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降价为何成“空降”?
新华社信息济南6月14日电 (王娅妮 王海鹰)为平抑长期虚高的药品价格,我国先后多次调整了1000多种药品价格。近日,又有一批药品将被国家发改委列入降价名单。然而老百姓对医药费用增长过高的呼声依然强烈,药价降低被认为仅是“空降”,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实惠。
“逆调节”催生高价药
近年来,我国为控制药品费用过快增长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控制药品零售价格是其中主要举措之一,调整降低了1000多种药品价格。这一举措效果如何呢?记者从浙江省城调队了解到,自2001年起,浙江省中成药价格和西药价格皆累计下降30.8%,而2004年浙江省城镇居民人均药品费用支出为429.2元,比2000年增加了19.3%。价格处吴晓燕对记者解释,药价下降、老百姓药费支出反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下调药品价格往往只对主要代表规格品价格做出具体规定,没有覆盖全部药品,从而出现了药品市场绕避降价政策,产生药价“空降”的怪现象。
, 百拇医药
山东大学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教授孟庆跃认为,药品零售价控制政策出台,隐含着这样一个推断:如果政府控制的药品价格降低了,由于竞争作用,市场定价的药品价格也可能降低。但目前的状况却是,市场定价药品价格不降反升,主要原因就是由于经济激励机制的存在,药品生产厂家、药品零售系统和医院在一定的利润加成率的情况下能够继续从高价药品中获利。
在特殊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药品价格出现“逆调节”现象,即“价格越高、折扣越大、销量越大”。与普通商品如电视机的市场竞争通常采用大打价格战等手段相反,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药品生产企业的竞争方式是逆向定价,竞争越是激烈,越得提高价格。出现如此“逆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药品的特殊属性。山东大学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专家成刚说,药品的终端用户也就是患者没有自主选择权,采用与否的决定者与付费者不同一,患者只被动接受医生建议。这使药厂意识到,只要打通医生这一环节,药品就有市场。为了使医生更多地使用自己的药品,在可替代药品众多的情况下,药厂方面给出的回扣高低就成了影响医生开处方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只有“高报价、高定价”,才有“高回扣”的可能。据业内人士估计,医生回扣部分大约占药品零售价的20%左右。
, 百拇医药
药价“虚高”始于定价
目前,我国生产的化学药品97%以上属仿制药。在一家国有医药商业企业干过10年销售主管的徐经理说,仿制药研发费用非常低,然而价格却是参照国外原研药的价格制定的。
据徐经理透露,国内生产的大部分西药真正的生产成本还不到零售价的5%。比如一种名为“恩丹西酮”的化疗止吐药,规格8mg/支,在医院售价大约为80~90元,但是其生产成本是多少呢?1公斤有国家正式批号的恩丹西酮原料药市场价为6万元,可以分装12.5万支8mg的针剂,平均每支的原料成本不足1元,加上包装及工资、管理等,成本也不到零售价的5%。这种药的零售价中,医院和医生就拿到了50元左右。
成刚也表示,药品定价的基础应该是生产成本,但现在药价与成本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而是按照市场需求确定药价,定价者更多考虑的是市场需求量、需求者的承受能力、同类产品竞争的情况等。以零售价为115元的药品为例,出厂价约为75元,其中生产成本和厂家的合理利润大约有20~25元,其余50元是销售费用。
, 百拇医药
药品生产成本与价格之间的严重脱节,暴露了我国药品定价机制的弊端。由于物价部门的定价、核价机制存在不科学、不合理的因素,药品零售价往往能高过出厂价数十倍,给流通和销售渠道预留了巨大的利润空间。记者从山东省物价局了解到,药厂申请制定或调整药品价格,应向省物价局递交核准申请,内容包括建议定、调价格水平及依据,周边地区和同类城市价格水平,定、调价格对相关行业和消费者的影响以及与核准定、调价格相关的生产经营成本、产量产值等数据资料。但受人力、物力等因素制约,物价部门对成本的核算主要以厂家上报的数据为基础进行,加上缺乏相关信息,很难看出药价是否“虚高”。山东省物价局价格调控处处长董金文也坦言,物价部门定价时,需要进行市场供求价格和成本调查,确定合理成本,但不排除企业谎报或瞒报生产成本的可能。
