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伤寒论》之“烦”
烦,本义是由于发热而引起头痛,《说文解字》谓:“烦,热头痛也”。这是一个会意字,“火”表示有火,发热,“页”(xie),为头,合起来表示人发热头痛,引申为烦躁、烦闷,为形容词。在《景岳全书·小儿则总论》中指出热者心有热证。如热渴、烦躁、秘结、痈疡之类。尽管“烦”字的意义还包括劳苦、繁多、混乱、频繁搅动等,但在宋代林亿校正编撰的《伤寒论》中更偏向于其本义及引申义。《伤寒论》语言极为精炼,却出现了70个烦字,加上近义的“心愤愤”、“懊侬”等词语则更多。“烦”字出现的频率如此之高,实属罕见。其根本原因在于张仲景重视发动机体较深广的意向运动。并通过细心的观察,灵活的运用,使这些意向运动对预防、诊断、治疗疾病起到指导作用,现对《伤寒论》“烦”字认识体会如下。
烦有程度轻重不同。阳明病自汗出,医者更发其汗。病邪虽去,但津液亏耗,肠胃干燥而大便硬。所以微心烦而迁延不愈,在桂枝汤证辨证的第26条中服用桂枝汤后热伤津液,转属阳明,汗为阴液,又赖阳气蒸发,大汗后导致津伤热盛,气阴两虚,故大烦渴。在第178条太阴寒湿发黄证中写道“到七八日虽暴烦不利时,余行必自止”为寒湿内郁颇久,脾阳恢复,正邪剧争,驱邪外出的表现。当然除去微烦、大烦、暴烦等,更多的烦程度一般,介于其间。
, http://www.100md.com
烦有病因病机不同。如胃口津液不足,胃不和而致烦,水热互结于里或邪热上重于心,同样使人烦躁。值得一提的是结胸危证中“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所言的不是实热结聚所致的热烦,热烦不致于死,其属于邪盛正虚,即将内闭外脱出现昏迷的烦躁。此外,治法不适宜或药物使用不当也可致“烦”,如第29条桂枝汤疑似证中,表证夹里虚而误用汗法的变证及随证救治的方法中,当阴液不足,心神失养,筋脉失去濡养则心烦。而有里热时,阳气不得宣,郁而生热,致使烦躁。阳明热结证中,误用温针、火针,强发其汗,是以火疗
热,心神被扰,故有怵惕烦躁不得眠。另外,在大青龙汤证中,因大量使用麻黄,阳气过亢而致烦躁,筋肉跳动,故日:“此为逆也”。而用麻黄汤发汗解表时,病情有所减轻,但由于外邪郁闭,阳气郁遏亦重,得药力之助,正邪交争剧烈故见心烦、目瞑等,在阳明太阳并病时,汗出过少,微不足道,致外邪不得宣泄,阳气因而怫郁在表,阳郁过甚则其人心烦。用辛温发汗,津液愈伤,里热愈盛,出现心烦躁而乱。与此同时,烦与病情的转变密切相关。如在太阳病中,若见脉数急,恶心呕吐,烦躁不安,则病邪内清。而在少阳病中可因发汗伤津化躁、烦热亢盛而转为阳明病。在原文第269条中指出“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主阴之故也”即烦躁以躁为主,躁属阴,有正不胜邪之象,便是阳病转变为阴病的征兆。
, 百拇医药
“烦”字的指导作用原文第375条指出“下利后重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即热利经治疗后下利停止,但郁热留郁胸膈,出现心烦,按之心下柔软,此为无形之邪热所致,并无有形实邪,称为虚烦。宜清宣郁热以除烦,方用栀子汤。而更多则为实烦,须清除有形实邪以除烦,如对于第238~242条的燥屎内结,腑气不通,浊热上扰之烦躁,宜大承气汤泻热去实。另外,对急性胃炎出现的头痛,寒热,心烦而渴,饮后复吐,气逆上冲以及随后出现的水逆证,予以五苓散药粉3~6g以白饮和服,服后频饮暖水,寒热退,汗稍出,小便利,心烦除。
同许多汉字一样,烦字的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更加丰富,这在《伤寒论》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作为一种情志表现,既能为因,又能为果。一方面,有相当部分的“烦”与医学心理学关系不大,但作为一种研究深人的病症,为医务工作者提供了重要的诊疗依据。另一方面,隶属于来自西方医学心理学范畴的“烦”与美国哈佛大学心理教授Doe.Pasiet Golc-men在著作《Emotional Intelligence》提出的情商密切相关,极大地显示了当今社会一生物一心理医学模式的全面性和科学性,同时也为祖国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百拇医药(胡江华)
