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100md.com
刘伟明 刘效仿
摘要:使用组合式外固定支架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87例,疗效满意,优良率为94.3%。治疗过程中未出现褥疮,合并症无加重。本疗法手术时间短,组织创伤少,固定拆除容易,可早期活动及功能锻炼。高龄及伴有内科疾病患者也可接受治疗。组合式外固定支架与其他外固定支架相比,有轻便结实、固定牢固、装拆方便、易于调节等优点。
关键词:外固定支架;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274.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987X(2000)01-0044-01
股骨粗隆间骨折多发于老年人。我院采用组合式外固定支架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87例均为本院1995年7月至1997年8月间的住院病人,其中男性41例,女性46例;年龄最小者64岁,最大者95岁,平均74岁;合并高血压病者14例,合并糖尿病者18例,有慢支、哮喘病史者15例,冠心病史者22例,中风后肢体偏瘫者3例。合并两种或两种以上疾病者12例,有合并症者占观察病例总数84.5%。
2 治疗方法
2.1 方法
硬膜麻醉或局麻下,皮牵或股骨髁上牵引负重,配合C型臂电视X光机监视。待取得满意复位后闭合穿针:于股骨大粗隆下外侧平行或成角穿入2枚直径4.5mm骨圆针,止于股骨头内距股骨头软骨面0.5cm,两针相隔约3cm。另二枚骨圆针固定于股骨中段外侧,针头仅穿过内侧皮质,两针相隔5cm。逆粗隆型骨折在远端近骨折线处加一支半螺纹针,向外牵拉,以对抗内收肌作用。四支骨圆针向中间靠拢加压,用组合式外固定支架连接固定,拆除牵引。
2.2 术后处理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3~5天。术后次日可鼓励患者坐起,练习膝关节、踝关节功能及股四头肌收缩。针孔不痛后(约3~5天),可扶拐下床活动。注意保持针口干燥洁净,换药后用无菌敷料包扎。经常检查针口有无松动,防止脱出。每月拍片1次,观察针体位置及骨折愈合情况, 以决定拆除固定支架和正常行走的时间。中医辨证施治,按骨折三期对症处理。
3 治疗结果
按功能效果情况可分为:优(行走正常,髋关节、膝关节功能良好,恢复伤前状态,无髋内翻)35例;良(扶手杖行走,生活能自理,轻度髋内翻,但颈干角不小于110度)47例;差(行走困难,需人扶持,髋、膝关节活动功能差,生活不能自理)5例;失败(骨折再移位,明显畸形,改用其他方法治疗)0例。优良率为94.3%。
外固定支架主要问题是出现针道感染(针道感染分Ⅳ度。Ⅰ度:针口周围皮肤轻度红肿;Ⅱ度:针口周围皮肤少许糜烂但无渗出;Ⅲ度:针口有渗液,用药后能愈合;Ⅳ度:针道有脓液渗出,需拔除支架针)。本组病例中,Ⅰ、Ⅱ度针道感染者共35例,Ⅲ度感染者8例,Ⅳ度感染0例,经服用抗生素或冲洗针道后针口全部愈合,无1例出现骨感染。经治病人均未出现褥疮,合并症无明显加重。
4 讨论
笔者通过临床观察发现:组合式外固定支架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组织创伤少,高龄及伴有内科疾病患者易接受治疗及能较稳固地维持已复位的骨折位置,可早期活动和功能锻炼,护理容易等特点,也避免了长期卧床出现的并发症。
同时,骨折愈合后去除固定针容易,且不留内置物,避免再次手术,治疗优良率高。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注意:
(1)高龄患者因骨质疏松,或医生操作技术不熟练,常用多次修正穿针,以及针尖太近股骨头软骨面,骨圆针向上滑行穿出股骨头,破坏髋臼面,晚期可形成创伤性髋关节炎。一但发现应及时调整固定架,退出部分骨圆针,重新穿针固定。二周后针道骨组织部分吸收,针道间隙扩大,与骨摩擦力变小,继而出现针体下滑,骨折端固定不牢而移位。此时可调整圆针并加压,使针体与骨组织摩擦力增大,以保持骨折端稳固。
(2)高龄病人皮肤弹性及抵抗力差,针体过分倾斜压迫或牵拉皮肤,可使针道空洞过大,若天气炎热多汗,局部容易滋生细菌,出现感染;有的病人自行更换敷料或搔抓针口也是导致针道感染的因素。一般Ⅰ、Ⅱ度感染不需用药,Ⅲ度感染应予消炎处理,Ⅳ度感染除全身应用抗生素外,应及时拆除支架,并用抗生素冲洗针口以防止炎症扩散。
(3)外固定支架固定后限制了股外侧肌肉的收缩,导致膝关节活动受限,或因活动时骨圆针牵扯肌肉引起疼痛。患者因疼痛拒绝行膝关节功能锻炼,故易发生关节粘连。绝大部分患者在拆除支架后,进行膝关节屈曲活动或人工手法松解,有助于改善膝关节僵硬症状。
刘伟明(广东省佛山市中医医院 528000)
刘效仿(广东省佛山市中医医院 528000)
