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朱教授外科临证用药经验撷取
http://www.100md.com
侯勇
关键词:辨证论治;麻黄;葶苈子;水蛭;苦参
中图分类号:R249.8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2219(2000)01-0030-02
周玉朱教授、主任医师是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导师,从事中医外科临床30多年,学验俱丰,临证用药有独到之处。笔者有幸随周老临诊,受诲颇深,兹将周老临证擅用之药经验撷取一二,介绍如下。
1 寒痹脱疽 重用麻黄
周老用麻黄治疗外科病症多为颈、肩、腰腿痛及脱疽等属风寒湿邪痹阻之证。临床多表现为局部白肿、疼痛,喜温而恶寒,舌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缓或沉迟或细。常用炙麻黄,用量在30~60g,小儿酌减量,配威灵仙30~50g,干姜、肉桂各15~30g,乌梢蛇10~15g,炙蜈蚣3~5条,治疗颈、肩、腰腿痛;配威灵仙30~50g,肉桂10~15g,炙黄芪、穿山甲各20~30g,炙全蝎6~8g,治疗脱疽。周老认为风寒湿痹痛及脱疽多为沉痼顽疾,非重用温散之品不足以祛邪,故重用麻黄取其温散寒邪、祛风化湿的作用;炙用以减其发汗作用,以免伤津;加威灵仙以增)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之效。其用量宜逐渐递增,用药期间宜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而酌情调整用药,若口不干、舌不红、苔不黄、脉不数,则用之无误。若属热痹或有化热伤津之象者,则不宜使用。
, http://www.100md.com
例1.张某,男,32岁,1998年2月6日初诊。多关节肿痛4月余。曾用过消炎痛、强的松等药肿痛可减轻,但停药后则如故。面色白 光白,指(趾)、腕、踝及膝关节白肿,疼痛拒按,喜温恶寒,关节活动不利以晨起为甚,舌淡苔薄白,脉弦而缓。证属风寒入络。治宜温经通络,祛风散寒。方用炙麻黄40g,威灵仙、怀牛膝、炙甘草各30g,干姜、肉桂各15g,乌梢蛇10g,蜈蚣3条。服用14剂后,关节肿痛略减,余症如故。上方炙麻黄增为60g,威灵仙50g,乌梢蛇15g继进14剂,肿痛明显减轻,关节活动较前便利。续以原方改制丸药服用,以固疗效。
2 痰饮诸证 擅用葶苈子
周老临证用葶苈子多以治疗鼓胀、大脚风、缩窄性心包炎等外科病症属痰饮实证或虚实夹杂之证。临床多表现为胸闷,腹胀,胸腹积水,肢肿,或有便秘,尿少,苔厚滑腻,脉弦滑有力。常用量为30~70g,配商陆15~30g,炙黄芪、炒薏苡仁、茯苓、生姜皮各30~50g,治疗鼓胀,多为门脉高压症腹水较甚者;配商陆、泽兰、三棱、莪术各20~30g,桂枝15~30g,治疗大脚风(淋巴水肿);配南沙参、山药、炙紫菀各20~30g,苦杏仁、川贝母各6~10g,治疗缩窄性心包炎或本病的术前用药。周老认为葶苈子是一味标本同治、攻中寓补的利水消肿药物,能通调三焦,对胸腹、肢体水湿痰饮停聚皆有效,临床大剂量应用极少有不良反应和毒性,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有较强的强心、抗菌等作用。临证常以其配伍商陆,能通利二便,对水肿胀满、大便秘结、小便不利者,疗效更佳。但商陆有毒,以干品毒性较强,经长时间煎煮,或反复蒸晒、醋制用可减弱其毒性。葶苈子味苦、性大寒,对纯属虚证水肿不宜用之,以免犯虚之戒。
, 百拇医药
例2.郭某,女,42岁,1997年11月12日初诊。腹胀、纳少半年余。曾在外院经超声等检查诊为肝硬化、脾肿大、中等量腹水,服用双氢克尿塞等药疗效不显。腹胀大如鼓,便秘尿少,舌淡苔白,脉弦而细。证属脾失运化,水湿内停。治宜利水消肿,攻补兼施。方用葶苈子、炙黄芪、炒薏苡仁各40g,商陆20g,茯苓、生姜皮各30g,党参、炒白术、桂枝、陈皮各10g,服用14剂后,诸症改善,大便3日一行,尿量略增多。继用10剂后,纳食香,腹胀减轻,二便自调。原方酌减量续服。
3 攻坚破瘀 水蛭为君
