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自我意识你了解多少
遗传影响自我意识及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是人的一种心理能力。这种心理能力的强弱,取决于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所以,父母、老师要了解如何教育儿童学习自我控制,首先需要对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因素有所了解。自我意识是一种心理活动。尽管教育学家们对少年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教育有着诸多方法和建议,但人们还是应该更多了解它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因为,它还有着明显的生物学基础,即在相当程度上受遗传的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大卫·科恩指出:当人的心理潜能逐渐成熟时,外界的教育作用就会逐渐消退。无论是谁,如果强迫一个没有主动意愿的儿童去学做他能力所不及的事,那么,结局只能是失败。为什么这些试图让孩子变得更聪明、更体贴、更社会化,或更果断、更优雅、更善社交,或对生活更满足的所有努力可能让人失望呢?这是因为,在生物因素的作用下,这些教育至少从长远效果来看可能是不成功的。
科恩说:“在对成百上千的动物进行长达14年的训练和观察后,我们的结论是,如果没有关于动物本能的生活方式、进化史和其生态学的知识,任何物种的行为都不可能被完全了解、预测或控制。实验室研究的结果与自然观察到的现象,即天性要制约抚养方式的影响,是非常吻合的。例如,刚孵出的小鹅很快就熟悉了它所看见的第一个事物。这种本能的学习很容易获得,一旦印象形成,小动物就会寻找并总是靠近它们第一眼看见的事物,例如人。虽然这些小鹅对人类非常依恋,但仍然更喜欢像鹅那样的生活方式。这些小鹅不论在陆地或水中,完全不在意追随着的物种类型,并情感强烈地依恋照看者。但只要它一长大,开始追随另一只鹅,对人类的反应就会突然、令人惊奇地消失。”
, 百拇医药
心理学家洛伦兹相信,这种故态复萌是一种彻底的心理改变。故态复萌的本能动向,从个人的知觉、学习、记忆和对经验的感受等方面表明了先天倾向的影响。这就是为什么个人偏好的习惯,即使是不整洁、脾气不好、有瘾、浪费、自我放纵或其他坏习惯,也会很难改变。这也是为什么人在被压抑后,这些习惯还会重新出现,好像遵从着某种自我决定的规律。
自我意识是自我控制的前提
但是,生物因素并不是自我意识形成与发展的全部因素与动力,它仅是一种影响力。学者们指出它的目的在于,提醒父母、老师,在少年儿童自我意识形成与发展时的教育,要注意其本身的特点,循循善诱,而不可仅凭自己的主观意愿施教。
随着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儿童的心理活动和社会行为越来越多地置于自我的监督与控制之下。到了青少年时期,他就能逐渐地按照内化了的社会化目标自觉地改造和重建自己的个性结构,从而加速个性社会化的进程。因此,自我意识不仅是人格的组成部分,而且是个体实现社会化、完善自己人格特征的重要保证。可以这样认为,儿童、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不仅有着生物学因素的作用、社会化因素的作用,还有儿童、青少年作为主体“我”的作用。父母、老师等教育者必须关注儿童、青少年各个时期的变化特点,并善于利用自我意识对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教会他们自己教育自己,以完善自我控制能力,也就是人们俗称的个性。
, 百拇医药
关于自我控制的教育
17世纪英国教育学家洛克对于培养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观点对我们来说,至今都是值得研究和有现实意义的。
对于该如何用父母威信来遏制儿童喜爱控制他人和支配事物的双重欲望呢?洛克列出了三种方式:拒绝儿童的诉求;对儿童相互争雄作主的活动加以督导看管;教导儿童处事要胸怀大度与公正。他认为,拒绝幼童的诸多要求是为了训练他们自我克制,而自我克制则是美德的基础。
而值得我们重视的是,他对训练儿童自我克制的方式,强调提出:在幼童忍耐着,不要求满足自己嗜好上的需要时,应该用其心爱的事物给以奖励。因此,满足儿童一种嗜好的需要,是用来奖赏他能够拒绝另一些需要的。这样,儿童就能够提高自我克制能力。
满足儿童的要求不仅可以奖励他们服从,更能使他们知道,当初极力要使他们这样服从的人,原来为的是爱护他们。要使儿童、青少年乐意服从权威,那么这些爱心或好意才能被儿童和青少年所接受。
, 百拇医药
洛克强调用“负奖赏”强化儿童的自我克制训练。这样做的结果是在训练中不断给儿童带来愉快、积极的心理体验,有利于形成其自觉主动的自我克制习惯。这是一种健康的心理成长过程。而至今存在于相当多的中国人乃至亚洲人中的自我克制训练观念则是一种传统观念,即“棍棒下面出孝子”。这是一种对儿童强迫、压抑,甚至残酷的“正惩罚”训练。例如,在我国小学一年级的课堂上,小学生必须规规矩矩、安安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坐位上,不许说话、不许走动等等,甚至不许上厕所,有的学生因为违反了这些规定而受到教师的训斥乃至体罚。这种自我克制训练的结果,可能会使其人格的形成受到明显的不良影响。这些儿童、青少年成年后,即使在社会上出人头地,也无法克服这种病态人格的影响。所以,父母、老师应该了解,对自我控制的“正惩罚”训练会给儿童、青少年造成不健康的心理成长过程。
因此,笔者认为,我国的父母、老师等等与教育工作相关的人士都应关注和研究上述问题,以去除我国教育文化中的一些“糟粕”,吸收一些先进西方教育文化,使我国少年儿童的心智能在良好的教育下,健康、茁壮地成长,全面提高我国人口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水平。, http://www.100md.com( 胥晓琦)
