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们认为西医学习中医理论应该有一定的制度化
日前,天津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对天津市2005年第一季度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发现,中药制剂的药品不良反应占到报告总数的23.2%,而且新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主要来源于中药制剂。这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还显示,通过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中药制剂产生的不良反应占41.5%,口服用药占58.5%。
我国对药品不良反应的定义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它不包括无意或者故意超量用药引起的反应以及用药不当引起的反应。目前,西医处方中成药的现象十分普遍。作为西医体系培养出来的医生,在使用中成药过程中,并没有系统掌握中医基础理论,那么,会不会出现不合理用药情况?在中药制剂引起的不良反应中,是否有西医在开具中成药处方时不合理用药所造成的"不良反应"(实质上不是药品不良反应)呢?对于西医开中成药处方又如何规范呢?记者就此采访了业内有关专家。
中成药不当使用的三种类型
中华中医药学会医院药房管理学会主任委员、北京积水潭医院中药科主任翟胜利指出,目前在临床上中成药被不当使用情况,主要有三种类型。
, 百拇医药
不辨证使用他举例说,在西医中,感冒就存在着一种病因,即感冒病毒;中医则认为感冒存在着风寒证(治法辛温解表)、风热证(治法辛凉解表)、暑湿证(治法清暑祛湿解表)、气虚感冒(治法益气解表)、阴虚感冒(治法滋阴解表)五种类型。而目前许多医生在给患者开药时,冬天感冒就认为是风寒证,夏天感冒就认为是风热证(治法辛凉解表)。
他指出,用药时还要考虑地域因素。例如,保济丸和藿香正气丸都有解表,去湿,和中的作用。南方偏暑热,感冒常有噎食嗳酸,恶心呕吐,肠胃不适,消化不良等症状,一般选用保济丸;而北方偏干燥寒冷,感冒时则有恶寒发热,脘腹胀痛,呕吐泄泻等症状,一般用藿香正气丸。
不按量服用在2003年的龙胆泻肝丸事件中,当时出现尿毒症不良反应的患者自述,服用时间长的一至两年,短的两三个月。
"服用时间太长了!"翟胜利说,"龙胆泻肝丸来源于金元四大家的名方,效果很好,服用了几百年都没出什么问题,因为具备中医知识的人都知道,龙胆泻肝丸用于退热去火时只能短暂服用。"
, 百拇医药
他还举例说,大黄錎虫丸是由熟大黄、黄芩、干地黄、錎虫、水蛭、蟒虫、蛴螬、杏仁、桃仁、芍药、干漆、甘草组成。它的特点是以通为补,祛瘀生新,缓中补虚。主要用于五劳虚极所致的正虚而致血瘀之证,传统中医主要用于肝血涝,破血。现在,有些临床医生把某些偶然当必然,甚至连子宫肌瘤都用它,把它的适应证扩大为许多种疾病。
翟胜利告诉记者,上世纪50年代,一家大医院一年也用不了一箱大黄錎虫丸,而现在许多三甲医院一年都要用六七百箱。他说,肝血涝,破血证状的患病几率相对稳定,排除人口增长因素,相差不应如此之大。他认为在用药不当的背后是医药代表的促销作用。也就是说,医药代表的利益驱动和西医的中医理论基础不过关促成了大黄錎虫丸的惊人销量。
入药成分选用不严谨翟胜利指出,在临床上中药被不当使用中,这种类型最隐蔽,但危害很大。他举例说,鳖甲的性味咸,微寒,归肝、肾经,具有滋阴潜阳,软坚散结,退热除蒸的功效,用于阴虚发热,劳热骨蒸,是一味好药。几千年来的医疗实践证明,只有鳖的背甲有这个作用,但在某中药材标准中竟赫然标明"背腹甲皆可"。
, 百拇医药
入药成分选用不严谨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导致了中医名方疗效的不确定性,使人们对于中医是否有效产生疑问,间接地影响了中医药的声誉,后果相当严重。