周老用水蛭治疗外科病症主要有硬化性胆管炎、脱疽、硬皮病、甲状腺腺瘤等属血瘀证者。临床表现常有患处变硬、凹陷,或为肿块,或有条索状物,皮色紫暗或苍白,伴有疼痛,痛有定处,舌质暗,脉涩,或结代,或细弱。常用炙水蛭20~60g,配土鳖虫6~8g,泽兰、刘寄奴、苏木、红花各20~30g,治疗硬化性胆管炎;配威灵仙、三棱、莪术、穿山甲、皂角刺各20~30g,治疗脱疽、硬皮病;配白附子5~10g,旋覆花、牡蛎各20~30g,制半夏、陈皮各6~10g,治疗甲状腺腺瘤。周老认为,血瘀为患,轻者表现为瘀斑、紫癜、血肿,宜活血散瘀,以当归、芍药、丹参等活血之品即可;重者则表现为硬化、萎陷、梗塞或血管闭塞、曲张,或结块成瘤,当破血逐瘀,宜用水蛭、虻虫、血竭等破血之药方可奏效。水蛭破中有补,即使对因虚致瘀或血瘀体弱者也可应用,或配伍补养气血之药为助。水蛭多以粉装胶囊或制成粗制剂,既能保存药效,又便于使用。
, 百拇医药
例3.李某,男,42岁,1998年3月12日初诊。右足疼痛20d,右足趾变紫3d。有长期吸烟史,从事野外筑路工作。右足第1、2趾微肿,色紫暗,触痛明显,皮温较低,趺阳脉弱欲绝,舌紫暗,苔薄白,脉弦涩。证属血瘀脉络。治宜破血逐瘀,通络止痛。方用水蛭、三棱、莪术各20g,穿山甲、皂角刺各25g,威灵仙30g,肉桂10g,血竭3g。服用10剂后,疼痛稍减,足趾紫肿略退。继用10剂后,疼痛显减,足趾紫肿范围缩小,趺阳脉弱较前有力,皮温恢复较正常。续服10剂后,诸症已消。续服丸药,以固疗效。
4 清热利湿 苦参为先
周老用苦参治疗外科病症主要有急性皮炎、湿疹、痤疮、脂溢性皮炎、急性胆道感染、丹毒等属湿热实证。临床表现多有患处红肿热痛或痒,或起丘疹、红斑、水疱、渗液,或有腹痛以胁肋为甚,伴发热及身目尿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常用量为10~50g,配黄柏、蒲公英、莶草、冬葵子各20~30g,治疗急性皮炎、湿疹;伍黄芩、黄连、柴胡、茵陈、连翘各20~30g,治疗急性胆囊炎、胆管炎;入紫草、生薏苡仁、赤芍、泽漆、丹皮各10~15g,治疗丹毒、脂溢性皮炎。周老认为,苦参味苦性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临证适用范围较广,对外科病症为上、中、下三焦湿热证者皆可应用,尤对各类皮肤病疗效较好,可为首选之药,既可煎服,又可外用,具有清热燥湿、解毒止痒、祛风利水之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具有较强的抗炎、抗病原微生物、安定镇痛等作用。常配伍清热解毒化湿之药以助其效。但对脾胃虚弱或阴液不足者不宜用之,以免苦寒伤胃或利水伤津。
, 百拇医药
例4.张某,男,27岁,1998年7月8日初诊。两小腿肿痒、渗液1W,红疹密布,抓痕累累,左足底长满水疱,触之灼热、渗液较多。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证属湿热下注。法当清热利湿。方用苦参50g,黄柏、蒲公英、莶草、泽漆、地肤子、冬葵子、生薏苡仁、茵陈各30g,每日煎服头剂,二煎水外洗。1W后,小腿红疹已退,渗液明显减少。宗原方继用10剂,其足底皮损已消,干燥而愈。
此外,周老临证所用药量大多超过古典药籍方书所载之剂量,这是周老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而摸索积累的经验。盖因古今人之体质强弱不同,所耐药量不一,此其三也;现今药物多为人工种植,采集、贮存时间较久,与古时天然野生,即采即用相比药效有所下降,此其二也;邪盛之实证,药轻则邪难祛,只要辨证准确,药重而祛邪力强,邪祛则病退,此其三也。其他,尚须结合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病位深浅、病程缓急等情况不同而全面考虑,分清主次,区别对待。一般需由小至大,逐渐加量,并仔细观察用药后反应而酌情调整用药。初涉医道者,切勿草率从事。
作者简介:侯勇(1963-),男,副主任医师,全国第二批名老
作者单位:侯勇(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合肥 230031)
2000-01-06收稿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JOURNAL OF ANHUI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COLLEGE