自我控制是人的一种心理能力。这种心理能力的强弱,取决于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所以,父母、老师要了解如何教育儿童学习自我控制,首先需要对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因素有所了解。自我意识是一种心理活动。尽管教育学家们对少年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教育有着诸多方法和建议,但人们还是应该更多了解它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因为,它还有着明显的生物学基础,即在相当程度上受遗传的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大卫·科恩指出:当人的心理潜能逐渐成熟时,外界的教育作用就会逐渐消退。无论是谁,如果强迫一个没有主动意愿的儿童去学做他能力所不及的事,那么,结局只能是失败。为什么这些试图让孩子变得更聪明、更体贴、更社会化,或更果断、更优雅、更善社交,或对生活更满足的所有努力可能让人失望呢?这是因为,在生物因素的作用下,这些教育至少从长远效果来看可能是不成功的。
科恩说:“在对成百上千的动物进行长达14年的训练和观察后,我们的结论是,如果没有关于动物本能的生活方式、进化史和其生态学的知识,任何物种的行为都不可能被完全了解、预测或控制。实验室研究的结果与自然观察到的现象,即天性要制约抚养方式的影响,是非常吻合的。例如,刚孵出的小鹅很快就熟悉了它所看见的第一个事物。这种本能的学习很容易获得,一旦印象形成,小动物就会寻找并总是靠近它们第一眼看见的事物,例如人。虽然这些小鹅对人类非常依恋,但仍然更喜欢像鹅那样的生活方式。这些小鹅不论在陆地或水中,完全不在意追随着的物种类型,并情感强烈地依恋照看者。但只要它一长大,开始追随另一只鹅,对人类的反应就会突然、令人惊奇地消失。”
, 百拇医药
心理学家洛伦兹相信,这种故态复萌是一种彻底的心理改变。故态复萌的本能动向,从个人的知觉、学习、记忆和对经验的感受等方面表明了先天倾向的影响。这就是为什么个人偏好的习惯,即使是不整洁、脾气不好、有瘾、浪费、自我放纵或其他坏习惯,也会很难改变。这也是为什么人在被压抑后,这些习惯还会重新出现,好像遵从着某种自我决定的规律。
自我意识是自我控制的前提
但是,生物因素并不是自我意识形成与发展的全部因素与动力,它仅是一种影响力。学者们指出它的目的在于,提醒父母、老师,在少年儿童自我意识形成与发展时的教育,要注意其本身的特点,循循善诱,而不可仅凭自己的主观意愿施教。
随着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儿童的心理活动和社会行为越来越多地置于自我的监督与控制之下。到了青少年时期,他就能逐渐地按照内化了的社会化目标自觉地改造和重建自己的个性结构,从而加速个性社会化的进程。因此,自我意识不仅是人格的组成部分,而且是个体实现社会化、完善自己人格特征的重要保证。可以这样认为,儿童、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不仅有着生物学因素的作用、社会化因素的作用,还有儿童、青少年作为主体“我”的作用。父母、老师等教育者必须关注儿童、青少年各个时期的变化特点,并善于利用自我意识对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教会他们自己教育自己,以完善自我控制能力,也就是人们俗称的个性。
, 百拇医药
关于自我控制的教育
17世纪英国教育学家洛克对于培养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观点对我们来说,至今都是值得研究和有现实意义的。
对于该如何用父母威信来遏制儿童喜爱控制他人和支配事物的双重欲望呢?洛克列出了三种方式:拒绝儿童的诉求;对儿童相互争雄作主的活动加以督导看管;教导儿童处事要胸怀大度与公正。他认为,拒绝幼童的诸多要求是为了训练他们自我克制,而自我克制则是美德的基础。
而值得我们重视的是,他对训练儿童自我克制的方式,强调提出:在幼童忍耐着,不要求满足自己嗜好上的需要时,应该用其心爱的事物给以奖励。因此,满足儿童一种嗜好的需要,是用来奖赏他能够拒绝另一些需要的。这样,儿童就能够提高自我克制能力。
满足儿童的要求不仅可以奖励他们服从,更能使他们知道,当初极力要使他们这样服从的人,原来为的是爱护他们。要使儿童、青少年乐意服从权威,那么这些爱心或好意才能被儿童和青少年所接受。
, 百拇医药
洛克强调用“负奖赏”强化儿童的自我克制训练。这样做的结果是在训练中不断给儿童带来愉快、积极的心理体验,有利于形成其自觉主动的自我克制习惯。这是一种健康的心理成长过程。而至今存在于相当多的中国人乃至亚洲人中的自我克制训练观念则是一种传统观念,即“棍棒下面出孝子”。这是一种对儿童强迫、压抑,甚至残酷的“正惩罚”训练。例如,在我国小学一年级的课堂上,小学生必须规规矩矩、安安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坐位上,不许说话、不许走动等等,甚至不许上厕所,有的学生因为违反了这些规定而受到教师的训斥乃至体罚。这种自我克制训练的结果,可能会使其人格的形成受到明显的不良影响。这些儿童、青少年成年后,即使在社会上出人头地,也无法克服这种病态人格的影响。所以,父母、老师应该了解,对自我控制的“正惩罚”训练会给儿童、青少年造成不健康的心理成长过程。
因此,笔者认为,我国的父母、老师等等与教育工作相关的人士都应关注和研究上述问题,以去除我国教育文化中的一些“糟粕”,吸收一些先进西方教育文化,使我国少年儿童的心智能在良好的教育下,健康、茁壮地成长,全面提高我国人口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水平。, http://www.100md.com( 胥晓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