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100md.com
史志云黄英
温病学是一门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联系的学科。为了准确地运用温病方,现对温病方组方规律作以下探讨。
1 按辨证组方
温病以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作为辨证纲领,用来指导治疗。叶天士制定温病各阶段的治疗大法,在卫治宜透汗解表,方用银翘散、桑菊饮等;入气治宜清解气热,方用栀子豉汤、白虎汤等。入营治宜清营泄热或清心开窍,方用清营汤、清宫汤等;入血治宜凉血解毒,散瘀通络,方用犀角地黄汤等。吴鞠通制订了三焦分证的治疗大法,邪在上焦,治宜轻清宣透,方如银翘散、桑杏汤、清络饮等;治中焦应厚、薄、燥、湿适中,以补偏救弊,臻于中和,方如加减正气散、黄芩滑石汤等;治下焦则宜滋阴镇潜,方如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等。
2 按病证性质组方
温病根据是否兼夹湿邪,分为温热与湿热两类。温热类温病如风温、春温、暑温、秋燥等,治疗以清热祛邪为主,常用方剂有银翘散、麻杏石甘汤、白虎汤、清营汤、犀角地黄汤等。湿热类温病如湿温、暑湿、伏暑等,治疗以清热祛湿为主,常用方剂有三仁汤、藿朴夏苓汤、王氏连朴饮、三石汤、茯苓皮汤等。同时应注意此两类温病邪在不同阶段的不同情况,结合脏腑进行辨治。邪热壅肺,治宜清热宣肺平喘,方用麻杏石甘汤;胃热炽盛,治宜清热保津,方用白虎汤;热结肠腑,治宜攻下泄热,方用调胃承气汤等。
3 按证候特点组方
温病的证候特点是以发热为主症,并伴有热象偏重。邪在卫表属表热证,邪在气、营、血分属里热实证,温病后期则为虚热证。温病方的组方着重体现了证候特点这一规律,如湿温病湿热郁蒸,留恋气分,则应根据病者体质、病邪转化、临床表现,以区分湿热之轻重。人体感受湿热病邪后,若中气实,阳气偏盛,邪从火化,病变以胃为主,则可表现为热重于湿,常见证型有热炽阳明、湿困太阴等,常用方剂有白虎加苍术汤等。若中气虚,阳气偏弱,邪从湿化,病变以脾为主,可表现为湿重于热,常见证型有邪遏卫气、邪阻膜原等,常用方剂有藿朴夏苓汤、三仁汤、达原饮、雷氏宣透膜原法等。若湿热并重,常见证型有湿热困阻中焦、湿热蕴毒、湿热酿痰、蒙蔽心包等,常用方剂有王氏连朴饮、甘露消毒丹、菖蒲郁金汤等。
4 按类证组方
温病方组方规律往往按相似类型证候来组成治疗方剂,使我们从相似证候中根据主症、兼症之不同灵活辨证施治。如邪在胸膈,可有热郁胸膈、热灼胸膈、痰热结胸等类证,但热郁胸膈其主症为心烦懊忄 农,坐卧不安,苔微黄,方用栀子豉汤;热灼胸膈,其主症为胸膈灼热,唇焦咽燥,方用凉膈散;痰热结胸,其主症为胸脘痞满,按之疼痛,方用小陷胸加枳实汤。
吴鞠通在《伤寒论》三承气汤基础上,发展了温病之加减承气汤证,亦属腑实证之类证,它们都具备腑实证证候特点,如身热、腹满、便秘等,但由于兼症之不同而采用不同治疗方法。若兼肺气不降,方用宣白承气汤;兼热入心包,方用牛黄承气汤;兼阴液亏损,方用增液承气汤;兼气液两虚,方用新加黄龙汤;兼小肠热盛,方用导赤承气汤。
在温病后期,真阴亏损,治宜滋补肝肾,润养阴液,方用加减复脉汤。与其相类似证型有救逆汤证、一甲复脉汤证、二甲复脉汤证、三甲复脉汤证、大定风珠证等,都是在加减复脉汤基础上加减而成。
5 按温病特点运用古方
在运用古方时必须结合温病的特点而灵活加减。如治疗真阴亏损证的加减复脉汤是在《伤寒论》炙甘草汤的基础上加减而成,去参、桂、姜、枣之辛甘温热之品,加白芍配合炙甘草、生地黄等以酸甘敛阴养液。热与血结证的桃仁承气汤,亦是《伤寒论》桃核承气汤的基础上加减而成,因此证热盛故去桂枝之辛温;其病位因血蓄下焦,为使下行有力,而去甘草之缓,加牡丹皮、赤芍、当归加强凉血散血之功。热结肠腑兼气液两虚证,用新加黄龙汤,此方是在陶节庵《伤寒六书》黄龙汤的基础上加减而成。此外,加减玉女煎、化斑汤、清瘟败毒饮、清心凉膈散等也属此类组方方法。■
作者单位:史志云(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市机场路12号大院(510405))
黄英(广州市第三汽车公司医务所(510176))
收稿日期:1999-04-29
新中医
NEW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00 Vol.32 No.2 P.57
