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守古法不合今病”谈中医学的创新与发展
http://www.100md.com
刘桂荣
(山东中医药大学 济南 250014)
摘 要 通过回顾中医学发展的主要脉络,指出:“守古法不合今病”的革新主张、创新精神,是中医学长盛不衰、富有生命力的活水源头;创新观念是立志于发展中医的同仁所必备的素质,大胆革新、创造是现代中医学发展的根本动力。
关键词 观念更新 学术创新 发展中医
“守古法不合今病”是一种大胆的革新思想、创造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孕育了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和临床实践的进步,使得中医学长盛不衰,富有极强的生命力。处在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社会日益进步的中医学,要想占有一席之地,更需要不断创新,抓住机遇,快速发展。
1 鉴往知来,启发思路
1.1 时代与社会文化背景对古代中医学发展的作用
, 百拇医药
从古代中医学发展的脉络看,它与其所处的时代和社会文化背景有密切的联系。在中华民族文化有长足发展的每个时期,中医学都具有相应的巨大进步,甚至是质的飞跃。如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科学文化灿然可观,医学也由原始的经验积累,进入了理论总结时期,至两汉已上升为系统理论,并为后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又如宋金元时期,随着宋代改革变法派革新思潮的兴起,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均有较大进步,最为突出的是宋代对三大发明的实用,标志着科技的蓬勃发展,也带来了医学的繁荣昌盛;再加之宋代儒医的出现,迨至金元,迎来了金元医家,特别是四大家的崛起。于是,新说肇兴,中医理论与实践发生了质的飞跃,为其以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开辟了新天地。可见,中医学的发展与科学技术和社会文化的发展一脉相承。
1.2 历史上的学术创新是中医学进步的契机和灵魂
从中医学发展史看,只有具备创新精神,对中医理论和实践大胆改革,提出新说,对中医学进行深化、系统和完善,才能真正推动其发展。如金元四大家分别代表的不同学派,各自创立了新的理论,建立了相应的临证操作规范,使中医学走向深入,引导医学界开展了理论与实践的全面而深刻的研究,起到了转变学风的巨大作用,中医学也由笼统的、玄妙的理论,渐次进入深化而具体的层面,产生了层次上的飞跃。当然,历史上的温补学派、温病学派也都为中医学的创新发展有过创造性贡献。这些医家或学派的成就,对中医学来说,并非简单的“添砖加瓦”,而是创新,是注入新生命。正因如此,其作用也就远远超过某些医家或学派的“修修补补”式的影响。历史上温病学日新月异之时,伤寒学几乎停滞不前,这是主要原因。可见,创新是中医学的生命力所在。
, 百拇医药
1.3 古代中医学虽一直在发展但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由上可知,中医学在不断创新中发展着,然而,她并没有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主要与传统认知和思维方式、文化模式的束缚有关,亦受统治阶级政治观念的影响。这些因素毁灭了许多创新思想,压制了许多人的创造精神,致使中医学漫长的发展历程,突出了长于祖述、整理、总结,短于开拓、创新、发展的特点。这既可见于两汉时期总结前人经验为主的研究,更突出地表现在明清时期,医学界受唯心思辩主义以及尊经复古、繁琐考据研究方式的影响,不求革新创造,而使中医学主体处于发展十分缓慢,甚至停滞不前的状态,落后于同时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1.4 现代及未来的中医发展更需要创新精神和胆略
极具创新精神的金元医家、金元医学,在医学史上是奇迹,在研究医学发展方面,又颇有启发性。刘完素发明火热之一端,径改尊奉伤寒之遗风,开辟了金元医学新境;张元素明确提出:“古方今病,不相能也。”力主革新,倡导脏腑辨证,发明药物归经等新见解;张从正亦感叹“古方不能尽治今病”,而独阐“攻邪已病”论,成为攻邪派的开山;李杲研究内伤学说,探得“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之秘,补土派随之形成;朱震亨以“古方治今病焉能相合”为出发点,创“滋阴降火”大法,成为“滋阴派”的鼻祖。
, http://www.100md.com
有明一代,最具创新精神的温疫专家吴有性明确指出:“守古法不合今病,以今病简古书,原无明论。”于是,打破陈规,冒着生命危险研究温疫,终于提出了伟大创见,为温病学的发展开辟了门径。清代更有一位“离经叛道”的名医王清任,为搞清人体结构,不顾个人安危,最终著成《医林改错》,有了诸逐瘀汤的问世。这些创造典范不愧是今人的榜样。
