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上海市中医药博物馆,零距离亲身感受中医药
坐落在浦东张江上海中医药大学校区内的上海中医药博物馆,布局大气、馆藏丰富,反映了5000年来中医药从草创到成熟、从形成到繁荣的轨迹。
一踏进这座以“天圆地方”为设计理念的白色建筑,脚下就是一幅名曰“千年回响”的大型铜雕。10多米长的作品,以阴阳对比的雕刻手法,浓缩了中医药数千年发展的精粹;还有以艺术手法再现的远古的砭石、骨针,中草药的理性化配伍、临床治理的医书。目光越过一个象征阴阳八卦、五行五色的立体雕塑,有三个气韵贯通的大字:“精、气、神”,成了这组雕塑的点睛之笔,也是中国传统中医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针灸小铜人:镇馆之宝
中医药博物馆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由医史博物馆、中药标本馆和上海中医药大学校史陈列馆三部分组成。其中,医史博物馆创办于1938年7月,馆藏自石器时代至近现代的中医药珍贵文物1.4万余件,是我国建立时间最早、也是目前最大的中医药史专业博物馆。
, 百拇医药
博物馆馆长、中医专家吴鸿洲如数家珍:“你一定想不到,医史馆的镇馆之宝,是一尊毫不起眼的针灸小铜人!”其珍贵之处,在于它是清代乾隆皇帝赐予编著《医宗金鉴》官员、铸于1744年的10多尊铜人中,传承下来的惟一一尊。
馆藏最早的文物,要数新石器时代的砭石、骨针。它们是最原始的医疗器械,距今已有5000多年。“针砭”一词,盖源于此。中医除了用草药,早有外科手术辅助,一套出土于河南新乡的南北朝时期的中医药手术器械即是明证。
吴鸿洲指着一个青铜研钵告诉记者,它曾被走私出境,后又流入香港市场。上海博物馆老馆长马承源先生从香港花重金买下,调拨给了中医药博物馆。睹物思人,吴鸿洲不免唏嘘。
常说“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这葫芦,也源出中医。博物馆有诸多葫芦藏品,大到半人高葫芦铜熏,小到拇指长的牙雕葫芦,细细品来,颇有意趣。 古人的美容、养生“时髦”
, 百拇医药
“现在美容院兴起的用精油进行香薰等舒缓人体精神的疗法,中医早就有了。”吴鸿洲馆长指着各式各样的香薰炉介绍说,将檀香等香料药物置入炉中点燃,其烟雾可净化空气,消灭病菌,是中医“以防为主”的重要手段。
中医预防疾病的思想,在《黄帝内经》中有精妙论述。馆中一幅书法即取自《内经》,书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现在听来,仍很有见地。
藏品中,还有几颗不起眼的桔色小丸,竟是从晋代王羲之妹妹墓中出土的赫赫有名的“长生不老丹”。实际上,它们不但未必有益,还可能致人于死地,因为其中75%的成分是汞。
吴馆长笑说:“古人也会赶时髦啊。吃长生不老丹是上流社会的‘时尚’,也是身份象征。就算明知吃了未必长寿,还是要千方百计搞来吃。”
求福、求美、求长生,人类古往今来一直孜孜以求、无可厚非。但是,与古人的另一些追求相比,今人则不免汗颜。博物馆里,有几个用蜡像制作的场景,再现了古代医家的行医情形。让人感慨的是一副对联:“但愿世间人长寿,不惜架上药生尘。”真该让现今那些为牟利不惜开高价药甚至制售假药的“医者”对照反省。
, http://www.100md.com
展示中医药文明的窗口
牙龈肿痛、喉咙发炎,我们常吃牛黄解毒丸。可你知道什么是牛黄吗?牛黄其实是黄牛的胆结石。据说,一块直径约1厘米的牛黄,市面上值好几千元呢。在中药标本馆里,还能看到冬虫夏草、麝香等珍稀中药材标本。
在中医科教专题馆里,观者可以客串“实习中医”。什么叫平脉、什么叫滑脉?不同脉象代表体内有哪一种病症?各种脉象仪更直观地展示“望、闻、问、切”中的“切脉”技术。运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解释中医药科学内涵,就是为了让观众、尤其是青少年学生零距离感受中医药学。
去年底,英国医生邓斯坦专程携夫人前来参观。回国后,他来信说:“贵馆优美的建筑和标准的展出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尽管受到的是传统西方医学训练,但以我30多年的职业生涯,我越来越感到,两种模式的医学远不是相互排斥,而是互相补充的。”
投入不足是缺憾
, 百拇医药
如今,医师的诊断及药方往往如天书般,让患者难以辨识。那天,有幸看到历代名医处方笺,却感到是一种艺术享受:行云流水的墨色,与抓药后药店盖讫的红色印章,成了一幅完美的书法作品。
但是,有些“作品”已受到损伤。对这些墨宝的命运,吴鸿洲颇为担忧。由于陈列馆不具备恒温恒湿功能,许多珍贵的纸质文物随着季节变化忽而潮湿,忽而干燥,已经发黄、发脆。安装一套恒温恒湿设备不过二三十万元,但对于每年只有7万元经费的中医药博物馆来说,仍是捉襟见肘。
据介绍,由于文物保管难题无法解决,南京、广州等地中医药博物馆都已关闭。
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校长余小明说,中医药博物馆原先只打算在新建的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中占一个楼层。考虑到有必要使中医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并进一步发掘、整理和提高,校方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决定盖一个单体建筑,使之成为展览、科普基地,向世界宣传推广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成就。
现在的展品,连博物馆藏品的15都不到。“许多藏品都是无价之宝啊,如果毁在当代,我们岂不成了千古罪人?除了政府应该适当投入,也希望社会有识之士给予更多的支持。”吴鸿洲的急切之情溢于言表。, 百拇医药
