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药业 > 中药企业
编号:10623179
苦乐人生探本草 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教授尚志钧系列报道之一
http://www.100md.com 2005年6月17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358期
     一个人在短期内耐得住寂寞、忍受清贫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甘愿寂寞、淡泊名利、安贫乐道。我国著名本草文献学家、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教授尚志钧就是这样的人。他沉潜专注,孜孜不倦,以求知问学为人生目标,以读书写作为至上快乐。在88年的人生道路上,钩沉辑复了久已失传或残缺不全的数十种中医药典籍,出版著作19部,待出版6部,发表268篇论文。其中《唐·新修本草》的辑复,使1300年前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复见原貌,奠定了我国本草史研究的基础,为我国本草文献研究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生活简朴 坐拥书城

    在弋矶山医院,记者首先认识了尚志钧的幼女尚元藕。她的第一句话是“我爸爸是一个怪人,一个书呆子。”究竟尚志钧“怪”在哪里,“呆”到何等程度,记者来到了尚志钧的家中。

    一进他居住20多年的小屋,就感到与众不同,三间不大的房子内,有两间半装的都是书和资料。从地面到房顶的几面墙被一本本、一摞螺的书籍和资料所覆盖,上面密密麻麻地注明书名与标记。旁边放着一个木梯子,下面摆着3个小矮凳,说是为方便查找资料而放置的。简易的桌子上,堆着书、纸、笔和放大镜,下边一个竹凳子被棉花和旧毛巾包裹着,据说已用了20多年。女儿多次要给他买个有靠背的椅子,尚志钧执意不肯。
, 百拇医药
    书架上摆放的是已经出版的本草书籍,见证了这位文献学家的人生轨迹。有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名医别录》辑复本、《吴普本草》辑校本、《本草经集注》辑校本、《海药本草》辑校本;有安徽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唐·新修本草》辑校本、《补辑肘后方》补辑本、《本草图经》辑校本、《开宝本草》辑校本、《本草纲目》金陵初刻本校注本、《本草拾遗》辑释本、《大观本草》校点本;有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历代中药文献精华》;有北京华夏出版社出版的《校点证类本草》、《中医八大经典全注》、《食疗本草》辑校本等。一本本的油印本、简装本、精装本著作,凝结了尚志钧一生的心血和汗水。

    记者发现,由于房间被书籍和资料所占据,没有地方放衣柜,几件衣服只好挂在书籍和资料的一角;装着棉衣和棉被的木头箱子,立着放在饭桌旁边;书架边用砖支着的是看了多年的12寸黑白电视机,而客厅里的电冰箱特别新,一问是其女儿在今年“五一”节强行添置的。

    见到尚志钧,他正在查找资料。头发稀疏、瘦骨嶙峋的他,思维敏捷,精神矍铄。身着一套半旧的衣裤,脚穿一双布鞋,显得整洁而朴素。女儿介绍,爸爸平常话不多,语言很简练。但尚志钧与记者聊起本草来,2个多小时竟滔滔不绝。
, 百拇医药
    老伴井子东谈起往事,两眼泪水汪汪,心酸地说不出话来。丈夫一生从事本草研究,“六亲不认只认书”的行为,使她历尽艰辛操持家务,日夜操劳抚养孩子。由于经济困难,无力抚养,以至将尚元藕双胞胎的妹妹送人。女儿回忆,小时候,一次妈妈外出,不会做饭的爸爸竟用冷水下面条而泡成了一锅面汤。当时的场面,她至今印象深刻。

    手不释卷 学无止境

    1918年生于安徽省全椒县的尚志钧,自幼好学,成绩常常名列前茅。1940年,考入重庆国立药学专科学校(现中国药科大学前身),毕业后在合川麻醉药品经理处及国立第一制药厂任职。尚志钧原是学西药的,一直向往实验研究工作。由于毕业后得不到机会,他于1945年回到安徽,在合肥省卫生处任职。虽挂一技术专员头衔,却无具体事可做,他便抓紧时间读书,并经常回全椒县同他的族兄尚启东(当地的名老中医)一起研究中医古籍。尚启东特别赏识这位族弟,因为他看到尚志钧离乡8年,却省吃俭用、千里迢迢地背回了一摞线装古书,便鼓励他走中医文献研究之路。两人志同道合,商定尚启东以研究中医古籍为主,尚志钧则以本草文献研究为主。
, 百拇医药
    从1945年起,尚志钧一有空就到图书馆借阅有关清代乾嘉考据学派的著作,获得了很多辑校方面的知识。他清醒地意识到,从事本草辑佚的研究,除具备药学知识外,还必须掌握训诂学、目录学、校雠学等。因此,他用了2年多的时间阅读有关书籍,为他研究本草文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天生好学的他,从来没有停止追求,时刻等待着继续深造的机会。“皇天不负有心人”,1958年,卫生部在北京中医学院举办中药研究班,已在芜湖医学专科学校工作的尚志钧被派遣到了北京进修。他无暇参观悠久的历代古迹,无心欣赏多处京城美景,而是埋头苦读,虚心求教。他整天在图书馆里手抄笔录,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全面、系统地核实了一些文献记载,建立了本草书籍、本草人物及单味药物3个系统的7200余张卡片档案,构成了一个辑复中医药本草研究的联络网图。同时他还拜访了京城多位老一辈文献专家,倾听他们的谆谆教诲。赵燏黄先生借给他善本本草藏书,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医史学家范行准等先生给予学术上的帮助与指导,使尚志钧开阔了视野,增加了学识,收获颇丰。
, 百拇医药
    尚志钧爱书超过一切。上个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前,他的工资仅仅几十元至百余元,5个孩子上学、下放、上调他不管,怎样生活他不问,一家7口全靠他一人工资维持生活,但他必须从每月工资中抽取10元钱购书、订杂志、买稿纸、付抄写费的规矩不能变。有时生活拮据,老伴劝他别买书了,尚志钧回答是“除非棺材盖上了。”每次从外地学习进修回来,孩子们欢天喜地到车站、码头来接,他却没有带一块糖或一盒饼干,肩挑背扛的全是书。