西医学中医基础理论应制度化
在采访中,北京积水潭医院中医科主任马圣华教授告诉记者,目前在临床治疗中,一些医务人员和患者对中医都存在着"弃医存药"的现象,即对中医理论不求甚解,而着重于使用中成药,但却没能严格掌握适应证,结果造成了许多貌似不良反应,实则是不合理用药事件的发生。这种不良后果出现后,人们往往又把责任归咎于药品本身。
北京协和医院内科曾小峰教授也同意这种观点。所以他强调,西医必须对中医对症分型等理论充分掌握之后,才能为患者开具中成药处方。在我国的医学本科教育中,虽然有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设置,但是医生自己必须在实践中继续学习。在处方某种中成药的时候,医生也必须对该患者所属症状彻底了解。
, 百拇医药
翟胜利认为,目前医药界对中药的应用和发展存在着认识上的错误,主要表现在用西药的观点看待中药,认为中药起作用是因为某种有效成分。而药物研究显示,中药的有效只能用中医药理论来阐述,用有效成分理论是难以解释的。
他举例说,犀角能够清热凉血解毒,用来治疗热病、惊狂谵忘、吐血衄血等病症。是因为犀牛性喜寒凉,常生活在水里。现在临床上之所以可用水牛角代替犀牛角,是因为中医理论认为,水牛的生活习性和犀牛类似,而同样含有角质、碳酸钙等成分的黄牛角就没有药用价值。
再例如,甘草能解百毒,不是靠其中的单一和几种有效成分。到目前为止,药物研究人员从甘草中提取出了甘草酸、甘草次酸和甘草甜素等许多成分,后来发现这些单一成分的综合并不能解毒。中医理论认为,甘草之所以能解百毒,是因为"土元素"能解毒,而甘草的性、味都属"土经"。
他认为,目前我国中医药的临床应用发展方向存在着偏差:一方面,我国现在的中医药走向趋同于日本和东南亚诸国,实质为去医存药,还存在着中药西化的势头;另一方面,为了临床大规模用药的方便,真正体现中医精髓和中医医生水平的汤剂越来越少,以前许多中药丰富的剂型在以剂型改革的名义下都被摒弃,剂型越来越趋向于胶囊和冲剂等几种单一剂型。他指出,临床医生在使用中成药时,如果不能辨证、不分剂量、不分加减,中成药被不当使用所造成的"药品不良反应"会越来越多。因此,他认为,结合我国上世纪50年代中西医结合的经验,西医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应该重新成为制度。, 百拇医药
我国对药品不良反应的定义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它不包括无意或者故意超量用药引起的反应以及用药不当引起的反应。目前,西医处方中成药的现象十分普遍。作为西医体系培养出来的医生,在使用中成药过程中,并没有系统掌握中医基础理论,那么,会不会出现不合理用药情况?在中药制剂引起的不良反应中,是否有西医在开具中成药处方时不合理用药所造成的"不良反应"(实质上不是药品不良反应)呢?对于西医开中成药处方又如何规范呢?记者就此采访了业内有关专家。
中成药不当使用的三种类型
中华中医药学会医院药房管理学会主任委员、北京积水潭医院中药科主任翟胜利指出,目前在临床上中成药被不当使用情况,主要有三种类型。
, 百拇医药
不辨证使用他举例说,在西医中,感冒就存在着一种病因,即感冒病毒;中医则认为感冒存在着风寒证(治法辛温解表)、风热证(治法辛凉解表)、暑湿证(治法清暑祛湿解表)、气虚感冒(治法益气解表)、阴虚感冒(治法滋阴解表)五种类型。而目前许多医生在给患者开药时,冬天感冒就认为是风寒证,夏天感冒就认为是风热证(治法辛凉解表)。
他指出,用药时还要考虑地域因素。例如,保济丸和藿香正气丸都有解表,去湿,和中的作用。南方偏暑热,感冒常有噎食嗳酸,恶心呕吐,肠胃不适,消化不良等症状,一般选用保济丸;而北方偏干燥寒冷,感冒时则有恶寒发热,脘腹胀痛,呕吐泄泻等症状,一般用藿香正气丸。
不按量服用在2003年的龙胆泻肝丸事件中,当时出现尿毒症不良反应的患者自述,服用时间长的一至两年,短的两三个月。
