴阳五行学说”。《内经》指出:“人之有声也,有阴有阳,有短有长,有柔有刚。”因此,中医对人体心理生理的解释具有阴阳刚柔对立统一特点,笔者将其归为中医的“刚柔心身论”。
关于病因的认识,《内经》的正即内因、邪即外因学说与现代医学对心身疾病的认识一致,包括了心理、社会、生物、生活方式、行为等诸种应激因素。调查内因,可以找出心理素质和生理素质的虚弱所在,即正气虚的表现;调查外因,则可找出心理、社会、生物行为诸种致病因素,即邪气实的表现。对于病机认识,根据国内外资料和在临床的实践,笔者认为,其病位主要在肝,波及心、脾、肺,日久及肾。初期多为肝脾同病、肝心同病、肝肺同病;后期多为肝肾阴虚或肝脾肾阳虚;末期阴竭、阳亡,阴阳离绝而终。病性为刚柔不能相济,而致疏泄失职,气滞血瘀,痰阻湿困或气逆化火,火热伤阴,升降失司;日久由实转虚,脾虚肝郁或肾虚肝旺,极少纯虚证。心身疾病经过及时合理的治疗,多有较好的疗效,但容易因情志因素复发。少数患者因治疗不当,可由实转虚,最后阴亡或阳亡而终。另有少数患者可因剧烈的情志刺激,气血暴逆或气血暴脱,精去神亡。
关于中医对心身疾病的认识,应继承传统的四诊,辨病和辨证,再吸收现代医学对心身疾病的心理与躯体两部分认识。对于心身疾病的诊断,笔者认为应该中西医结合,以现代医学手段为主。这包括:心理面接即面谈;心理问卷;心理生理检查,如心理-神经-内分泌-免疫学检查、心理负荷实验检查等。
中医对心身疾病的治疗,历来强调“先治其心,而后医其身”。笔者总结近10多年来的临床经验,总结出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心身疾病的8种方法:心理治疗、行为矫正治疗、情志辨证用药、食物疗法、针灸疗法、推拿疗法、道家松静疗法和药枕浴足疗法。
同时,心身疾病的护理,对于病人的健康恢复特别重要,重点在于改善病人的情绪、消除心理矛盾和冲突。
刚柔辨证论治心身疾病纲要
患心身疾病的病人,首先是受到了心理社会压力,对其情志产生了刺激。中医所谓的肝,则是首当其冲被伤及的脏。而笔者将人的情志、素体状况分为两类基本状况,即刚和柔。刚者,伤及肝时,素体性急阳刚疏泄太过,则产生肝旺,便出现刚证;柔者,伤及肝时,素体性缓阴柔疏泄不及,则产生肝郁,便出现柔证。刚证者与柔证者,又都分为实证与虚证两类。
一、刚证实证者的不同情况与治则:肝气上逆者,治以抑肝降逆;肝火上炎者,治以泻肝降火;心肝火旺者治以泻肝清心;心肝火旺痰瘀互结,治以泻肝清心化痰、活血。
二、刚证虚证者的不同情况与治则:心肝阴虚者,治以柔肝养心;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者,治以滋阴平肝潜阳;肝肾阴虚风动者,治以滋补肝肾熄风;阴损及阳者,治以滋阴助阳。
三、柔证实证者的不同情况与治则:肝郁气滞者,疏肝理气;肝郁血瘀者,治以疏肝活血;肝郁脾困者,治以疏肝理脾;肝郁痰湿阻肺者,治以疏肝理肺化痰。
四、柔证虚证者的不同情况与治则:肝郁脾虚者,治以疏肝健脾;心肝气虚者,治以补肝养心;脏肾阳虚者,治以温补脾肾;阳损及阴者,补阳助阴。
当然,无论是刚者还是柔者,是实证还是虚证,待到病入膏肓,结局都是阴亡阳亡,无可挽回。
中医在心身医学中的作用