中医学术发展史,就是类似上述的医家们不断革新、创造的历史。只有创新,才能活跃学术气氛,打破泥古不化的局面,发展新理论。任何科学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而任何科学都永无止境,永远要发展,也就永远要创新。在科学昌明、技术发达的今天,已显落后的中医学,就更需要创新和胆略,以求得生存和发展。
2 正视不足,创新发展
2.1 现代的中医学界偏于保守,创新意识薄弱
令人担忧的是,目前中医界仍存在保守、崇古甚至泥古不化的倾向,以为惟古最好,言必尊岐黄,论必尚经典,否则无以立论,无以为法。这种风气,严重束缚了创新者的思想,扼杀了新观念、新理论,这是与科学精神背道而驰的。如现代临床实践研究或总结出的治病有效之方,某些配伍关系难以用一般理论阐明,而有些人却偏要传统的牵强附会的解释,致使研究难以深入,无法寻求新路,扼杀掉创新、发明的机会。长此以往,中医学将渐趋萎缩,为时代所遗弃。
, 百拇医药
2.2 在科技迅速进步的时代,中医的发展缓慢
现代的科学文化在迅速发展,日新一日,我们国家也处于改革、开放,全面发展的新时期。正是在这种形势下,我们愈感到中医的发展太过缓慢。而中医学的快速发展,首先需要解放思想,摆脱传统束缚,努力倡导创新精神;再者正视自身缺陷,接受新理论,借助新手段,加以改革,靠创新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
中医学固然博大精深,但她毕竟是古代原始科技、生产力水平的产物,绝不会是医学的全部,注定有不足。而且,她是我们所继承的遗产,绝不会一劳永逸,取用不竭,更不会无所不能。若只谈继承,必将“坐吃山空”,自取灭亡。因此,现代人应在继承的基础上,勇于创新,推动中医学的发展。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现有不少所谓“创新”项目,在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时,并未弄清中医创新发展的真正含义,结果仅停留在证明或推论中医的正确性或科学性水平上,甚至以西医的标准衡量中医,这均于中医发展无多大助益。所以,中医学至今没有突破性进展。
, 百拇医药
2.3 中医界学术气氛不浓,难见新论且争鸣乏力
当前,中医学界的学术气氛较平淡,少有新论出现,且缺乏争鸣力度,既无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盛况,亦无金元“新说肇兴”之势。大多数专业刊物所发表的东西,往往流于陈陈相因、祖述罗列之弊,缺乏新内涵,更鲜见理论力度;即使有少数表现出思想火花的论著,也属曲高和寡。加之现行职称评定中重视论著数量,轻视质量的弊端,影响也扼杀了创新意识,助长了懒惰守旧习气。而我们迫切需要的是勇于且勤于探索,在科研中有发明、创造的大批研究者,并提出足以振聋发聩的卓见,或获得新理论、新认识的成果。学术界应大力倡导创新,扶持新人、新理论,提倡学术争鸣,在争鸣中求发展。
2.4 以发展为主题,利用高科技,全面创新发展
随着科技进步,人们的科学思维、科学理念不断发展,并以崭新的思想认识理解世界、社会和人类,世界进入了发展为主题的时代。现代人对健康的认识、要求日益提高,人类的体质、疾病谱、发病的病因也有较大改变,于是,“以今病简古书”的方法已明显不足。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走创新、发展之路。既要借鉴古代医学的经验,又要积极吸收、利用现代科学、哲学等的最新成果,寻求最佳发展途径,促进中医学的复兴,实现现代化。
, 百拇医药
当然,吸收、利用新理论,并非照抄照搬,更非名词术语的置换,或曰“古已有之”,而将古代理论无限拔高的所谓“新发现”。因为这不仅于事无补,甚至会产生不良影响。此类情形,历史上曾经有过。如明代医学因宋明理学的混入,造成名词术语的滥用;清代以至近代,西医理论杂入中医,令人有不伦不类之感;本世纪八十年代系统论等融入中医,大多也只是比附,且以“古已有之”为归属。须知,吸取现代科学理论,是应用其先进的思想、方法,使科学思维、理念、方法与中医相结合,创造出现代中医的新思维、新方法、新理论。
总之,现代中医学者,既要善于继承古代精华,又要掌握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具备科学思维能力,敢于创新,开拓新路,促进中医发展,使之现代化,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收稿日期 1998—08—09 修回日期 1998—11—29)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HINA JOURNAL OF BASIC MEDICIN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1999年 第1期 No.1 1999, http://www.100md.com