"服用时间太长了!"翟胜利说,"龙胆泻肝丸来源于金元四大家的名方,效果很好,服用了几百年都没出什么问题,因为具备中医知识的人都知道,龙胆泻肝丸用于退热去火时只能短暂服用。"
, 百拇医药
他还举例说,大黄錎虫丸是由熟大黄、黄芩、干地黄、錎虫、水蛭、蟒虫、蛴螬、杏仁、桃仁、芍药、干漆、甘草组成。它的特点是以通为补,祛瘀生新,缓中补虚。主要用于五劳虚极所致的正虚而致血瘀之证,传统中医主要用于肝血涝,破血。现在,有些临床医生把某些偶然当必然,甚至连子宫肌瘤都用它,把它的适应证扩大为许多种疾病。
翟胜利告诉记者,上世纪50年代,一家大医院一年也用不了一箱大黄錎虫丸,而现在许多三甲医院一年都要用六七百箱。他说,肝血涝,破血证状的患病几率相对稳定,排除人口增长因素,相差不应如此之大。他认为在用药不当的背后是医药代表的促销作用。也就是说,医药代表的利益驱动和西医的中医理论基础不过关促成了大黄錎虫丸的惊人销量。
入药成分选用不严谨翟胜利指出,在临床上中药被不当使用中,这种类型最隐蔽,但危害很大。他举例说,鳖甲的性味咸,微寒,归肝、肾经,具有滋阴潜阳,软坚散结,退热除蒸的功效,用于阴虚发热,劳热骨蒸,是一味好药。几千年来的医疗实践证明,只有鳖的背甲有这个作用,但在某中药材标准中竟赫然标明"背腹甲皆可"。
, 百拇医药
入药成分选用不严谨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导致了中医名方疗效的不确定性,使人们对于中医是否有效产生疑问,间接地影响了中医药的声誉,后果相当严重。
西医学中医基础理论应制度化
在采访中,北京积水潭医院中医科主任马圣华教授告诉记者,目前在临床治疗中,一些医务人员和患者对中医都存在着"弃医存药"的现象,即对中医理论不求甚解,而着重于使用中成药,但却没能严格掌握适应证,结果造成了许多貌似不良反应,实则是不合理用药事件的发生。这种不良后果出现后,人们往往又把责任归咎于药品本身。
北京协和医院内科曾小峰教授也同意这种观点。所以他强调,西医必须对中医对症分型等理论充分掌握之后,才能为患者开具中成药处方。在我国的医学本科教育中,虽然有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设置,但是医生自己必须在实践中继续学习。在处方某种中成药的时候,医生也必须对该患者所属症状彻底了解。
, 百拇医药
翟胜利认为,目前医药界对中药的应用和发展存在着认识上的错误,主要表现在用西药的观点看待中药,认为中药起作用是因为某种有效成分。而药物研究显示,中药的有效只能用中医药理论来阐述,用有效成分理论是难以解释的。
他举例说,犀角能够清热凉血解毒,用来治疗热病、惊狂谵忘、吐血衄血等病症。是因为犀牛性喜寒凉,常生活在水里。现在临床上之所以可用水牛角代替犀牛角,是因为中医理论认为,水牛的生活习性和犀牛类似,而同样含有角质、碳酸钙等成分的黄牛角就没有药用价值。
再例如,甘草能解百毒,不是靠其中的单一和几种有效成分。到目前为止,药物研究人员从甘草中提取出了甘草酸、甘草次酸和甘草甜素等许多成分,后来发现这些单一成分的综合并不能解毒。中医理论认为,甘草之所以能解百毒,是因为"土元素"能解毒,而甘草的性、味都属"土经"。
他认为,目前我国中医药的临床应用发展方向存在着偏差:一方面,我国现在的中医药走向趋同于日本和东南亚诸国,实质为去医存药,还存在着中药西化的势头;另一方面,为了临床大规模用药的方便,真正体现中医精髓和中医医生水平的汤剂越来越少,以前许多中药丰富的剂型在以剂型改革的名义下都被摒弃,剂型越来越趋向于胶囊和冲剂等几种单一剂型。他指出,临床医生在使用中成药时,如果不能辨证、不分剂量、不分加减,中成药被不当使用所造成的"药品不良反应"会越来越多。因此,他认为,结合我国上世纪50年代中西医结合的经验,西医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应该重新成为制度。,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