一踏进这座以“天圆地方”为设计理念的白色建筑,脚下就是一幅名曰“千年回响”的大型铜雕。10多米长的作品,以阴阳对比的雕刻手法,浓缩了中医药数千年发展的精粹;还有以艺术手法再现的远古的砭石、骨针,中草药的理性化配伍、临床治理的医书。目光越过一个象征阴阳八卦、五行五色的立体雕塑,有三个气韵贯通的大字:“精、气、神”,成了这组雕塑的点睛之笔,也是中国传统中医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针灸小铜人:镇馆之宝
中医药博物馆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由医史博物馆、中药标本馆和上海中医药大学校史陈列馆三部分组成。其中,医史博物馆创办于1938年7月,馆藏自石器时代至近现代的中医药珍贵文物1.4万余件,是我国建立时间最早、也是目前最大的中医药史专业博物馆。
, 百拇医药
博物馆馆长、中医专家吴鸿洲如数家珍:“你一定想不到,医史馆的镇馆之宝,是一尊毫不起眼的针灸小铜人!”其珍贵之处,在于它是清代乾隆皇帝赐予编著《医宗金鉴》官员、铸于1744年的10多尊铜人中,传承下来的惟一一尊。
馆藏最早的文物,要数新石器时代的砭石、骨针。它们是最原始的医疗器械,距今已有5000多年。“针砭”一词,盖源于此。中医除了用草药,早有外科手术辅助,一套出土于河南新乡的南北朝时期的中医药手术器械即是明证。
吴鸿洲指着一个青铜研钵告诉记者,它曾被走私出境,后又流入香港市场。上海博物馆老馆长马承源先生从香港花重金买下,调拨给了中医药博物馆。睹物思人,吴鸿洲不免唏嘘。
常说“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这葫芦,也源出中医。博物馆有诸多葫芦藏品,大到半人高葫芦铜熏,小到拇指长的牙雕葫芦,细细品来,颇有意趣。 古人的美容、养生“时髦”
, 百拇医药
“现在美容院兴起的用精油进行香薰等舒缓人体精神的疗法,中医早就有了。”吴鸿洲馆长指着各式各样的香薰炉介绍说,将檀香等香料药物置入炉中点燃,其烟雾可净化空气,消灭病菌,是中医“以防为主”的重要手段。
中医预防疾病的思想,在《黄帝内经》中有精妙论述。馆中一幅书法即取自《内经》,书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现在听来,仍很有见地。
藏品中,还有几颗不起眼的桔色小丸,竟是从晋代王羲之妹妹墓中出土的赫赫有名的“长生不老丹”。实际上,它们不但未必有益,还可能致人于死地,因为其中75%的成分是汞。
吴馆长笑说:“古人也会赶时髦啊。吃长生不老丹是上流社会的‘时尚’,也是身份象征。就算明知吃了未必长寿,还是要千方百计搞来吃。”
求福、求美、求长生,人类古往今来一直孜孜以求、无可厚非。但是,与古人的另一些追求相比,今人则不免汗颜。博物馆里,有几个用蜡像制作的场景,再现了古代医家的行医情形。让人感慨的是一副对联:“但愿世间人长寿,不惜架上药生尘。”真该让现今那些为牟利不惜开高价药甚至制售假药的“医者”对照反省。
, http://www.100md.com
展示中医药文明的窗口
牙龈肿痛、喉咙发炎,我们常吃牛黄解毒丸。可你知道什么是牛黄吗?牛黄其实是黄牛的胆结石。据说,一块直径约1厘米的牛黄,市面上值好几千元呢。在中药标本馆里,还能看到冬虫夏草、麝香等珍稀中药材标本。
在中医科教专题馆里,观者可以客串“实习中医”。什么叫平脉、什么叫滑脉?不同脉象代表体内有哪一种病症?各种脉象仪更直观地展示“望、闻、问、切”中的“切脉”技术。运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解释中医药科学内涵,就是为了让观众、尤其是青少年学生零距离感受中医药学。
去年底,英国医生邓斯坦专程携夫人前来参观。回国后,他来信说:“贵馆优美的建筑和标准的展出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尽管受到的是传统西方医学训练,但以我30多年的职业生涯,我越来越感到,两种模式的医学远不是相互排斥,而是互相补充的。”
投入不足是缺憾
, 百拇医药
如今,医师的诊断及药方往往如天书般,让患者难以辨识。那天,有幸看到历代名医处方笺,却感到是一种艺术享受:行云流水的墨色,与抓药后药店盖讫的红色印章,成了一幅完美的书法作品。
但是,有些“作品”已受到损伤。对这些墨宝的命运,吴鸿洲颇为担忧。由于陈列馆不具备恒温恒湿功能,许多珍贵的纸质文物随着季节变化忽而潮湿,忽而干燥,已经发黄、发脆。安装一套恒温恒湿设备不过二三十万元,但对于每年只有7万元经费的中医药博物馆来说,仍是捉襟见肘。
据介绍,由于文物保管难题无法解决,南京、广州等地中医药博物馆都已关闭。
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校长余小明说,中医药博物馆原先只打算在新建的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中占一个楼层。考虑到有必要使中医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并进一步发掘、整理和提高,校方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决定盖一个单体建筑,使之成为展览、科普基地,向世界宣传推广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成就。
现在的展品,连博物馆藏品的15都不到。“许多藏品都是无价之宝啊,如果毁在当代,我们岂不成了千古罪人?除了政府应该适当投入,也希望社会有识之士给予更多的支持。”吴鸿洲的急切之情溢于言表。,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