(山东中医药大学 济南 250014)
摘 要 通过回顾中医学发展的主要脉络,指出:“守古法不合今病”的革新主张、创新精神,是中医学长盛不衰、富有生命力的活水源头;创新观念是立志于发展中医的同仁所必备的素质,大胆革新、创造是现代中医学发展的根本动力。
关键词 观念更新 学术创新 发展中医
“守古法不合今病”是一种大胆的革新思想、创造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孕育了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和临床实践的进步,使得中医学长盛不衰,富有极强的生命力。处在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社会日益进步的中医学,要想占有一席之地,更需要不断创新,抓住机遇,快速发展。
1 鉴往知来,启发思路
1.1 时代与社会文化背景对古代中医学发展的作用
, 百拇医药
从古代中医学发展的脉络看,它与其所处的时代和社会文化背景有密切的联系。在中华民族文化有长足发展的每个时期,中医学都具有相应的巨大进步,甚至是质的飞跃。如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科学文化灿然可观,医学也由原始的经验积累,进入了理论总结时期,至两汉已上升为系统理论,并为后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又如宋金元时期,随着宋代改革变法派革新思潮的兴起,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均有较大进步,最为突出的是宋代对三大发明的实用,标志着科技的蓬勃发展,也带来了医学的繁荣昌盛;再加之宋代儒医的出现,迨至金元,迎来了金元医家,特别是四大家的崛起。于是,新说肇兴,中医理论与实践发生了质的飞跃,为其以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开辟了新天地。可见,中医学的发展与科学技术和社会文化的发展一脉相承。
1.2 历史上的学术创新是中医学进步的契机和灵魂
从中医学发展史看,只有具备创新精神,对中医理论和实践大胆改革,提出新说,对中医学进行深化、系统和完善,才能真正推动其发展。如金元四大家分别代表的不同学派,各自创立了新的理论,建立了相应的临证操作规范,使中医学走向深入,引导医学界开展了理论与实践的全面而深刻的研究,起到了转变学风的巨大作用,中医学也由笼统的、玄妙的理论,渐次进入深化而具体的层面,产生了层次上的飞跃。当然,历史上的温补学派、温病学派也都为中医学的创新发展有过创造性贡献。这些医家或学派的成就,对中医学来说,并非简单的“添砖加瓦”,而是创新,是注入新生命。正因如此,其作用也就远远超过某些医家或学派的“修修补补”式的影响。历史上温病学日新月异之时,伤寒学几乎停滞不前,这是主要原因。可见,创新是中医学的生命力所在。
, 百拇医药
1.3 古代中医学虽一直在发展但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由上可知,中医学在不断创新中发展着,然而,她并没有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主要与传统认知和思维方式、文化模式的束缚有关,亦受统治阶级政治观念的影响。这些因素毁灭了许多创新思想,压制了许多人的创造精神,致使中医学漫长的发展历程,突出了长于祖述、整理、总结,短于开拓、创新、发展的特点。这既可见于两汉时期总结前人经验为主的研究,更突出地表现在明清时期,医学界受唯心思辩主义以及尊经复古、繁琐考据研究方式的影响,不求革新创造,而使中医学主体处于发展十分缓慢,甚至停滞不前的状态,落后于同时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1.4 现代及未来的中医发展更需要创新精神和胆略
极具创新精神的金元医家、金元医学,在医学史上是奇迹,在研究医学发展方面,又颇有启发性。刘完素发明火热之一端,径改尊奉伤寒之遗风,开辟了金元医学新境;张元素明确提出:“古方今病,不相能也。”力主革新,倡导脏腑辨证,发明药物归经等新见解;张从正亦感叹“古方不能尽治今病”,而独阐“攻邪已病”论,成为攻邪派的开山;李杲研究内伤学说,探得“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之秘,补土派随之形成;朱震亨以“古方治今病焉能相合”为出发点,创“滋阴降火”大法,成为“滋阴派”的鼻祖。
, http://www.100md.com
有明一代,最具创新精神的温疫专家吴有性明确指出:“守古法不合今病,以今病简古书,原无明论。”于是,打破陈规,冒着生命危险研究温疫,终于提出了伟大创见,为温病学的发展开辟了门径。清代更有一位“离经叛道”的名医王清任,为搞清人体结构,不顾个人安危,最终著成《医林改错》,有了诸逐瘀汤的问世。这些创造典范不愧是今人的榜样。