早在十余年前,国际心身医学会权威人士就指出:“世界心身医学要向中国中医寻找智慧。”这就充分肯定了中医学在心身医学中的重要作用。随着疾病谱和医学模式转变,21世纪疾病的重点是由心理、社会、行为等因素引起的心理生理性疾病,即心身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癌症、糖尿病等都是心身疾病。到中医院就诊的患者中,70%左右是心身疾病,因此中医将随着心身医学的发展而有着广阔的前景。
心身疾病概念与分类研究
心身疾病是由心理因素为主引起的躯体疾病,不包括精神疾病。中医对于心身疾病病因的认识是因郁致病,即因七情因素引起的脏腑疾病。对此,笔者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和国内外资料,认为心身疾病分为15大类较为合理,现采用中西医结合、对照的形式加以说明。
一、消化系统心身疾病:包括胃和十二指肠溃疡(胃痛)、慢性胃炎(胃痞)、胃神经症(胃胀)、溃疡性结肠(泄泻、痢疾)、肠神经症(泄泻)、习惯性便秘(便秘)、慢性肝炎(胁痛)、慢性胆囊炎(胆胀)、慢性胰腺炎(腹痛)、食道神经症(梅核气)等。
二、心血管系统心身疾病:包括原发性高血压病(眩晕)、原发性低血压病(眩晕)、冠心病(胸痹)、心律失常(心悸)、心脏神经症(胸痹)、雷诺氏症(厥证)、声受体高敏症(心悸)、心因性晕厥(厥证)等。
三、呼吸系统心身疾病:包括支气管哮喘(哮喘)、过度换气综合征(喘证)、神经性咳嗽(肝咳)等。
四、神经系统心身疾病:包括脑卒中(中风)、癫痫(痫证)、血管神经性头痛(头痛)、紧张性头痛(头痛)等。
五、内分泌系统心身疾病:包括糖尿病(消渴)、甲亢(瘿病)、肥胖症(痰病)、尿崩症(消渴)、心因性多饮(消渴)等。
六、泌尿生殖系统心身疾病 包括前列腺炎(白浊)、过敏性膀胱炎(淋证)、尿道综合征(淋证)、原发性性功能障碍(阳痿、早泄)等。
七、骨骼肌肉系统心身疾病:包括类风湿(痹证)、全身肌肉痛(痹证)、书写痉挛(震颤)、局部性肌痉挛(震颤)等。
八、外科系统心身疾病:包括腹部手术不适综合征(腹痛)、肠粘连症(便秘)等。
九、妇产科心身疾病:包括痛经(痛经)、闭经(闭经)、月经不调(月经先期、后期、先后不定)、功能性子宫出血(崩漏)、更年期综合征(绝经期前后诸症)、不孕症(不孕)等。
十、儿科心身疾病:包括神经性厌食症(厌食)、遗尿症(遗尿)、腹痛(腹痛)、头痛(头痛)等。
十一、皮肤科心身疾病:包括湿疹(湿毒疮)、牛皮癣、痤疮(粉刺)、斑秃(油风)、慢性荨麻疹(风疹块)、多汗症(汗证)、皮肤搔痒症(风瘙痒)等。
十二、眼科心身疾病:包括原发性青光眼(五风内障)、中心性视网膜炎(视惑)、飞蚊症(云雾移睛)、白内障(园翳内障)、眼睛癔症(暴盲)等。
十三、耳鼻喉科心身疾病:包括心因性耳聋(耳聋)、美尼尔氏症(眩晕)、失音(喉喑)、过敏性鼻炎(鼻鼽)等。
十四、口腔科心身疾病:包括口臭(口臭)、口腔溃疡(口疮)、特发性舌痛(舌痛)、心因性牙痛(牙痛)等。
十五、肿瘤科心身疾病:包括胃癌(积聚)、肝癌(胁痛)、肠癌(便血)、食道癌(噎嗝)等。
中医认识心身疾病的理论基础
中医认识心身疾病的理论基础,源于《内经》的“形神合一论”、“天人合一论”、“脏腑相关论”、“阴阳五行学说”。《内经》指出:“人之有声也,有阴有阳,有短有长,有柔有刚。”因此,中医对人体心理生理的解释具有阴阳刚柔对立统一特点,笔者将其归为中医的“刚柔心身论”。