2000 Vol.19 No.1 P.30-32, 百拇医药
关键词:辨证论治;麻黄;葶苈子;水蛭;苦参
中图分类号:R249.8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2219(2000)01-0030-02
周玉朱教授、主任医师是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导师,从事中医外科临床30多年,学验俱丰,临证用药有独到之处。笔者有幸随周老临诊,受诲颇深,兹将周老临证擅用之药经验撷取一二,介绍如下。
1 寒痹脱疽 重用麻黄
周老用麻黄治疗外科病症多为颈、肩、腰腿痛及脱疽等属风寒湿邪痹阻之证。临床多表现为局部白肿、疼痛,喜温而恶寒,舌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缓或沉迟或细。常用炙麻黄,用量在30~60g,小儿酌减量,配威灵仙30~50g,干姜、肉桂各15~30g,乌梢蛇10~15g,炙蜈蚣3~5条,治疗颈、肩、腰腿痛;配威灵仙30~50g,肉桂10~15g,炙黄芪、穿山甲各20~30g,炙全蝎6~8g,治疗脱疽。周老认为风寒湿痹痛及脱疽多为沉痼顽疾,非重用温散之品不足以祛邪,故重用麻黄取其温散寒邪、祛风化湿的作用;炙用以减其发汗作用,以免伤津;加威灵仙以增)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之效。其用量宜逐渐递增,用药期间宜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而酌情调整用药,若口不干、舌不红、苔不黄、脉不数,则用之无误。若属热痹或有化热伤津之象者,则不宜使用。
, http://www.100md.com
例1.张某,男,32岁,1998年2月6日初诊。多关节肿痛4月余。曾用过消炎痛、强的松等药肿痛可减轻,但停药后则如故。面色白 光白,指(趾)、腕、踝及膝关节白肿,疼痛拒按,喜温恶寒,关节活动不利以晨起为甚,舌淡苔薄白,脉弦而缓。证属风寒入络。治宜温经通络,祛风散寒。方用炙麻黄40g,威灵仙、怀牛膝、炙甘草各30g,干姜、肉桂各15g,乌梢蛇10g,蜈蚣3条。服用14剂后,关节肿痛略减,余症如故。上方炙麻黄增为60g,威灵仙50g,乌梢蛇15g继进14剂,肿痛明显减轻,关节活动较前便利。续以原方改制丸药服用,以固疗效。
2 痰饮诸证 擅用葶苈子
周老临证用葶苈子多以治疗鼓胀、大脚风、缩窄性心包炎等外科病症属痰饮实证或虚实夹杂之证。临床多表现为胸闷,腹胀,胸腹积水,肢肿,或有便秘,尿少,苔厚滑腻,脉弦滑有力。常用量为30~70g,配商陆15~30g,炙黄芪、炒薏苡仁、茯苓、生姜皮各30~50g,治疗鼓胀,多为门脉高压症腹水较甚者;配商陆、泽兰、三棱、莪术各20~30g,桂枝15~30g,治疗大脚风(淋巴水肿);配南沙参、山药、炙紫菀各20~30g,苦杏仁、川贝母各6~10g,治疗缩窄性心包炎或本病的术前用药。周老认为葶苈子是一味标本同治、攻中寓补的利水消肿药物,能通调三焦,对胸腹、肢体水湿痰饮停聚皆有效,临床大剂量应用极少有不良反应和毒性,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有较强的强心、抗菌等作用。临证常以其配伍商陆,能通利二便,对水肿胀满、大便秘结、小便不利者,疗效更佳。但商陆有毒,以干品毒性较强,经长时间煎煮,或反复蒸晒、醋制用可减弱其毒性。葶苈子味苦、性大寒,对纯属虚证水肿不宜用之,以免犯虚之戒。
, 百拇医药
例2.郭某,女,42岁,1997年11月12日初诊。腹胀、纳少半年余。曾在外院经超声等检查诊为肝硬化、脾肿大、中等量腹水,服用双氢克尿塞等药疗效不显。腹胀大如鼓,便秘尿少,舌淡苔白,脉弦而细。证属脾失运化,水湿内停。治宜利水消肿,攻补兼施。方用葶苈子、炙黄芪、炒薏苡仁各40g,商陆20g,茯苓、生姜皮各30g,党参、炒白术、桂枝、陈皮各10g,服用14剂后,诸症改善,大便3日一行,尿量略增多。继用10剂后,纳食香,腹胀减轻,二便自调。原方酌减量续服。
3 攻坚破瘀 水蛭为君