温病学是一门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联系的学科。为了准确地运用温病方,现对温病方组方规律作以下探讨。
1 按辨证组方
温病以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作为辨证纲领,用来指导治疗。叶天士制定温病各阶段的治疗大法,在卫治宜透汗解表,方用银翘散、桑菊饮等;入气治宜清解气热,方用栀子豉汤、白虎汤等。入营治宜清营泄热或清心开窍,方用清营汤、清宫汤等;入血治宜凉血解毒,散瘀通络,方用犀角地黄汤等。吴鞠通制订了三焦分证的治疗大法,邪在上焦,治宜轻清宣透,方如银翘散、桑杏汤、清络饮等;治中焦应厚、薄、燥、湿适中,以补偏救弊,臻于中和,方如加减正气散、黄芩滑石汤等;治下焦则宜滋阴镇潜,方如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等。
2 按病证性质组方
温病根据是否兼夹湿邪,分为温热与湿热两类。温热类温病如风温、春温、暑温、秋燥等,治疗以清热祛邪为主,常用方剂有银翘散、麻杏石甘汤、白虎汤、清营汤、犀角地黄汤等。湿热类温病如湿温、暑湿、伏暑等,治疗以清热祛湿为主,常用方剂有三仁汤、藿朴夏苓汤、王氏连朴饮、三石汤、茯苓皮汤等。同时应注意此两类温病邪在不同阶段的不同情况,结合脏腑进行辨治。邪热壅肺,治宜清热宣肺平喘,方用麻杏石甘汤;胃热炽盛,治宜清热保津,方用白虎汤;热结肠腑,治宜攻下泄热,方用调胃承气汤等。
3 按证候特点组方
温病的证候特点是以发热为主症,并伴有热象偏重。邪在卫表属表热证,邪在气、营、血分属里热实证,温病后期则为虚热证。温病方的组方着重体现了证候特点这一规律,如湿温病湿热郁蒸,留恋气分,则应根据病者体质、病邪转化、临床表现,以区分湿热之轻重。人体感受湿热病邪后,若中气实,阳气偏盛,邪从火化,病变以胃为主,则可表现为热重于湿,常见证型有热炽阳明、湿困太阴等,常用方剂有白虎加苍术汤等。若中气虚,阳气偏弱,邪从湿化,病变以脾为主,可表现为湿重于热,常见证型有邪遏卫气、邪阻膜原等,常用方剂有藿朴夏苓汤、三仁汤、达原饮、雷氏宣透膜原法等。若湿热并重,常见证型有湿热困阻中焦、湿热蕴毒、湿热酿痰、蒙蔽心包等,常用方剂有王氏连朴饮、甘露消毒丹、菖蒲郁金汤等。
4 按类证组方
温病方组方规律往往按相似类型证候来组成治疗方剂,使我们从相似证候中根据主症、兼症之不同灵活辨证施治。如邪在胸膈,可有热郁胸膈、热灼胸膈、痰热结胸等类证,但热郁胸膈其主症为心烦懊忄 农,坐卧不安,苔微黄,方用栀子豉汤;热灼胸膈,其主症为胸膈灼热,唇焦咽燥,方用凉膈散;痰热结胸,其主症为胸脘痞满,按之疼痛,方用小陷胸加枳实汤。
吴鞠通在《伤寒论》三承气汤基础上,发展了温病之加减承气汤证,亦属腑实证之类证,它们都具备腑实证证候特点,如身热、腹满、便秘等,但由于兼症之不同而采用不同治疗方法。若兼肺气不降,方用宣白承气汤;兼热入心包,方用牛黄承气汤;兼阴液亏损,方用增液承气汤;兼气液两虚,方用新加黄龙汤;兼小肠热盛,方用导赤承气汤。
在温病后期,真阴亏损,治宜滋补肝肾,润养阴液,方用加减复脉汤。与其相类似证型有救逆汤证、一甲复脉汤证、二甲复脉汤证、三甲复脉汤证、大定风珠证等,都是在加减复脉汤基础上加减而成。
5 按温病特点运用古方
在运用古方时必须结合温病的特点而灵活加减。如治疗真阴亏损证的加减复脉汤是在《伤寒论》炙甘草汤的基础上加减而成,去参、桂、姜、枣之辛甘温热之品,加白芍配合炙甘草、生地黄等以酸甘敛阴养液。热与血结证的桃仁承气汤,亦是《伤寒论》桃核承气汤的基础上加减而成,因此证热盛故去桂枝之辛温;其病位因血蓄下焦,为使下行有力,而去甘草之缓,加牡丹皮、赤芍、当归加强凉血散血之功。热结肠腑兼气液两虚证,用新加黄龙汤,此方是在陶节庵《伤寒六书》黄龙汤的基础上加减而成。此外,加减玉女煎、化斑汤、清瘟败毒饮、清心凉膈散等也属此类组方方法。■
作者单位:史志云(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市机场路12号大院(510405))
黄英(广州市第三汽车公司医务所(510176))
收稿日期:1999-04-29
新中医
NEW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00 Vol.32 No.2 P.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