关于病因的认识,《内经》的正即内因、邪即外因学说与现代医学对心身疾病的认识一致,包括了心理、社会、生物、生活方式、行为等诸种应激因素。调查内因,可以找出心理素质和生理素质的虚弱所在,即正气虚的表现;调查外因,则可找出心理、社会、生物行为诸种致病因素,即邪气实的表现。对于病机认识,根据国内外资料和在临床的实践,笔者认为,其病位主要在肝,波及心、脾、肺,日久及肾。初期多为肝脾同病、肝心同病、肝肺同病;后期多为肝肾阴虚或肝脾肾阳虚;末期阴竭、阳亡,阴阳离绝而终。病性为刚柔不能相济,而致疏泄失职,气滞血瘀,痰阻湿困或气逆化火,火热伤阴,升降失司;日久由实转虚,脾虚肝郁或肾虚肝旺,极少纯虚证。心身疾病经过及时合理的治疗,多有较好的疗效,但容易因情志因素复发。少数患者因治疗不当,可由实转虚,最后阴亡或阳亡而终。另有少数患者可因剧烈的情志刺激,气血暴逆或气血暴脱,精去神亡。
关于中医对心身疾病的认识,应继承传统的四诊,辨病和辨证,再吸收现代医学对心身疾病的心理与躯体两部分认识。对于心身疾病的诊断,笔者认为应该中西医结合,以现代医学手段为主。这包括:心理面接即面谈;心理问卷;心理生理检查,如心理-神经-内分泌-免疫学检查、心理负荷实验检查等。
中医对心身疾病的治疗,历来强调“先治其心,而后医其身”。笔者总结近10多年来的临床经验,总结出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心身疾病的8种方法:心理治疗、行为矫正治疗、情志辨证用药、食物疗法、针灸疗法、推拿疗法、道家松静疗法和药枕浴足疗法。
同时,心身疾病的护理,对于病人的健康恢复特别重要,重点在于改善病人的情绪、消除心理矛盾和冲突。
刚柔辨证论治心身疾病纲要
患心身疾病的病人,首先是受到了心理社会压力,对其情志产生了刺激。中医所谓的肝,则是首当其冲被伤及的脏。而笔者将人的情志、素体状况分为两类基本状况,即刚和柔。刚者,伤及肝时,素体性急阳刚疏泄太过,则产生肝旺,便出现刚证;柔者,伤及肝时,素体性缓阴柔疏泄不及,则产生肝郁,便出现柔证。刚证者与柔证者,又都分为实证与虚证两类。
一、刚证实证者的不同情况与治则:肝气上逆者,治以抑肝降逆;肝火上炎者,治以泻肝降火;心肝火旺者治以泻肝清心;心肝火旺痰瘀互结,治以泻肝清心化痰、活血。
二、刚证虚证者的不同情况与治则:心肝阴虚者,治以柔肝养心;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者,治以滋阴平肝潜阳;肝肾阴虚风动者,治以滋补肝肾熄风;阴损及阳者,治以滋阴助阳。
三、柔证实证者的不同情况与治则:肝郁气滞者,疏肝理气;肝郁血瘀者,治以疏肝活血;肝郁脾困者,治以疏肝理脾;肝郁痰湿阻肺者,治以疏肝理肺化痰。
四、柔证虚证者的不同情况与治则:肝郁脾虚者,治以疏肝健脾;心肝气虚者,治以补肝养心;脏肾阳虚者,治以温补脾肾;阳损及阴者,补阳助阴。
当然,无论是刚者还是柔者,是实证还是虚证,待到病入膏肓,结局都是阴亡阳亡,无可挽回。
中医在心身医学中的作用
早在十余年前,国际心身医学会权威人士就指出:“世界心身医学要向中国中医寻找智慧。”这就充分肯定了中医学在心身医学中的重要作用。随着疾病谱和医学模式转变,21世纪疾病的重点是由心理、社会、行为等因素引起的心理生理性疾病,即心身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癌症、糖尿病等都是心身疾病。到中医院就诊的患者中,70%左右是心身疾病,因此中医将随着心身医学的发展而有着广阔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