同时,目前国家调整价格的药品只占我国药品总量的1/10,大部分药品仍属市场定价。即使进入政府定价范围的药品,也留了一个“单独定价”的口子。2001年《国家计委关于单独定价药品价格制定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如果企业生产经营列入政府定价范围的药品,其产品有效性和安全性明显优于或治疗周期和治疗费用明显低于其他企业生产的同种药品的,可以向定价部门申请单独定价。各种“换汤不换药”的“新药”便利用改换包装、剂型、批号等手段粉墨登场,借机避开政府定价或降价。
, 百拇医药
用药结构不合理助长药价飚升
吴晓燕认为,导致药价“空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掌握处方权的医生往往避开政府降过价的药品,不给患者开低价药,代之以利润空间较大的高价药品。因此,被降价的药品失去了竞争力。为了逃避政府定价,相当一部分企业也可以转而经营没有降价或不属于政府定价的替代药品。
山东大学孟庆跃等人的一项调查也显示,仅仅降低药品价格,并没有起到减轻患者医药负担的作用。他们对山东一家省级医院和一家市级医院在2000年和2002年治疗脑梗塞的药品用量进行对比发现,药品价格政策实施后,药品费用并没有明显下降。
为什么价格政策会失灵呢?孟庆跃分析,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在药品利用方面,医院可以减少使用政府定价药品,增加对高价药品的利用。有些医院在药品调价后,就不再购进某些低价药品。第二,药品价格在整体上下降后,医院增加了药品的利用量,导致药品不合理利用的增加。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掌握强势信息的医方可以直接控制药品使用的结构和数量。有研究表明,98%的普通感冒病人门诊就诊时使用抗生素,其中不必要的药品利用不但带来安全问题,也直接导致了药费上涨。
这说明,药品费用并不仅仅取决于药品价格,也取决于药品利用的数量和结构。单纯控制药价,并不能有效减轻患者医药费用。药品调价属于单项的改革行为,如果没有其他措施跟进,特别是药品利用方面的措施,就很难控制整个药品费用的增加。, 百拇医药
“逆调节”催生高价药
近年来,我国为控制药品费用过快增长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控制药品零售价格是其中主要举措之一,调整降低了1000多种药品价格。这一举措效果如何呢?记者从浙江省城调队了解到,自2001年起,浙江省中成药价格和西药价格皆累计下降30.8%,而2004年浙江省城镇居民人均药品费用支出为429.2元,比2000年增加了19.3%。价格处吴晓燕对记者解释,药价下降、老百姓药费支出反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下调药品价格往往只对主要代表规格品价格做出具体规定,没有覆盖全部药品,从而出现了药品市场绕避降价政策,产生药价“空降”的怪现象。
, 百拇医药
山东大学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教授孟庆跃认为,药品零售价控制政策出台,隐含着这样一个推断:如果政府控制的药品价格降低了,由于竞争作用,市场定价的药品价格也可能降低。但目前的状况却是,市场定价药品价格不降反升,主要原因就是由于经济激励机制的存在,药品生产厂家、药品零售系统和医院在一定的利润加成率的情况下能够继续从高价药品中获利。
在特殊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药品价格出现“逆调节”现象,即“价格越高、折扣越大、销量越大”。与普通商品如电视机的市场竞争通常采用大打价格战等手段相反,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药品生产企业的竞争方式是逆向定价,竞争越是激烈,越得提高价格。出现如此“逆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药品的特殊属性。山东大学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专家成刚说,药品的终端用户也就是患者没有自主选择权,采用与否的决定者与付费者不同一,患者只被动接受医生建议。这使药厂意识到,只要打通医生这一环节,药品就有市场。为了使医生更多地使用自己的药品,在可替代药品众多的情况下,药厂方面给出的回扣高低就成了影响医生开处方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只有“高报价、高定价”,才有“高回扣”的可能。据业内人士估计,医生回扣部分大约占药品零售价的20%左右。