(收稿日期:1999-11-22)
摘要:使用组合式外固定支架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87例,疗效满意,优良率为94.3%。治疗过程中未出现褥疮,合并症无加重。本疗法手术时间短,组织创伤少,固定拆除容易,可早期活动及功能锻炼。高龄及伴有内科疾病患者也可接受治疗。组合式外固定支架与其他外固定支架相比,有轻便结实、固定牢固、装拆方便、易于调节等优点。
关键词:外固定支架;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274.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987X(2000)01-0044-01
股骨粗隆间骨折多发于老年人。我院采用组合式外固定支架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87例均为本院1995年7月至1997年8月间的住院病人,其中男性41例,女性46例;年龄最小者64岁,最大者95岁,平均74岁;合并高血压病者14例,合并糖尿病者18例,有慢支、哮喘病史者15例,冠心病史者22例,中风后肢体偏瘫者3例。合并两种或两种以上疾病者12例,有合并症者占观察病例总数84.5%。
2 治疗方法
2.1 方法
硬膜麻醉或局麻下,皮牵或股骨髁上牵引负重,配合C型臂电视X光机监视。待取得满意复位后闭合穿针:于股骨大粗隆下外侧平行或成角穿入2枚直径4.5mm骨圆针,止于股骨头内距股骨头软骨面0.5cm,两针相隔约3cm。另二枚骨圆针固定于股骨中段外侧,针头仅穿过内侧皮质,两针相隔5cm。逆粗隆型骨折在远端近骨折线处加一支半螺纹针,向外牵拉,以对抗内收肌作用。四支骨圆针向中间靠拢加压,用组合式外固定支架连接固定,拆除牵引。
2.2 术后处理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3~5天。术后次日可鼓励患者坐起,练习膝关节、踝关节功能及股四头肌收缩。针孔不痛后(约3~5天),可扶拐下床活动。注意保持针口干燥洁净,换药后用无菌敷料包扎。经常检查针口有无松动,防止脱出。每月拍片1次,观察针体位置及骨折愈合情况, 以决定拆除固定支架和正常行走的时间。中医辨证施治,按骨折三期对症处理。
3 治疗结果
按功能效果情况可分为:优(行走正常,髋关节、膝关节功能良好,恢复伤前状态,无髋内翻)35例;良(扶手杖行走,生活能自理,轻度髋内翻,但颈干角不小于110度)47例;差(行走困难,需人扶持,髋、膝关节活动功能差,生活不能自理)5例;失败(骨折再移位,明显畸形,改用其他方法治疗)0例。优良率为94.3%。
外固定支架主要问题是出现针道感染(针道感染分Ⅳ度。Ⅰ度:针口周围皮肤轻度红肿;Ⅱ度:针口周围皮肤少许糜烂但无渗出;Ⅲ度:针口有渗液,用药后能愈合;Ⅳ度:针道有脓液渗出,需拔除支架针)。本组病例中,Ⅰ、Ⅱ度针道感染者共35例,Ⅲ度感染者8例,Ⅳ度感染0例,经服用抗生素或冲洗针道后针口全部愈合,无1例出现骨感染。经治病人均未出现褥疮,合并症无明显加重。
4 讨论
笔者通过临床观察发现:组合式外固定支架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组织创伤少,高龄及伴有内科疾病患者易接受治疗及能较稳固地维持已复位的骨折位置,可早期活动和功能锻炼,护理容易等特点,也避免了长期卧床出现的并发症。
同时,骨折愈合后去除固定针容易,且不留内置物,避免再次手术,治疗优良率高。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注意:
(1)高龄患者因骨质疏松,或医生操作技术不熟练,常用多次修正穿针,以及针尖太近股骨头软骨面,骨圆针向上滑行穿出股骨头,破坏髋臼面,晚期可形成创伤性髋关节炎。一但发现应及时调整固定架,退出部分骨圆针,重新穿针固定。二周后针道骨组织部分吸收,针道间隙扩大,与骨摩擦力变小,继而出现针体下滑,骨折端固定不牢而移位。此时可调整圆针并加压,使针体与骨组织摩擦力增大,以保持骨折端稳固。
(2)高龄病人皮肤弹性及抵抗力差,针体过分倾斜压迫或牵拉皮肤,可使针道空洞过大,若天气炎热多汗,局部容易滋生细菌,出现感染;有的病人自行更换敷料或搔抓针口也是导致针道感染的因素。一般Ⅰ、Ⅱ度感染不需用药,Ⅲ度感染应予消炎处理,Ⅳ度感染除全身应用抗生素外,应及时拆除支架,并用抗生素冲洗针口以防止炎症扩散。
(3)外固定支架固定后限制了股外侧肌肉的收缩,导致膝关节活动受限,或因活动时骨圆针牵扯肌肉引起疼痛。患者因疼痛拒绝行膝关节功能锻炼,故易发生关节粘连。绝大部分患者在拆除支架后,进行膝关节屈曲活动或人工手法松解,有助于改善膝关节僵硬症状。
刘伟明(广东省佛山市中医医院 528000)
刘效仿(广东省佛山市中医医院 528000)
(收稿日期:1999-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