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患者知情同意的义务(2)
http://www.100md.com
2005年6月10日
二、IC产生的社会背景
IC法理最早通过判例形成重在同意原则,随着发展变迁到重在患者同意前医师的说明原则,并使医师的说明义务扩大,并逐步以法律的形式体现,其形成有着深刻的背景。
(一)人权运动、消费者权、病人权利运动的发展推动了IC法理的建立
从上世纪60年代起,美国陆续产生了许多运动,以女性解放运动,反种族歧视运动,反战运动以及消费者权益运动,显示美国国民权利意识高涨,进而影响到世界各国。法律保护个人的尊严,一方面意味着要维护生命健康,另一方面要确保个人人格的独立自主,这种自主的要求使医疗上的自我决定权萌芽,知情同意成为自然的要求。近些年来,在宪法学研究中,将自己决定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来认识的见解逐渐取得支配地位。[8]1979年7月29德国联邦宪法法院的判决更进一步指出,必须取得患者对医生作出的全部诊断的、预防的以及治愈的措施的有效同意,这是法的要求。这一规范的根据在于基本法宪法的诸原则上。这就是,所有的人都有义务尊重他人的人类尊严性(the human dignity)以及自由、生命、人格的统一性的权利。虽然患者由于患病,需要求助他人,可以考虑其有某种不健全性,但是根据人类的自律性的原理,对自己的肉体将被如何处置的患者当然有不受限制的自己决定权。[9]
, http://www.100md.com
(二)医患关系本身的变迁是IC法理产生的内在要求
1、医患关系中不信任状态加剧
医疗专业性,技术性的发展,新技术的应用,使得一般患者很难在医疗技术上同医师达成理解与沟通,从而引发患者对医师的不信任。医疗市场化走向,医师运用信息优势对患者善意或非善意的剥夺与剥削。医疗事故大量出现,医疗丑闻也不断出现,患者很难相信医方完全是为了其利益。同时由于就医大多距离本地较远,医师大多为陌生人,加剧了这种不信任。
再者,产业革命以后,工业的发达,商业的勃兴,百业的分化,乃至资财的集中,劳资对立,促使人们对许多价值观念发生明显的改变。医业不再是神圣不可侵犯,已沦为各行职业中的一行,又因索酬较高,收入较丰,乃被一般民众视为“新贵族”的一类,造成病人间本质上的对立态势。[10]
2、医患关系物化
, 百拇医药
由于大量医疗仪器、治疗设备、试剂、药品的运用,使这些仪器设备等成为医患关系中医师治疗疾病所依赖的第三者物质媒介,降低了医生对患者病情主诉的重视,减少了医患间思想交流的机会,淡化了双方感情,使医患关系在某种程度上物化了。同时现实生活中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在医患关系中除了仪器设备等物质媒介介入外,还存在着不从患者利益出发,而是夹杂着医师为谋求己方物质利益的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第三者媒介的介入,从而使医疗行为物质化利益倾向。如为经济利益给患者不必要的检查和药品;对病人实施某些医疗处置只考虑科研的需要,忽视病人的身体状况、痛苦和经济负担;擅自以各种方式让病人做不必要的检查,作为积累临床经验,担当技术的标本等。
(三)医学模式的转变是产生IC法理的根本要求
由于生物医学模式违背了人类本身具有整体性和社会性特点,所以其局限和片面性是明显的。动物学家发现,健康动物的自然寿命一般都是其发育期的7倍。如此推算,人应该能活到150岁左右。但我们远远没能达到这个岁数,就很能说明问题。随着人类医疗保健的不断加强,营养条件逐渐提高,环境卫生不断改善等因素使得人类的疾病谱在不断变化:原来大肆横行的传染病呈下降趋势,而很多慢性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癌症却呈明显上升势头。而这些疾病中,很明显除生物因素的作用外,还有许多重要的心理因素与社会因素的作用。即使是传染性疾病,在流行与防治上,也不能单纯依靠生物因素,也要受到心理和社会诸因素的制约。因此,医学模式已逐渐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一模式的产生便对医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慢性病常常需要长期治疗和生活上的调整,医师与患者需要更加密切的合作。医师不仅要全面了解疾病产生的原因,还要对病人的心态和社会背景进行系统的评价,要充分依据病人的生物、心理和社会特征进行诊断和治疗。
, http://www.100md.com
现代医学认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以及社会上的良好状态。这种良好状态有赖于机体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有赖于诸多调节系统对内环境稳定的维持。一个健康的人必须具有在他本人所处的环境中进行有效的活动和工作能力,并且能够与环境保持协调关系。[11]忽视人的心理、社会因素,必然会导致疾病谱的变化和误诊率的上升。社会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快,人类疾病的构成本身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疾病的产生与人类的心理社会问题越来越紧密相关。据我国对影响健康因素构成上的调查表明,疾病发生心理因素占72.2%,单纯的生物因素只占27.8%,与美国的调查相似。对高血压、冠心病等主要由社会、心理、环境因素引起的疾病,显然要求必须以新的模式来对待,必须引导患者的积极参与,这是产生IC的根本要求。