, 百拇医药
药价“虚高”始于定价
目前,我国生产的化学药品97%以上属仿制药。在一家国有医药商业企业干过10年销售主管的徐经理说,仿制药研发费用非常低,然而价格却是参照国外原研药的价格制定的。
据徐经理透露,国内生产的大部分西药真正的生产成本还不到零售价的5%。比如一种名为“恩丹西酮”的化疗止吐药,规格8mg/支,在医院售价大约为80~90元,但是其生产成本是多少呢?1公斤有国家正式批号的恩丹西酮原料药市场价为6万元,可以分装12.5万支8mg的针剂,平均每支的原料成本不足1元,加上包装及工资、管理等,成本也不到零售价的5%。这种药的零售价中,医院和医生就拿到了50元左右。
成刚也表示,药品定价的基础应该是生产成本,但现在药价与成本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而是按照市场需求确定药价,定价者更多考虑的是市场需求量、需求者的承受能力、同类产品竞争的情况等。以零售价为115元的药品为例,出厂价约为75元,其中生产成本和厂家的合理利润大约有20~25元,其余50元是销售费用。
, 百拇医药
药品生产成本与价格之间的严重脱节,暴露了我国药品定价机制的弊端。由于物价部门的定价、核价机制存在不科学、不合理的因素,药品零售价往往能高过出厂价数十倍,给流通和销售渠道预留了巨大的利润空间。记者从山东省物价局了解到,药厂申请制定或调整药品价格,应向省物价局递交核准申请,内容包括建议定、调价格水平及依据,周边地区和同类城市价格水平,定、调价格对相关行业和消费者的影响以及与核准定、调价格相关的生产经营成本、产量产值等数据资料。但受人力、物力等因素制约,物价部门对成本的核算主要以厂家上报的数据为基础进行,加上缺乏相关信息,很难看出药价是否“虚高”。山东省物价局价格调控处处长董金文也坦言,物价部门定价时,需要进行市场供求价格和成本调查,确定合理成本,但不排除企业谎报或瞒报生产成本的可能。
同时,目前国家调整价格的药品只占我国药品总量的1/10,大部分药品仍属市场定价。即使进入政府定价范围的药品,也留了一个“单独定价”的口子。2001年《国家计委关于单独定价药品价格制定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如果企业生产经营列入政府定价范围的药品,其产品有效性和安全性明显优于或治疗周期和治疗费用明显低于其他企业生产的同种药品的,可以向定价部门申请单独定价。各种“换汤不换药”的“新药”便利用改换包装、剂型、批号等手段粉墨登场,借机避开政府定价或降价。
, 百拇医药
用药结构不合理助长药价飚升
吴晓燕认为,导致药价“空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掌握处方权的医生往往避开政府降过价的药品,不给患者开低价药,代之以利润空间较大的高价药品。因此,被降价的药品失去了竞争力。为了逃避政府定价,相当一部分企业也可以转而经营没有降价或不属于政府定价的替代药品。
山东大学孟庆跃等人的一项调查也显示,仅仅降低药品价格,并没有起到减轻患者医药负担的作用。他们对山东一家省级医院和一家市级医院在2000年和2002年治疗脑梗塞的药品用量进行对比发现,药品价格政策实施后,药品费用并没有明显下降。
为什么价格政策会失灵呢?孟庆跃分析,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在药品利用方面,医院可以减少使用政府定价药品,增加对高价药品的利用。有些医院在药品调价后,就不再购进某些低价药品。第二,药品价格在整体上下降后,医院增加了药品的利用量,导致药品不合理利用的增加。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掌握强势信息的医方可以直接控制药品使用的结构和数量。有研究表明,98%的普通感冒病人门诊就诊时使用抗生素,其中不必要的药品利用不但带来安全问题,也直接导致了药费上涨。
这说明,药品费用并不仅仅取决于药品价格,也取决于药品利用的数量和结构。单纯控制药价,并不能有效减轻患者医药费用。药品调价属于单项的改革行为,如果没有其他措施跟进,特别是药品利用方面的措施,就很难控制整个药品费用的增加。,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