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医学评论 > 人与医学
编号:10622315
苏德隆教授及其建立的学派(2)
http://www.100md.com 2005年6月10日 苏德隆教授论文选集
     二、学术上的贡献

    苏德隆学识广博,具有深厚的学术根底,但他不憧憬在象牙塔尖进行纯理论的研究,而根据社会上的迫切需要先后进行了血吸虫、副霍乱、桑毛虫皮炎、肝癌等研究。

    1.血吸虫病的研究

    1954年,他提出人尿消灭粪中血吸虫卵的方法,并表明粪尿混合发酵时产生的氨,具有消灭虫卵的作用,从而促进了江南水网地区的人粪无害化。他又研究钉螺对光与温度反应,判定最适于钉螺的温度为 13℃,光线强度为 3600Lux。这对查螺与灭螺工作有指导意义。他筛选许多化学剂,1954年发现砷酸钙与亚砷酸钙的灭螺作用。1957年,又证明茶子饼有防御血吸虫尾蚴侵入作用。60年代初期,塑料薄膜问世,他用以覆盖有螺地面,使日晒温度提高,加强化学灭螺效果。他又将氯硝柳胺溶于碱性溶液,浸渍布料,再用适量的酸进行中和,使药物牢固结合于布料,制成裤袜,用于个体防护。这种布料经泥磨,水冲数万次,露天悬挂数月,室内保存20余年,仍能防御血吸虫尾蚴侵入。文化大革命后期,他又将氯硝柳胺溶于脂肪酸,制成“避蚴笔”,仅数分钱一支,但效果显著,涂擦皮肤后虽经泥浆磨擦8小时仍有特效,后被用作涂肤防护剂。英国剑桥大学和美国陆军部等单位纷纷来函,求取配方和样品。
, 百拇医药
    苏德隆认为,“灭螺是在一定地区内控制以至消灭血吸虫病的必需措施”。“感染性最大的水是村庄内的水,这里的水也正是为人和牛污染最严重的”。据此,他提出先消灭村内钉螺,然后由近及远,灭一块,清一块。这个所谓有限灭螺或区域性灭螺的理论,对我国控制血吸虫病起了重要作用。

    2.副霍乱的研究

    他在1961年副霍乱开始流行时就敏锐地发现,早春散发病例多处出现,并无从外传入的证据。后来又在调查中发现发病率由沿海地区向四周递减,同地面水中氯化钠浓度和pH值呈现等级相关,据此,提出了副霍乱地方性的学说,认为副霍乱菌可能已在当地越冬和生根。这个科学预见指导了副霍乱菌越冬和变异的研究。而国外杂志在其后10多年才发表类似的见解。但在提出这个学说的时候,他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因为霍乱地方性的观点曾在解放初期受到严厉批判。

    3.桑毛虫皮炎病因的研究

, 百拇医药     1972年春天,上海皮炎流行,数十万人发病,苏率众进行调查。他们发现,工作服覆盖全身的电焊工罹患率显著低于其他工种,估计病原可能由空气传播;并发现桑毛虫数量于该年突然迅猛增加。苏德隆等将桑毛虫毒毛放在自己身上试验,果然感到奇痒难忍。以后,又查明疫点周围树上有桑毛虫寄生,而非疫点没有或很少有桑毛虫寄生;皮炎病例增多的时间同桑毛虫幼虫大量出现的时间相一致;经过灭虫措施地方的居民中皮炎罹息率低;在患皮炎的皮疹上找到桑毛虫毒毛。至此,苏德隆只花了半个月的时间,就证明了桑毛虫幼虫为该次皮炎流行的病因。他提出的“桑毛虫皮炎”这一名词从此载入医学书籍,得到各国学者承认,并被认为是流行病学研究的一个范例。

    4.原发性肝癌病因的研究

    苏德隆发现,肝癌高发区集中于江苏启东、广西扶绥等少数沿海地区。这种高度地方性似乎难以用普遍发生的乙型肝炎感染来进行解释。他又发现,启东肝癌高发区地处长江水系末端,水质较差。他并发现,在同一肝癌高发区,饮用宅沟水者肝癌死亡率最高,饮用河水者次之。饮用井水与深井水者最低。宅沟水排流困难,污染严重。 1978年起启东县推广改用深井水,肝癌发病率不再增长;1985年饮用井水者肝癌发病率比饮用河水、宅沟水者下降80%,而未进行改水的邻县海门、南通肝癌发病率继续上升。这项研究对肝癌的预防与病因研究,可能产生前所未有的重要影响。苏德隆认为饮水与肝癌之间可能存在因果关系。

    上一页 | 下一页

    翻到: 1 2 3, 百拇医药(徐志一、苏竹君)
上一页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