中医学术发展史,就是类似上述的医家们不断革新、创造的历史。只有创新,才能活跃学术气氛,打破泥古不化的局面,发展新理论。任何科学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而任何科学都永无止境,永远要发展,也就永远要创新。在科学昌明、技术发达的今天,已显落后的中医学,就更需要创新和胆略,以求得生存和发展。
2 正视不足,创新发展
2.1 现代的中医学界偏于保守,创新意识薄弱
令人担忧的是,目前中医界仍存在保守、崇古甚至泥古不化的倾向,以为惟古最好,言必尊岐黄,论必尚经典,否则无以立论,无以为法。这种风气,严重束缚了创新者的思想,扼杀了新观念、新理论,这是与科学精神背道而驰的。如现代临床实践研究或总结出的治病有效之方,某些配伍关系难以用一般理论阐明,而有些人却偏要传统的牵强附会的解释,致使研究难以深入,无法寻求新路,扼杀掉创新、发明的机会。长此以往,中医学将渐趋萎缩,为时代所遗弃。
, 百拇医药
2.2 在科技迅速进步的时代,中医的发展缓慢
现代的科学文化在迅速发展,日新一日,我们国家也处于改革、开放,全面发展的新时期。正是在这种形势下,我们愈感到中医的发展太过缓慢。而中医学的快速发展,首先需要解放思想,摆脱传统束缚,努力倡导创新精神;再者正视自身缺陷,接受新理论,借助新手段,加以改革,靠创新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
中医学固然博大精深,但她毕竟是古代原始科技、生产力水平的产物,绝不会是医学的全部,注定有不足。而且,她是我们所继承的遗产,绝不会一劳永逸,取用不竭,更不会无所不能。若只谈继承,必将“坐吃山空”,自取灭亡。因此,现代人应在继承的基础上,勇于创新,推动中医学的发展。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现有不少所谓“创新”项目,在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时,并未弄清中医创新发展的真正含义,结果仅停留在证明或推论中医的正确性或科学性水平上,甚至以西医的标准衡量中医,这均于中医发展无多大助益。所以,中医学至今没有突破性进展。
, 百拇医药
2.3 中医界学术气氛不浓,难见新论且争鸣乏力
当前,中医学界的学术气氛较平淡,少有新论出现,且缺乏争鸣力度,既无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盛况,亦无金元“新说肇兴”之势。大多数专业刊物所发表的东西,往往流于陈陈相因、祖述罗列之弊,缺乏新内涵,更鲜见理论力度;即使有少数表现出思想火花的论著,也属曲高和寡。加之现行职称评定中重视论著数量,轻视质量的弊端,影响也扼杀了创新意识,助长了懒惰守旧习气。而我们迫切需要的是勇于且勤于探索,在科研中有发明、创造的大批研究者,并提出足以振聋发聩的卓见,或获得新理论、新认识的成果。学术界应大力倡导创新,扶持新人、新理论,提倡学术争鸣,在争鸣中求发展。
2.4 以发展为主题,利用高科技,全面创新发展
随着科技进步,人们的科学思维、科学理念不断发展,并以崭新的思想认识理解世界、社会和人类,世界进入了发展为主题的时代。现代人对健康的认识、要求日益提高,人类的体质、疾病谱、发病的病因也有较大改变,于是,“以今病简古书”的方法已明显不足。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走创新、发展之路。既要借鉴古代医学的经验,又要积极吸收、利用现代科学、哲学等的最新成果,寻求最佳发展途径,促进中医学的复兴,实现现代化。
, 百拇医药
当然,吸收、利用新理论,并非照抄照搬,更非名词术语的置换,或曰“古已有之”,而将古代理论无限拔高的所谓“新发现”。因为这不仅于事无补,甚至会产生不良影响。此类情形,历史上曾经有过。如明代医学因宋明理学的混入,造成名词术语的滥用;清代以至近代,西医理论杂入中医,令人有不伦不类之感;本世纪八十年代系统论等融入中医,大多也只是比附,且以“古已有之”为归属。须知,吸取现代科学理论,是应用其先进的思想、方法,使科学思维、理念、方法与中医相结合,创造出现代中医的新思维、新方法、新理论。
总之,现代中医学者,既要善于继承古代精华,又要掌握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具备科学思维能力,敢于创新,开拓新路,促进中医发展,使之现代化,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收稿日期 1998—08—09 修回日期 1998—11—29)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HINA JOURNAL OF BASIC MEDICIN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1999年 第1期 No.1 1999,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