烦有程度轻重不同。阳明病自汗出,医者更发其汗。病邪虽去,但津液亏耗,肠胃干燥而大便硬。所以微心烦而迁延不愈,在桂枝汤证辨证的第26条中服用桂枝汤后热伤津液,转属阳明,汗为阴液,又赖阳气蒸发,大汗后导致津伤热盛,气阴两虚,故大烦渴。在第178条太阴寒湿发黄证中写道“到七八日虽暴烦不利时,余行必自止”为寒湿内郁颇久,脾阳恢复,正邪剧争,驱邪外出的表现。当然除去微烦、大烦、暴烦等,更多的烦程度一般,介于其间。
, http://www.100md.com
烦有病因病机不同。如胃口津液不足,胃不和而致烦,水热互结于里或邪热上重于心,同样使人烦躁。值得一提的是结胸危证中“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所言的不是实热结聚所致的热烦,热烦不致于死,其属于邪盛正虚,即将内闭外脱出现昏迷的烦躁。此外,治法不适宜或药物使用不当也可致“烦”,如第29条桂枝汤疑似证中,表证夹里虚而误用汗法的变证及随证救治的方法中,当阴液不足,心神失养,筋脉失去濡养则心烦。而有里热时,阳气不得宣,郁而生热,致使烦躁。阳明热结证中,误用温针、火针,强发其汗,是以火疗
热,心神被扰,故有怵惕烦躁不得眠。另外,在大青龙汤证中,因大量使用麻黄,阳气过亢而致烦躁,筋肉跳动,故日:“此为逆也”。而用麻黄汤发汗解表时,病情有所减轻,但由于外邪郁闭,阳气郁遏亦重,得药力之助,正邪交争剧烈故见心烦、目瞑等,在阳明太阳并病时,汗出过少,微不足道,致外邪不得宣泄,阳气因而怫郁在表,阳郁过甚则其人心烦。用辛温发汗,津液愈伤,里热愈盛,出现心烦躁而乱。与此同时,烦与病情的转变密切相关。如在太阳病中,若见脉数急,恶心呕吐,烦躁不安,则病邪内清。而在少阳病中可因发汗伤津化躁、烦热亢盛而转为阳明病。在原文第269条中指出“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主阴之故也”即烦躁以躁为主,躁属阴,有正不胜邪之象,便是阳病转变为阴病的征兆。
, 百拇医药
“烦”字的指导作用原文第375条指出“下利后重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即热利经治疗后下利停止,但郁热留郁胸膈,出现心烦,按之心下柔软,此为无形之邪热所致,并无有形实邪,称为虚烦。宜清宣郁热以除烦,方用栀子汤。而更多则为实烦,须清除有形实邪以除烦,如对于第238~242条的燥屎内结,腑气不通,浊热上扰之烦躁,宜大承气汤泻热去实。另外,对急性胃炎出现的头痛,寒热,心烦而渴,饮后复吐,气逆上冲以及随后出现的水逆证,予以五苓散药粉3~6g以白饮和服,服后频饮暖水,寒热退,汗稍出,小便利,心烦除。
同许多汉字一样,烦字的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更加丰富,这在《伤寒论》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作为一种情志表现,既能为因,又能为果。一方面,有相当部分的“烦”与医学心理学关系不大,但作为一种研究深人的病症,为医务工作者提供了重要的诊疗依据。另一方面,隶属于来自西方医学心理学范畴的“烦”与美国哈佛大学心理教授Doe.Pasiet Golc-men在著作《Emotional Intelligence》提出的情商密切相关,极大地显示了当今社会一生物一心理医学模式的全面性和科学性,同时也为祖国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百拇医药(胡江华)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理伦探讨 > 医理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