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各地传统医学 > 民族医药 > 信息 > 正文
编号:10569882
http://www.100md.com
     侗族古代文化包括医药在内,大部分是掌握在佼解庚佬和佼解贺佬(意为本寨受尊敬的人和本寨的头领)及冲傩手中。他们有许多侗族古歌和巫祝词语,其中有些是讲述侗族医药的,侗医的学术思想渊源于巫师及巫医歌词之中。

    天、地、气、水、人五位一体的思想,是侗医学术思想的核心。侗歌“古闷冬庚系韭梭,得地长庚系冷垠”,“索冷拱晕庚畏病,庚对董梭转变冷”,意为“天上生人是股气,地下养人是水和土”,“气多气少人遭病,人死断气精化水”。侗医和冲傩认为,天是看不见顶的庞然大物,是股气,地是有形之物,即土和水;人是气所生的,由土和水所养。这就是侗家的“天人,’和“地人”之说。在《人类起源》侗歌中的四个“奶奶”以及他们所生的松恩、松桑就是“天人”的代表;,洪水滔天,人烟绝迹;,十二兄妹只好婚配,便是“地人”的化身。人的起源与五位一体的思想,是侗族先民们通过长期观察,对人的起源与自然界的关系产生的基本概念。

    在生理功能方面,侗歌有“庚寥凡间呃瞑久,全靠枚索和枚冷”,意为“人的生存没多久,依靠有气和有水”,说明气和水在维持人体功能活动方面的重要性。在临床治疗上,侗医非常重视气和水的作用,常常使用补气、补水方法。在用药上,凡是块根及甜味药物,都作补水、补血之用。侗医对血和水的认识是同意词,血和水在体内是同一物,统称“血水”。

    在病理方面,侗歌“索冷拱晕庚畏病,庚对董梭转变冷”,意为“气多气少人生病,人死断气精化水”。侗医认为气和水两者失去平衡,人就要生病;气和水由量变到质变,是疾病的病理过程。

    对致病因素的认识。侗歌“呃偻叽构呃病,佟病都系逗亮,闷敦、漾冷、淋霖、抖仑,优喉、瘟、蜥、猛、历、娘、毒蕾、判妞、斗奈相害庚”,意为“谁吃粮会不生病,生病都是着凉、天热、湿水、淋雨、受风、饱饿、发瘟、蛇、虎、虫、草、鬼、山神这些降给人的”。这些认识虽然是从感性的形象思维出发,但其概念还是明确的。

    侗医认为饮食是维持生命的能量泉源,但是如果饮食过多,不加以节制,或者吃的过少,都将影响身体健康,甚至造成疾病。侗医有“犯酒、犯肉、犯谷、犯气”之说:酒性热除寒,饮用适度可调人体血脉情志,如果用量过多可伤神伤志,“心神受扰,百病丛生”;肉类补血补体,食用过多反而伤血伤水;谷类养万物,亦不可过饱,过饱伤身;气:是生命的根本,不可“犯气”,不犯气指两个方面:一是平时要保持“心平气和”,为人善良,遇事不可性急;二是不可忧郁寡言,伤心伤神。“气与神”是相互联结的,伤一不可。

    对于药物的性味,侗医认为“药苦能退热,药涩能止泻,药香能清肿止痛,关节痛要用药叶为生”。

    侗药有六性六味理论,给侗医临床用药提供了理论基础及用药依据。用药先要掌握六性六味,再根据疾病的临床表现确定用药。如冷病用热药,热病用冷药,用药才能对症,否则不但治不好病,甚至会出现不良后果。

    六味为酸涩、苦、辣、香、淡、甜。六味是通过人的味觉识别出来的。

    六性为热、凉、收、散、退、补。六性是通过临床用药逐步体现出来的,其中有的可能是学习中药的先进经验而产生的。

    六味与六性具有药物内在的对应关系。味苦性凉,退热;味辣,性热,除寒;味香,性散,消肿止痛;味淡,性退、性平,退水、退气、止血;味甜,性补,补血、补气;味酸涩,性收,提升、止泻。

    对于疾病的命名与分类,侗医根据“五位一体”思想,把疾病分为冷病与热病两大类。五位中的天、地、气、水和人都有冷和热,人的疾病也不外乎冷病与热病。

    热病:又名烧热病。包括发烧、火毒、红肿、癫狂、虫、蛇、草所致的热病,各种外伤,会“过人”(传染)的疾病,以及大部分痧症等。

    冷病:包括病人自觉冷感或病程长,体质虚弱或不红不肿的疮疱等等。冷病又分水病、气病、虚弱病。水病:身体任何部位的浮肿,统称水病,又叫水湿病。气病:凡是咽喉部位的病症出现喘、出气(呼吸)不匀,或劳动时感到气不够用,以及情绪不好,沉默寡言等称“气病”。如果是接触有毒物质,如生漆、粪毒、毒蛇咬伤或误食有毒菌类等,统称毒气病。

    冷病与热病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由于病因不同,病人体质各异,其发生、发展、转归等都有着不同的规律,在治疗原则上就迥然不同、差异极大。如冷病用热药,热病用冷药,就不能违反这个规律。

    侗医关于疾病的命名,除受五位一体的学术思想影响,还根据疾病性质、病变部位,沿用取类比象进行命名。如男性血尿名妇男摆红症;男性淋浊名妇男摆白症;男性体衰性功能低下;继发性性功能不全称妇男月家病;在病名前冠以“妇”字,说明这种病名的产生至迟是在母系时代。另外,有些病名是以患病部位或相似症状采用取类比象命名,如胸以上出血性疾病名曰“吓谬恰(意为野鸡症,与野鸡沿上坡的路行走时,其红色羽毛由一点红一片之意),汉语直译为上路野鸡症;胸以下的出血性疾病,名曰吓谬吕(下路野鸡症);又如独累侣类(产科胎儿脚先露,意为猴子症·猴子下树)。

    侗医的病证涉及广泛,但侗医并不分科,而是设有独立的“大证”,在“大证”之下又分若干个小症,侗医的诊疗方法也是独具特色的。

    摘自中国中医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