    相依为命半个多世纪的老伴告诉记者:“家里油瓶子倒了,他都不会扶;他生活极其简单,不讲究吃穿,只讲看书,他一天不看书,浑身都难受。几十年过去了,家中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没有一件值钱的电器,客厅里的彩电是2年前换的,冰箱也是我前段时间身体不好,不能上市场买菜才添置的。这不,过了大半辈子才有一个大件进门。”儿女印象中的父亲,除了睡觉,几十年如一日,他的手上总是有书。哪怕大年三十,不到饭菜上桌,他手里的书是不会放下的。

    矢志不移 皓首穷经
, 百拇医药
    在尚志钧辑复的本草文献中,《唐·新修本草》辑复本是其代表作。这本书不光付出的时间和心血最长最多,影响也是最大的。

    尚志钧介绍,由苏敬主编的《唐·新修本草》成书于公元659年。其内容反映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以后中国本草学的发展和对外邦药的吸收应用,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行的药典,曾流传朝鲜、日本诸国。自宋开宝以后,此书佚没无闻。

    为填补本草文献中的这一空缺,1947年,尚志钧便开始了《唐·新修本草》的辑校工作,1958年完成了初稿,并带到了北京。在征求专家的意见后,他以卷子本作为辑佚的底本,旁征博引,上下贯通,由源及流地加以整理,重新作了大量的修改和补充。在专家的举荐下,该书还列入了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出版计划,后因三年自然灾害影响,该书稿也和许多建设工程一样被迫下马,但同年即由芜湖医专油印出版。1981年,历经34年的《唐·新修本草》辑校本由安徽科技出版社出版。2004年再版发行,并附影印新修本草残本、研究资料及索引。
, 百拇医药
    《唐·新修本草》的辑成对国内外本草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诚如范行准先生1962年为该书作序云:“我们知道从事重辑《新修本草》者,中外不止一家,而俱未能问世,今尚先生竟能着其先鞭,使1300年前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的原貌,灿然复见于世,是值得我们庆幸的一件事。”两年后,日本冈西为人辑注的《新修本草》出版,专家将两人的辑校本进行比较,认为尚志钧的辑本更完整,学术水平更高。

    1981年,第2期《中医杂志》载文对尚辑本评论说:“近30年来,尚志钧完成了《新修本草》……等辑佚工作,其中特别是《唐·新修本草》,这一具有世界第一部药典性质的重要本草能够在我国辑成,使之复见于世,可谓本草文献整理中一大成就。”

    1990年,《唐·新修本草》辑复本在北京举办的首届中国中医药博览会上,受到了医药界专家们的普遍关注和赞誉。正如“安徽厅简介”所说的:“尚志钧教授钩沉辑复《唐·新修本草》等18种本草文献,饮誉海内外。”
, 百拇医药
    2002年,日本中医学采访交流团在感谢信中称赞尚志钧,“中国中医学的博大精深与灿烂辉煌,只有通过历代众多的像您这样学验俱丰的中医学者的存在与活动,才能充分集中地体现出来。”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1999年,尚志钧的《开宝本草》获华东地区科技出版社第12届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2002年,《<本草纲目>金陵初刻本校注》(上、下册)获华东地区科教出版社第15届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大观本草》获第16届华东地区科技出版社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本草拾遗辑释》获第4届全国优秀古籍整理图书二等奖。此外,他的许多著述被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收载。

    问及从事这一行苦不苦?尚志钧回答,在别人看来,这样的生活没名没利,苦不堪言,但我有兴趣,感到很快乐。能让古老的中医药文献继续发挥作用,为今人造福,我无怨无悔。

    相关链接

    尚志钧,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教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本草文献研究工作50余年。曾兼任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中医文献室主任、安徽省中医学会委员、中国药学会药史学会委员、《基层中药杂志》主编等职。1990年被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首批全国500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991年被评为对高等教育事业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78年被评为安徽省科学技术先进工作者。, 百拇医药( 周 颖)