上一页 | 下一页
翻到: 1 2 3 4, 百拇医药(李大平)
IC法理最早通过判例形成重在同意原则,随着发展变迁到重在患者同意前医师的说明原则,并使医师的说明义务扩大,并逐步以法律的形式体现,其形成有着深刻的背景。
(一)人权运动、消费者权、病人权利运动的发展推动了IC法理的建立
从上世纪60年代起,美国陆续产生了许多运动,以女性解放运动,反种族歧视运动,反战运动以及消费者权益运动,显示美国国民权利意识高涨,进而影响到世界各国。法律保护个人的尊严,一方面意味着要维护生命健康,另一方面要确保个人人格的独立自主,这种自主的要求使医疗上的自我决定权萌芽,知情同意成为自然的要求。近些年来,在宪法学研究中,将自己决定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来认识的见解逐渐取得支配地位。[8]1979年7月29德国联邦宪法法院的判决更进一步指出,必须取得患者对医生作出的全部诊断的、预防的以及治愈的措施的有效同意,这是法的要求。这一规范的根据在于基本法宪法的诸原则上。这就是,所有的人都有义务尊重他人的人类尊严性(the human dignity)以及自由、生命、人格的统一性的权利。虽然患者由于患病,需要求助他人,可以考虑其有某种不健全性,但是根据人类的自律性的原理,对自己的肉体将被如何处置的患者当然有不受限制的自己决定权。[9]
, http://www.100md.com
(二)医患关系本身的变迁是IC法理产生的内在要求
1、医患关系中不信任状态加剧
医疗专业性,技术性的发展,新技术的应用,使得一般患者很难在医疗技术上同医师达成理解与沟通,从而引发患者对医师的不信任。医疗市场化走向,医师运用信息优势对患者善意或非善意的剥夺与剥削。医疗事故大量出现,医疗丑闻也不断出现,患者很难相信医方完全是为了其利益。同时由于就医大多距离本地较远,医师大多为陌生人,加剧了这种不信任。
再者,产业革命以后,工业的发达,商业的勃兴,百业的分化,乃至资财的集中,劳资对立,促使人们对许多价值观念发生明显的改变。医业不再是神圣不可侵犯,已沦为各行职业中的一行,又因索酬较高,收入较丰,乃被一般民众视为“新贵族”的一类,造成病人间本质上的对立态势。[10]
2、医患关系物化
, 百拇医药
由于大量医疗仪器、治疗设备、试剂、药品的运用,使这些仪器设备等成为医患关系中医师治疗疾病所依赖的第三者物质媒介,降低了医生对患者病情主诉的重视,减少了医患间思想交流的机会,淡化了双方感情,使医患关系在某种程度上物化了。同时现实生活中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在医患关系中除了仪器设备等物质媒介介入外,还存在着不从患者利益出发,而是夹杂着医师为谋求己方物质利益的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第三者媒介的介入,从而使医疗行为物质化利益倾向。如为经济利益给患者不必要的检查和药品;对病人实施某些医疗处置只考虑科研的需要,忽视病人的身体状况、痛苦和经济负担;擅自以各种方式让病人做不必要的检查,作为积累临床经验,担当技术的标本等。
(三)医学模式的转变是产生IC法理的根本要求
由于生物医学模式违背了人类本身具有整体性和社会性特点,所以其局限和片面性是明显的。动物学家发现,健康动物的自然寿命一般都是其发育期的7倍。如此推算,人应该能活到150岁左右。但我们远远没能达到这个岁数,就很能说明问题。随着人类医疗保健的不断加强,营养条件逐渐提高,环境卫生不断改善等因素使得人类的疾病谱在不断变化:原来大肆横行的传染病呈下降趋势,而很多慢性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癌症却呈明显上升势头。而这些疾病中,很明显除生物因素的作用外,还有许多重要的心理因素与社会因素的作用。即使是传染性疾病,在流行与防治上,也不能单纯依靠生物因素,也要受到心理和社会诸因素的制约。因此,医学模式已逐渐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一模式的产生便对医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慢性病常常需要长期治疗和生活上的调整,医师与患者需要更加密切的合作。医师不仅要全面了解疾病产生的原因,还要对病人的心态和社会背景进行系统的评价,要充分依据病人的生物、心理和社会特征进行诊断和治疗。
, http://www.100md.com
现代医学认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以及社会上的良好状态。这种良好状态有赖于机体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有赖于诸多调节系统对内环境稳定的维持。一个健康的人必须具有在他本人所处的环境中进行有效的活动和工作能力,并且能够与环境保持协调关系。[11]忽视人的心理、社会因素,必然会导致疾病谱的变化和误诊率的上升。社会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快,人类疾病的构成本身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疾病的产生与人类的心理社会问题越来越紧密相关。据我国对影响健康因素构成上的调查表明,疾病发生心理因素占72.2%,单纯的生物因素只占27.8%,与美国的调查相似。对高血压、冠心病等主要由社会、心理、环境因素引起的疾病,显然要求必须以新的模式来对待,必须引导患者的积极参与,这是产生IC的根本要求。
上一页 | 下一页
翻到: 1 2 3 4, 百拇医药(李大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