周老用水蛭治疗外科病症主要有硬化性胆管炎、脱疽、硬皮病、甲状腺腺瘤等属血瘀证者。临床表现常有患处变硬、凹陷,或为肿块,或有条索状物,皮色紫暗或苍白,伴有疼痛,痛有定处,舌质暗,脉涩,或结代,或细弱。常用炙水蛭20~60g,配土鳖虫6~8g,泽兰、刘寄奴、苏木、红花各20~30g,治疗硬化性胆管炎;配威灵仙、三棱、莪术、穿山甲、皂角刺各20~30g,治疗脱疽、硬皮病;配白附子5~10g,旋覆花、牡蛎各20~30g,制半夏、陈皮各6~10g,治疗甲状腺腺瘤。周老认为,血瘀为患,轻者表现为瘀斑、紫癜、血肿,宜活血散瘀,以当归、芍药、丹参等活血之品即可;重者则表现为硬化、萎陷、梗塞或血管闭塞、曲张,或结块成瘤,当破血逐瘀,宜用水蛭、虻虫、血竭等破血之药方可奏效。水蛭破中有补,即使对因虚致瘀或血瘀体弱者也可应用,或配伍补养气血之药为助。水蛭多以粉装胶囊或制成粗制剂,既能保存药效,又便于使用。
, 百拇医药
例3.李某,男,42岁,1998年3月12日初诊。右足疼痛20d,右足趾变紫3d。有长期吸烟史,从事野外筑路工作。右足第1、2趾微肿,色紫暗,触痛明显,皮温较低,趺阳脉弱欲绝,舌紫暗,苔薄白,脉弦涩。证属血瘀脉络。治宜破血逐瘀,通络止痛。方用水蛭、三棱、莪术各20g,穿山甲、皂角刺各25g,威灵仙30g,肉桂10g,血竭3g。服用10剂后,疼痛稍减,足趾紫肿略退。继用10剂后,疼痛显减,足趾紫肿范围缩小,趺阳脉弱较前有力,皮温恢复较正常。续服10剂后,诸症已消。续服丸药,以固疗效。
4 清热利湿 苦参为先
周老用苦参治疗外科病症主要有急性皮炎、湿疹、痤疮、脂溢性皮炎、急性胆道感染、丹毒等属湿热实证。临床表现多有患处红肿热痛或痒,或起丘疹、红斑、水疱、渗液,或有腹痛以胁肋为甚,伴发热及身目尿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常用量为10~50g,配黄柏、蒲公英、莶草、冬葵子各20~30g,治疗急性皮炎、湿疹;伍黄芩、黄连、柴胡、茵陈、连翘各20~30g,治疗急性胆囊炎、胆管炎;入紫草、生薏苡仁、赤芍、泽漆、丹皮各10~15g,治疗丹毒、脂溢性皮炎。周老认为,苦参味苦性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临证适用范围较广,对外科病症为上、中、下三焦湿热证者皆可应用,尤对各类皮肤病疗效较好,可为首选之药,既可煎服,又可外用,具有清热燥湿、解毒止痒、祛风利水之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具有较强的抗炎、抗病原微生物、安定镇痛等作用。常配伍清热解毒化湿之药以助其效。但对脾胃虚弱或阴液不足者不宜用之,以免苦寒伤胃或利水伤津。
, 百拇医药
例4.张某,男,27岁,1998年7月8日初诊。两小腿肿痒、渗液1W,红疹密布,抓痕累累,左足底长满水疱,触之灼热、渗液较多。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证属湿热下注。法当清热利湿。方用苦参50g,黄柏、蒲公英、莶草、泽漆、地肤子、冬葵子、生薏苡仁、茵陈各30g,每日煎服头剂,二煎水外洗。1W后,小腿红疹已退,渗液明显减少。宗原方继用10剂,其足底皮损已消,干燥而愈。
此外,周老临证所用药量大多超过古典药籍方书所载之剂量,这是周老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而摸索积累的经验。盖因古今人之体质强弱不同,所耐药量不一,此其三也;现今药物多为人工种植,采集、贮存时间较久,与古时天然野生,即采即用相比药效有所下降,此其二也;邪盛之实证,药轻则邪难祛,只要辨证准确,药重而祛邪力强,邪祛则病退,此其三也。其他,尚须结合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病位深浅、病程缓急等情况不同而全面考虑,分清主次,区别对待。一般需由小至大,逐渐加量,并仔细观察用药后反应而酌情调整用药。初涉医道者,切勿草率从事。
作者简介:侯勇(1963-),男,副主任医师,全国第二批名老
作者单位:侯勇(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合肥 230031)
2000-01-06收稿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JOURNAL OF ANHUI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COLLEGE
2000 Vol.19 No.1 P.30-32,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